最近互聯網被一部名為《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內耗》的短視頻刷爆了,影片講述的故事很短,這里就不再重復了。如果你沒有看過,推薦去看一下。
在這部作品出來之后,我最大的感想并不是故事主人公二舅的人生經歷,而是標題里面的一個詞:內耗。
我不確定是否第一次看到這個詞,但是我腦海中曾經在YouTube的TED視頻里面發現過類似的視頻講座。
TED(指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在英語中的縮寫,即技術、娛樂、設計)是美國的一家私有非營利機構,該機構以它組織的TED大會著稱,這個會議的宗旨是“傳播一切值得傳播的創意”。
因為當時我沒有真正地看那個視頻,所以我不確定是否真的存在過。但是奇怪的是我對內耗這個詞有著特別的感受,或許也僅僅跟大部分人一樣,只是一種非常常見的感受。
內耗,漢語詞語,拼音是nèi hào,意思是機器或其他裝置本身所消耗的沒有對外做功的能量;比喻內部消耗,特指因內部糾葛而形成的無謂消耗。
我特意去查了一下內耗的這個詞,很簡單,跟字面上所理解的幾乎一致。
我好奇的是我們當今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內耗是否一直都存在,還是說僅僅是這幾年形成的社會現象。
我回想了一下自己從讀大學到現在出來工作的這十年時間,發現對于我自己而言,內耗特別嚴重的時候的確是發生在這兩年的時間里面。

當時我們讀大學的時候,中國互聯網處在高速發展的時代,并且恰好在LOL最火爆的那幾年時間里,當其時的大學生活可謂算得上有聲有色。想創業的,幾個人就能搞個APP上線;想讀書的,安安靜靜讀書考研究生壓力也不大(那時候沒有現在這么卷);想玩游戲的時候,全宿舍可以陪你一起開黑。
當時做的每一件事都不需要思考太多,因為環境很簡單,直接做就行了。
根據內耗的解析:個人過于糾結,做太多的無用功。
為什么相對于大學的時候,現在的我有了更多的內耗?我自己總結的原因是因為我對現在的環境感到更多的不安,這也就導致了我不確定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正確。
也許有人會質疑我將自己內耗的鍋甩給環境,但我相信并非僅僅我一個人的感受。正如一個人生病的時候,有自己的原因,也有環境改變帶來的外部因素。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從來就跟這個世界脫不開關系。
跟內耗火起來的另外一個詞內卷,也是表達了當代人生存環境的惡化。每年創出新高的考研,考公務員數據不就表明了人們競相去爭奪那些能在將來帶來更高確定性的東西嗎?如果體制的工作沒有了鐵飯碗的性質,或者說社會其他的就業環境良好、營商環境良好,體制的工作的吸引力也就大大減少。
還有一個更為嚴重的問題。內耗跟內卷似乎能形成惡性循環。在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之下,人們就會懷疑自己付出的努力是否有機會能達到預期,而在內心不斷掙扎和憂慮的情況下,內耗也隨之增大。內耗的增大,也會導致社會總體的生產效率下降,從而導致更加惡劣的經濟環境。經濟的變差又會加劇內卷的程度……
面對日益增長的內耗,我自己慢慢找到了緩解的方法。我們之所以內耗,無非就是想太多,所以我就盡量讓自己腦袋放空,直接開干,去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而不去考慮太多的得與失。
我們可以改變自己,但是沒有辦法去改變環境。與其擔心明天的晴天還是下雨,還不如過好今天,畢竟意外和明天,我們不知道哪個先到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