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改名現在叫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屬于阿富汗塔利班政權。之前名字是阿富汗伊斯蘭共和國,簡稱阿富汗,是一個位于亞洲中南部的內陸國家,坐落在亞洲的心臟地區。位于西亞、南亞和中亞交匯處,屬中亞國家,它溝通東西方,連接中亞、西亞和南亞,在歷史上被稱為通向南亞大陸的“鎖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阿富汗的位置有不同的定義,有時候會被認為處在中亞或者南亞,甚至被歸類于中東地區(西亞)。它地處北緯 29°35′至 38°40′、東經 60°31′至 75°之間。北接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和塔吉克斯坦,東北突出的狹長地帶(瓦罕走廊)與中國接壤,東和東南與巴基斯坦毗鄰,西與伊朗交界,總面積為647500平方公里。首都是喀布爾。
阿富汗王國建立于1747年,曾一度強盛。19世紀后,國力日衰,成為英國和沙俄的角逐場。1919年擺脫英國殖民統治獲得獨立,8月19日為獨立日。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1989年2月,蘇軍撤出。后因各派抗蘇武裝爭權奪勢,阿陷入內戰。1994年塔利班興起,1996年9月攻占喀布爾,建立政權。1997年10月改國名為“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在阿實行伊斯蘭統治。
阿富汗與大部分比鄰的國家有著宗教上、語言上、地理上相當程度的關聯。阿富汗的名字在普什圖語中的意思就是“普什圖人的地方”,而普什圖人亦是現時國內人口最多的族群。
1、史前阿富汗
阿富汗的歷史可上溯到波斯帝國時期,公元前6世紀居魯士大帝遠征時并入波斯。
公元前329年亞歷山大侵略后又并入其帝國。亞歷山大死后帝國三分,阿富汗地區又轉屬于東部的塞琉古王朝。
約公元前250年,位于阿姆河與興都庫什山間(包括阿富汗北部)的巴克特里亞總督狄奧多德據地脫離塞琉古王朝而獨立,建立了希臘化的巴克特里亞王國(中國史籍稱大夏、吐火羅等),前二世紀上半葉最強盛,曾擴地至印度河流域,后因內亂轉衰。
前二世紀上半葉,原駐于河西走廊的大月氏人被匈奴人所敗,遂西遷至阿姆河流域,約前140年~130年左右征服大夏,將中亞地區的希臘人逐向印度西北部。
公元1世紀時,貴霜統一諸部,擴張為強大的貴霜王國,其盛是西起咸海、東至蔥嶺,橫跨中亞和印度次大陸的西北部,倡大乘佛教。三世紀后漸衰,分裂為若干小國。五世紀上半葉被從北方襲來的嚈噠人所滅。
2、王朝頻繁更替時期
嚈噠人系游牧民族,原居于金山(阿爾泰山),臣屬于柔然,羅馬人誤稱為“白匈奴”。五世紀初西遷,以后相繼征服伊犁河流域、河中地區、吐火羅、印度西北部,還擊敗了波斯薩珊王朝,殺其皇帝,成為令人生畏的強族,其統治中心就在今阿富汗境內,信奉拜火教。
567年左右,薩珊波斯人與西突厥聯合擊滅嚈噠人,以阿姆河為界瓜分其領土。
吐火羅被劃歸屬波斯,但不久(約568年)又被西突厥奪取。
627年,西突厥統葉護可汗派其長子在吐火羅建立了突厥人的王朝。唐軍滅西突厥后,吐火羅的突厥王朝向唐稱臣,唐置月氏都督府于此。另在今阿富汗境內及其附近還有若干臣屬于吐火羅的小國:護密、護時犍(唐置沙州都督府)、罽賓(修鮮州都督府)、帆延(烏鳳都督府)、訶達羅支(條支都督府)、骨咄(高附都督府)。
另外,唐還于662-674年間封流亡來唐的波斯末皇之子卑路斯為波斯皇帝,置波斯都督府于波斯東部與阿富汗境內。
八世紀初,阿拉伯人的勢力進入,控制了吐火羅。自751年怛羅斯之戰后,蔥嶺以西之西域諸國盡皆歸于阿拉伯人,此后中亞地區逐漸伊斯蘭化。
