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德篇】修養德行、行善積德!
10句修德經典格言出處、釋義、延伸閱讀,人生智慧寫作素材這才是家庭教育格言修德
修德,漢語詞語,拼音是xiūdé,意思是修養德行、行善積德。出自《左傳·莊公八年》
格言,是前人流傳下來的,具有哲理性,可以作為人們行為準則、規范,又言簡意賅、朗朗上口的語句。格言是世人智慧融匯而成的,是眾人智慧的精華。
學好格言,用好格言,在人生過程中會產生無窮的力量。
浙江大學校訓:求是創新
共同價值觀核心詞:勤學修德明辨篤實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出處】此語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坤卦)。
【釋義】意謂天(即自然)的運動剛強勁健,相應于此,君子應剛毅堅卓,有所作為,發奮圖強,積極進取;大地的氣勢厚實和順,君子應增厚美德,寬宏大量,踏實做事,容載萬物。
自強不息:自強,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強不息,即自覺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止,永不懈怠。
君子,古代時原本是國君之子的意思。后來,君子一詞便被引申到對所有道德、學問修養極高之人的統稱。
【延伸閱讀】
關于自強不息的故事,我們熟悉的實在太多——張海迪,5歲患脊髓病,胸部以下全部癱瘓。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說:我像顆流星,要把光留給人間。她懷著這樣的理想,以非凡的毅力學習和工作,不僅自學完小學、中學全部課程,還自學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并攻讀了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古人同樣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自強不息的實例。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圣賢發憤之所為作也。(《報任安書》)人的一生誰沒有遇到過挫折,即使挫折給你打擊再大,也必須選擇勇于面對、敢于抗爭,只有這樣才能走出陰霾,迎接生命的陽光。
2、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出處】
出自宋代范仲淹的《岳陽樓記》,原句為: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
【釋義】
意思是:要在天下人憂愁之前先憂愁,在天下人快樂之后才快樂。引申出來的意思,就是要把國家、民族的利益擺在首位,為祖國的前途、命運擔憂分愁,為天底下人民的幸福作奉獻。
【延伸閱讀】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這句話表現的是一種關心人民疾苦,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憂國憂民的情懷。對青少年來說,這句話有很強的教育和啟示意義。
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也是以天下為己任,從小就立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他為中國人民鞠躬盡瘁,受到人民的無比愛戴。馬克思、周總理都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榜樣。
天下為公、擔當道義,是廣大知識分子應有的情懷,我國知識分子歷來有濃厚的家國情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黨和人民更加需要廣大知識分子發揚這樣的擔當精神。
3、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
【出處】
這是陶行知在曉莊學校說的一句名言,揭示了教育教書育人的本質。
【釋義】
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意思是老師要教育學生去找尋真知、追求真理、學習真本領;千學萬學學做真人意思是學生應該掌握真才實學,腳踏實地認真做事,做一個真誠的人。一個真字,揭示了教育和學習的根本理念,文字淺顯,道理深刻。
【延伸閱讀】
人字一撇一捺,看似簡單,如果從書法的角度來看,寫好這么簡單的字卻見功夫,這一撇一捺要如何擺放才協調、才有結構美、才能顯示筆畫的力度等,都不容易。做人,說起來似乎很簡單,做起來不簡單。在現實生活中,要做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就更不容易。人的行為習慣,要從小養成,從自己做起,要不斷追求真,成為一個真實、真誠的,真正意義的人。就教師而言,不僅要傳道、授業,更要為學生解惑,要教會學生學習知識,學會生活,懂得做人。
就學生而言,不僅要掌握常識,學習知識,增加智慧,更要學會做人,要使自己在生活中、在社會中成長成才,成為德才兼備的人,為社會做貢獻。人的一生,不管是漫長的,還是短暫的,都要體現出自己的價值,而這一切,都與一個真字密切相關。
4、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出處】
出自清代林則徐詩《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謫居正是君恩厚,養拙剛于戍卒宜。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
【釋義】
表達了詩人的寬廣胸懷和昂揚。這兩句詩明確表示:縱是被貶遣戍,只要對國家有利,不論生死,也要去干;豈能因為個人禍福而避前趨后。此時此境詩人深懷憂民之心,忠君之意,難忘報國。
【延伸閱讀】
民族英雄林則徐的精彩人生,不僅在于他能在國難當頭時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更難能可貴的是即便在被革職流放的極端逆境中,依舊許下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報國誓言,保持著報國憂民的高貴情懷。習近平主席引用
這句名言,就是在提醒大家,做人要有高尚的情操和報國的情懷,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必須繼承和發揚。
【修德篇】10句修德經典格言圖片
5、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
【出處】
出自明代王守仁所著的《傳習錄》。原文如下: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欲樹之長,必于始生時刪其繁枝。欲德之盛,必于始學時去夫外好。
【釋義】
種樹木必須將樹木的根系培養好,修養品德的人必須先培養好自己的心性。這是明代大思想家王守仁《傳習錄》中的話。
王陽明所說的養心,意思是要守住心性,立志專一,不分神過雜,如同種樹,要砍去雜亂的枝杈一樣。
這句話引申出來的含義,就是道德修養要從內心開始,只有發自內心的自覺要求才有效果。因此,要加強道德的自我修養,從根本上培育人的道德情操。
【延伸閱讀】
一棵樹,無論多么高大挺拔、生機勃勃,它的郁郁蔥蔥都是依靠扎根大地、深入土壤的龐大樹根,廣泛吸取水分而逐漸成長起來的。
青少年是人生道德品質形成的關鍵時期。如果把青少年比作一棵棵小樹,那樹根就是思想道德修養,水分則是科學文化知識和社會教育,只有培養好小樹的根系,打牢根基,才能更好地吸收養分,茁壯成長。
種樹者必培其根,種德者必養其心這句格言,形象地闡明了這個人生道理。對于青少年來說,有許多的道德品質可以從培養行為習慣開始。人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習慣,透過一個細微的習慣,往往能分析一個人的思想、作風、道德或文明的程度。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能使品德從內心出發,不走彎路而達到高境界。因此,良好的道德習慣的形成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目的。
一個人良好道德品質的形成最終必然落實到優良的外在行為上,衡量道德品行的真正標準,不是看其偶然出現的行為,更不是聽其口若懸河的演講,而是看其是否養成了良好的道德習慣。從這個意義上說,加強青少年道德修養,簡單地說就是要從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起。
6、己不正,焉能正人
【出處】
出自《論語·子路篇》: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何?’
