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郝思斯
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
——2021年11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開幕式上的主旨演講(《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
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出自《列子·說符》。列子名御寇,是戰國前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一生安于貧寒,潛心著述,史載子列子居鄭圃,四十年人無識者。《列子》既包含深刻的哲學思想,也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我們熟知的愚公移山杞人憂天兩小兒辯日等故事都來源于此。
在《列子·說符》中,關尹子告訴列子:慎爾言,將有和之;慎爾行,將有隨之,是故圣人見出以知入,觀往以知來,此其所以先知之理也。大意為,言與行務必要謹慎,圣人看見外在的表現就知道內在的修養,觀察過去就可以預知將來,這就是先見之明。這句話可以引申解釋為,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善于發現紛繁事件背后規律性的東西,在對歷史的連續性思考中,做到知其所來、識其所在、明其將往。
不知來,視諸往。中國人歷來重視歷史,善于從歷史的縱深處啟示現實和未來。古人不僅創造了多種史書體例,形成了豐富的史料資源,而且善于從歷史表象中把握本質,尋求規律。在晚年所作《報任安書》中,司馬遷介紹了《史記》的體例和宗旨,說《史記》是為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作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紀傳體通史,《史記》希望探究自然規律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通曉古今變化,通過歷史的發展演變, 尋找歷代興衰成敗之道,從而為后人提供鏡鑒。
研理于經,征事于史。任何一個胸懷遠大目標的國家、民族,都要葆有歷史思維。周朝建立之后,吸取商縱酒亡國的歷史教訓,周公頒布了有名的禁酒令——《酒誥》。西漢建立后,人們總結前面教訓,因而調整政策,休養生息,于是有了文景之治。所以,諸葛亮在《出師表》中云: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這不僅是他對歷史的客觀總結,也是他對蜀漢未來的殷切希望。千百年來,歷史長河潮起潮落,啟示人們,一個國家能不能富強,一個民族能不能振興,最重要的就是看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發展能不能順應歷史邏輯與時代潮流。
重視對歷史的學習和對歷史經驗的總結與運用,善于從不斷認識和把握歷史規律中找到前進的正確方向,是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領導中國革命、建設、改革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
中國共產黨成立后,毛澤東拿出了大量的時間研究中國農民革命,先后在廣州和武漢創辦農民運動講習所,培養農民運動骨干。1927年大革命失敗后,毛澤東沒有去上海工作,而是去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在了解中國農民起義的歷史來探索中國革命道路的過程中,他領悟出這樣一個認識,歷史上存在過許多流寇主義的農民戰爭,都沒有成功,因而一再強調根據地對我們黨和中國革命前途的重要性。中國共產黨從困境中走出來,特別表現為這樣一種發展路徑:由小的根據地到大的根據地,由一塊或幾塊根據地到多塊根據地,農村包圍城市,最終取得勝利。上世紀80年代初,談及改革開放,鄧小平明確指出:現在任何國家要發達起來,閉關自守都不可能。所以,他告誡全黨,歷史經驗教訓說明,不開放不行。改革開放的前途從歷史深處而來,凝聚著歷史的智慧與啟迪。
新時代,更需要我們以縱深的歷史眼光來確定時代方位和未來的前途方向。在建黨百年之際,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以宏闊的歷史視角和深厚的歷史智慧,從五個方面總結了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意義,用十個堅持深刻總結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史經驗,揭示了黨和人民事業不斷成功的根本保證、黨始終掌握歷史主動的根本原因、黨永葆先進性和純潔性始終走在時代前列的根本途徑,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深刻的歷史自信與歷史自覺,以及把握歷史規律、掌握歷史主動的強大能力。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就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當今世界,和平合作、開放融通、變革創新的潮流滾滾向前。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腳步不可阻擋,這一偉大的歷史進程,也是中國與世界深度交融、攜手前行的歷程。奮進新征程,我們要繼續總結歷史經驗,認清歷史方位,增強歷史自覺,把苦難輝煌的過去、日新月異的現在、光明宏大的未來貫通起來,在亂云飛渡中把牢正確方向,在風險挑戰面前砥礪膽識,在偉大的時代里順勢而為、奮發有為,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篇章。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