821年,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黑衣大食)霍拉??偠剿柦⒘怂柾醭?,領有中亞北部、河中、阿富汗地區,名義上承認哈里發主權,但形如獨立。
867年錫斯坦省軍隊統帥亞庫布(綽號薩法爾)起兵建立薩法爾王朝,873年滅塔希爾王朝,領有波斯大部、河中、阿富汗、印度西部,中心在霍拉桑,曾一度入侵巴格達。不久,河中地區又興起了波斯人地方將領建立的薩曼王朝,900年滅薩法爾王朝。
962年,霍拉桑突厥族總督阿爾普特勤又據加茲尼城獨立,稱雄一方,建立加茲尼王朝,占領阿富汗。十世紀末滅薩曼王朝,相繼得到中亞與波斯各一部分、印度河領域北部,十一世紀受到塞爾柱土克曼人打擊而衰落,失去波斯、中亞領地。
十二世紀中葉,赫拉特與加茲尼之間的古爾山區興起了古爾王朝,很快就據有阿富汗全境,后又滅加茲尼王朝,占波斯、印度各一部,1215年左右古爾王朝被興起于河中的花剌子模王朝所滅。
1220年,花剌子模被蒙古人滅亡,以后阿富汗相繼為蒙古汗國、伊爾汗國以及附屬于蒙古人的一些小政權統治,突厥人帖木爾興起后又歸其統治。帖木爾死后阿富汗又成為帖木爾后裔與西亞的土克曼人的黑羊王朝等國爭奪的戰場,十六世紀后又轉入波斯人手中。
3、阿富汗王國
17—18世紀中葉的阿富汗大體還處于從氏族公社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段。1747年,普什圖族杜蘭尼部落首領艾哈邁德率領部落武裝開進坎大哈,在杜蘭尼部落和吉爾查依部落各酋長的擁護下登上王位,建立了阿富汗王國,定都坎大哈,自稱“艾哈邁德·沙·杜蘭尼”,也被稱為杜蘭尼王朝,使得統一的阿富汗國家正式形成,并由此在阿富汗確立了封建制度。在歷史上,一度強盛的阿富汗王國,是僅次于奧斯曼帝國的穆斯林國家。
艾哈邁德·沙·杜蘭尼前后共在位26年。在這26年中,杜蘭尼先后將喀布爾、加茲尼和赫拉特等地區收并為阿富汗領土,并于1773年遷都喀布爾。同年,艾哈邁德·沙·杜蘭尼逝世,其子帖木兒·汗繼位。
王國歷經杜蘭尼王朝(1747-1826)、巴拉克宰王朝(1826-1973)兩個王朝。其間分別于1839-1842、1879-1880、1919年三次擊敗英國的入侵。
1800年,杜蘭尼王朝的反對者們推翻了帖木兒·汗之子澤曼·汗的統治,立其弟舒加·汗為王。
1809年,赫拉特總督馬茂德率部攻陷喀布爾,自立為王。
1818年,馬茂德被推翻,阿富汗分裂為赫拉特、坎大哈、喀布爾、白沙瓦和克什米爾五個主要的封建土邦,形成了封建割據的局面。
1838年,英國借口沙俄協助伊朗國王入侵赫拉特,派出3萬印度雇傭兵侵入阿富汗。第二年9月,英印軍隊兵臨喀布爾。情急之下,多斯特向與其一直保持密切聯系的沙俄駐喀布爾大使維特凱維奇求助。沒想到,一向對多斯特有求必應的沙俄大使卻以天寒地凍、路途遙遠為由一口回絕。絕望之中的多斯特手捧《古蘭經》,向他的親兵部隊發布命令,希望他們能夠誓死一戰,保衛他們的國家和國王。但多斯特的親兵部隊不堪一擊,剛一交戰便紛紛潰逃,連營地也被多斯特的家臣強占。多斯特萬般無奈,逃往北方城市布哈拉,喀布爾被英軍占領。
1878年,英國人第二次侵略阿富汗,迫使阿富汗王國政府與其簽訂了《甘達馬克條約》。阿富汗喪失了外交權,由此淪為英國的保護國。
1885年,沙俄強占阿富汗領地“彭迪”綠洲,力圖在與英國的競爭中保持平衡。
1885年,馬茂德的大臣沙赫德·汗之子多斯特·穆罕默德以喀布爾為基地,重新統一了四分五裂的國家,成為阿富汗新一代君主。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阿富汗保持中立,但在1919年,它與英國之間再次爆發沖突,最終贏得了完全獨立。
4、獨立之后的阿富汗
贏得獨立以后,阿富汗的阿曼努拉政權在新興資產階級思想的影響下,進行了一些社會改革,并趁十月革命后蘇俄國內戰爭之機出兵中亞,妄圖實現在中亞建立一個強大的穆斯林國家的夢想。但是,阿曼努拉的改革措施遭到了英帝國主義和宗教勢力、封建勢力的反對。
1929年,阿曼努拉政權被英國策劃的叛亂顛覆。同年10月,納迪爾·沙阿繼承王位。
