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炒飯對于這道淮揚菜系中的經典,大部分人當然都認為,是源自于揚州的炒飯。
對于揚州炒飯,其實還有另一種說法,是說因這種炒飯里內容豐富,恰似揚州繁華,故而命名。
在400年左右的時間里,那個繁華的富貴之鄉揚州,指的卻不是今日的揚州,而是南京。
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
南朝文學家殷蕓的《小說》中記載著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有客想從,各言所志,或愿為揚州刺史,或愿多資財,或愿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
這個故事里的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成為流傳頗廣的名句。可以看出,當時揚州繁華,是世人所向往之地。但是,這個故事里的揚州卻不是現在的揚州,而是指的南京。
南京在歷史上有過許多的名稱,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金陵、秣陵、建鄴、建康、白下、江寧、石頭城等。南京曾被叫做揚州也有著四百多年的歷史。
這得先從古九州說起。傳說中的上古時期,堯舜禹將天下分為九州,揚州是其中的一個州。那時的揚州,指的是包括淮河、東海以及江南在內的廣大區域。
到了漢代,設十三州刺史,揚州是其中之一。雖然揚州的地理區域時有變化,但縱觀整個六朝時期,揚州刺史的治所均設在建業(又名建康,今南京),也就是在今天的朝天宮一帶。因此,當時的建業(建康)便一直被指稱為揚州。
古詩詞里的揚州
在六朝樂府民歌——清商曲詞中,屢屢出現的揚州,指的也都是今天的南京。
《莫愁樂》
聞歡下揚州,相送楚山頭。
探手抱腰看,江水斷不流。
《那呵灘》
聞歡下揚州,相送江津灣。
愿得篙櫓折,交郎到頭還。
《懊儂歌》
江陵去揚州,三千三百里。
已行一千三,所有二千在。
《襄陽樂》
人言襄陽樂,樂作非儂處。
乘星冒風流,還儂揚州去。
《孟珠》
揚州石榴花,摘插雙襟中。
葳蕤當憶我,莫持艷她儂。
《翳樂》
人生揚州樂,揚州信自樂。
總角諸少年,歌舞自相逐。
隋唐以前的古詩詞里,提到的揚州多是指南京。
直到隋朝開皇九年滅陳后,改吳州為揚州,設州治于江都。隋煬帝在江都宮作《泛龍舟》一詩,詩曰:軸轤千里泛歸舟,言旋舊鎮下揚州。借問揚州在何處,淮南江北海西頭。
這里的揚州指的便已經不是南京,而是今天的揚州了。
隋唐以后,今天的揚州后來居上,以至于很少有人知道南京曾被叫做揚州了。
從東漢末年揚州刺史治所遷到建業,到隋開皇九年改吳州為揚州,再到唐高祖武德九年,將揚州大提督府和揚州刺史治所遷到江都,揚州作為南京名稱的時間長達400年左右。
煙花三月下揚州是指南京嗎?
李白的這首《送孟浩然之廣陵》中的名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膾炙人口。但這句詩中的揚州指的還是南京嗎?
李白是唐中期詩人,當時的揚州治所,已經從南京遷往江都。從時間上來看,指的應該不是南京。
但是也有學者認為,煙花三月下揚州中的揚州肯定不只是指現在的揚州,而應該是更廣泛意義上的江南地區,其中包括南京。
據其分析,李白這首詩的詩名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但詩句中說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詩人沒有說煙花三月下廣陵,正說明揚州和廣陵不是同一個地方。
詩句中‘下揚州’寫的是船行去向的方位,而‘之廣陵’則是要到達的具體地點。
廣陵指的是現在的揚州,這個沒有爭議,而詩中的‘揚州’指的應該是江南一帶富庶之地,而江南最繁華、最成規模的城市就是南京。
李白作詩時應該也是使用了南朝人騎鶴上揚州的典故。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