納迪爾上臺之后,即宣布阿富汗奉行中立政策,希望與英國和蘇聯保持友好關系。
1931年,阿富汗與蘇聯之間簽訂了互不侵犯條約。為抵消蘇聯在阿富汗的影響,他在與蘇聯進行貿易往來的同時,成功地把蘇聯的軍事技術人員“請”出了阿富汗。
1933年11月8日,納迪爾國王遇刺身亡,事發后數小時,驚魂未定的穆罕默德·查希爾·沙阿就被推上了國王的寶座,此時,他年僅19歲。
現年87歲的查希爾出生于阿富汗首都喀布爾,是老國王納迪爾·沙阿的獨生子。少年時代的查希爾跟隨父親赴法國游歷、求學。在留學期間,他迷上了西方文學和古羅馬歷史,一心想當一位研究文化和歷史的學者。然而,歷史卻過早地將國家的重擔放到了查希爾稚嫩的肩膀上。
1930年,查希爾回到阿富汗學習伊斯蘭教教義并在軍事學院學習。
1931年,他從喀布爾步兵軍官學校畢業,同年與霍梅拉王后結婚。
1932年,年僅18歲的查希爾被他的父親任命為國防部副大臣,后來又擔任過代理國防大臣和代理教育大臣。
在法國留學期間的所見所聞以及隨同父王巡視阿富汗國土時的切身感受,使查希爾深深地意識到,要想讓阿富汗走上國強民富之路,首先要實現現代化。為此,他不惜高薪從國外聘請各行各業的專家顧問,建立起阿富汗國內第一所現代化大學,并且注重發展與歐洲各國之間的商業和文化關系。
人們常說,查希爾治國最大的成功之處就在于維護了國家的完整和統一。由于他善于調整阿富汗各個部族之間的關系,所以在他統治阿富汗期間國內沒有發生武裝沖突或者對立,更沒有分裂。但是,任何國家都無法脫離世界大勢,在桃花源中求得偏安。在冷戰的陰影下,阿富汗領導層內部出現了裂痕。
二戰前阿富汗一直是英國與俄國反復爭奪的英國殖民地區。阿富汗就在這兩大猛獸的夾縫間生存。
戰后歐洲沒落,世界進入美國蘇聯兩強爭霸的環境,所有一切其他力量都是他們之間爭斗的棋子。小小的阿富汗自然也不例外。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蘇兩大盟國由互相合作轉向分庭抗禮,兩大武裝集團相繼建立,兩極對抗的世界格局形成,世界進入了冷戰時代。在這一形勢下,阿富汗仍然堅持傳統的中立政策。但是,阿富汗的統治者對北方的鄰國仍保持著傳統的猜疑情緒,將蘇聯視作一種威脅。作為抵消蘇聯影響的措施之一,查希爾將他的目光轉向了美國,希望美國能夠在危急時刻援助阿富汗。
1953年,阿富汗同其近鄰巴基斯坦的關系突然惡化。在兩國邊界爭議地區,阿富汗邊民頻繁騷動,致使巴基斯坦宣布封鎖兩國邊界,切斷了阿富汗通往印度洋的貿易生命線。同年9月,查希爾國王的堂兄、妹夫穆罕默德·達烏德親王出任首相,由此引發了阿富汗近半個世紀的動蕩局面。
二十世紀50年代,阿富汗與巴基斯坦圍繞普什圖斯坦問題發生了嚴重的爭執,兩國開戰一觸即發。蘇聯抓住這一有利時機,表示堅決支持阿富汗在這一問題上的立場,打擊當時親美的巴基斯坦,迅速把阿富汗拉入了蘇聯的懷抱。
為了謀得生存和發展的空間,達烏德采取了改善同蘇聯關系的措施,同蘇聯簽訂了一系列邊界、貿易和郵政協議,并在許多政治問題上站在蘇聯一邊。“紅色親王”達烏德的所作所為引起了西方集團的極大不安。一時間,歐美報刊連篇累牘地發表文章,斷言阿富汗已成為蘇聯的“衛星國”。
國王與首相在國家基本對外政策上的分歧,使得一場沖突不可避免。1963年,奉行中立的查希爾國王毫不猶豫地解除了達烏德的首相職位,任命略親西方但總體立場與國王相近的穆罕默德·優素福接任首相。同年,查希爾國王制定新憲法,規定行政權由國王任命的首相掌握,立法權屬于由兩院組成的議會。在這以后,阿富汗的國際環境有所緩和。
時任阿富汗國王的是查希爾。查希爾創辦了阿富汗國家銀行,注意發展經濟。在達烏德任首相期間,阿富汗經濟有長足發展。
從1973年至1979年9月,蘇聯在阿富汗先后發動了3次政變。首先是國王查希爾被首相其堂弟達烏德推翻,1973年7月17日凌晨,喀布爾大街上一片寂靜,達烏德在一批接受過蘇聯培訓的青年軍官的支持下,發動軍事政變,成立阿富汗共和國。由于事發突然,加上參與政變的是作戰部隊的主力,所以,政府軍和王室對此束手無策。政變部隊很快控制了局勢。3天后,蘇聯第一個承認了達烏德政權,統治阿富汗40年的查希爾王朝宣告滅亡。正在國外治病的查希爾國王隨即在羅馬宣布引退。此后,他一直蟄居在意大利。
其后幾年達烏德被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推翻。塔拉基接著又被哈菲佐拉·阿明推翻。皆是不愿聽命蘇聯擺布而被蘇聯指示發動的。所有這些爭斗人物除了國王和達烏德之外,其他都出自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一個由塔拉基建立的阿富汗共產主義性質的政黨)的不同派別之間。
5、蘇聯入侵時期
1979年9月底,蘇聯決定對阿富汗出兵,名字很好聽“支援階級兄弟”。如同其進入不聽話的東歐兄弟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等一樣掛著冠冕堂皇的名頭。蘇軍深陷各個勢力游擊隊泥潭如美國陷入越南一樣,難以速戰速決。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決定對國家進行一系列改革以解決積重難返的經濟問題,同時決定終止沒有結果的阿富汗戰爭。最后一批蘇聯部隊于1989年初撤離。
蘇軍撤出后,因各派抗蘇武裝爭權奪勢,阿陷入內戰。
6、塔利班政權時期
1994年,塔利班興起,由奧馬爾在巴基斯坦與阿富汗邊境成立,成員多是當地不滿軍閥混戰的學生,因此得名。代表最低主流普什圖族人的利益,在短短幾年里橫掃全國。他們就是塔利班?!八唷痹从诎⒗Z,是“學生”的意思。
塔利班是一個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嚴謹組織。塔利班在坎大哈的反軍閥斗爭中消滅了當地軍閥,控制了整個坎大哈。塔利班政治上主張“鏟除軍閥,重建國家”,他們不依附于任何勢力派別,視《古蘭經》為法律,目標是按照伊斯蘭教原旨主義改造阿富汗國家和社會。以建立一個統一和平繁榮的阿富汗為宣傳,以減稅嚴厲戒律為支撐得到廣泛支持。
1996年9月攻占喀布爾,建立政權。于1997年基本占領全國。
雖然他們的政策比起軍閥正規許多,然而諸如殘暴酷刑,歧視女性,抵制武器以外的所有現代化,仇視一切異教的方針使這個國家之后一直活在壓抑和恐怖之中,直至2001年美國911后美國以打擊藏匿的本·拉登為由推翻塔利班政權。隨后,美軍與當地武裝的沖突及引發的各種暴力事件不斷。
7、現代的阿富汗
“9·11”事件后,塔利班政權在美軍事打擊下垮臺。在聯合國主持下,阿富汗啟動戰后重建“波恩進程”。
2001年12月,阿富汗成立臨時政府。
2002年6月,阿富汗成立過渡政府。
2004年10月,卡爾扎伊當選阿首任民選總統。
2009年8月,阿舉行第二次總統選舉,卡爾扎伊取勝,同年11月就職。2014年阿富汗舉行總統選舉。9月29日,加尼宣誓就職阿富汗總統,阿卜杜拉被任命為首席執行官。阿富汗政治與經濟重建雖取得積極進展,但安全局勢持續不靖,塔利班依舊活躍,腐敗、毒品泛濫等問題也威脅阿富汗的穩定和發展。
2010年10月,阿富汗成立由前總統拉巴尼任主席、眾多前圣戰領導人參加的高級和平委員會,負責推動阿富汗政府與塔利班等反政府武裝和談。
2011年9月拉巴尼遇刺身亡,阿富汗和解進程嚴重受挫。
2012年1月,阿富汗塔利班宣布在卡塔爾設立和談辦公室,用以與美國等接觸和談。后因發生駐阿美軍焚燒《古蘭經》和槍殺阿富汗平民等事件,塔利班宣布中止與美國接觸。
2013年6月,阿塔以“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名義宣布在卡塔爾首都多哈成立塔利班辦事處,引起阿政府強烈不滿。在各方壓力下,阿塔被迫取消有關稱謂,但該辦事處實際仍在運轉。
2015年7月,塔利班同阿政府在巴基斯坦舉行首輪公開和談,后因塔領導人奧馬爾死訊曝光,和談中止,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