【釋義】
意思是:如果自己都品行不端,怎么能要求別人行為端正呢?
【延伸閱讀】
己不正,焉能正人,這同樣是一句關于道德品行的格言。
在廣州市繁華的北京路步行街南側,有一條遠近聞名的仰忠街。仰忠街是紀念明代一位出生在這里、為官在浙江的清官,他品行高尚、清正廉潔。這個人的名字叫周新。
周新是一個廉潔奉公的清官,在他任浙江按察使期間,曾經有人為了拉關系,送了他一只燒鵝作為見面禮。周新卻命令手下把燒鵝懸掛在公堂前。以后,但凡有人送禮講情,周新便指著這只燒鵝以示告誡。從此,再沒人敢賄賂他,這就是周鏡懸鵝的典故。
周新用周鏡懸鵝的生動例子,不僅自己以此明志,更成為了他身邊親屬和隨從的品行榜樣。在當代中國,還有更多清正廉潔、為民務實的好干部,從焦裕祿、孔繁森、谷文昌、楊善洲到李保國、黃大年、廖俊波、鄒碧華……他們牢記黨的囑托時刻不忘初心勤政為民,用忘我的工作態度甘當群眾的孺子牛。
7、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出處】
出自《孟子·盡心上》。原文如下:古之人,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見于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釋義】
意思是不得志的時候就要管好自己的道德修養,得志的時候就要努力讓天下人都能保持善性得到益處。
孟子認為,古代的人得志時,施給人民恩澤;不得志時,修養品德立身在世。困苦時,要獨自保持自己的善性,得志時,還要使天下的人保持善性。
【延伸閱讀】
責任和擔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傳統文化強調個人在社會交往中要找準自身的定位,遵循相應的規范,承擔應有的責任。家喻戶曉的花木蘭替父從軍體現的是一個兒女對父母、對家庭的責任;精忠報國體現的是南宋名將岳飛對國家的責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體現的是范仲淹對人民的責任。
關于責任的名言警句,我們熟悉的還有很多,滴水之恩定當涌泉相報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都是關于責任的具體體現。可以說,正是這種責任擔當,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勇敢地承擔起了自己的使命,前赴后繼地加入到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當中。
對當代青少年而言,同樣要善于用責任倫理觀念激勵自己,把外在的責任感、使命感,內化為自覺地行動,樹立起堅定的責任擔當意識。只要每一個青少年都能夠堅定科學的理想信念,把屬于自己的那份責任勇敢的扛在肩上,一步一步的努力,一點一滴的積累,從小夢想到大夢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一定能夠實現。
8、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出處】
是《國語》中收錄的一句諺語:諺曰:‘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釋義】
意思是,學習好的,難如登山,要一步一步扎實攀登前行;學習壞的,易似山崩,一旦染上壞習,就如沙石崩潰不可收拾。此語比喻學好很難,學壞極容易。
【延伸閱讀】
大家都聽說過孟母三遷的故事吧。孟子兒時先是住在墓地附近,常與小朋友在墳墓間做些祭祀死人的哭嚎之事。
接著孟母遷居集市旁邊,孟子又學著商人做買賣、宰殺牲畜的游戲。第三次搬遷,孟子住到學堂附近,就在那里,孟子跟著小朋友一道,開始了學習禮儀讀書之事,從此改變人生。
雖然孟子前兩次居住的環境談不上惡,但這樣的環境與后來的學校氛圍相比,對于獲取知識和人生成長的幫助顯然要差得很多。
同樣,我們選擇和誰同行,與誰為伍,可能改變我們的成長軌跡,決定人生道路的成與敗。和勤學上進的同學在一起,你就不會懶惰;和積極樂觀的同學在一起,你就不會消沉;與陽光向上的同學在一起,你也會不同凡響;與志存高遠的同學在一起,你也能登上巔峰。
這是有科學依據的。科學家發現,人是唯一能接受暗示的動物。積極的暗示,會對人們的情緒和生理狀態產生良好影響,激發人的內在潛能,發揮人的超常水平,使人進取,催人奮進。反之,消極、落后與表現不好的暗示,則會在不知不覺中偷走你的夢想,使你漸漸頹廢,變得平庸,喪失前途。
9、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出處】
出自北朝劉晝的《劉子·崇學》:為山者基于一簣之土,以成千丈之峭;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
【釋義】
意思是鑿井的人從挖很淺的土坑開始,而成極深的井。這句話是說明,人只要從極細微的積累開始,只要堅持不懈,必然成就事業。
如果輕視初始的細微積累,不屑于平時一點一滴的努力,企圖一步登天突然成就大事業,那是不可能的。
三寸之坎:比喻很淺的小坑。就:成。
萬仞:比喻極深。古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延伸閱讀】
在新疆吐魯番等地,有一種叫做坎兒井的特殊水源,古稱井渠,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是干旱地區取用地下水的一種渠道。當地人通過坎兒井,把地層中的潛流沿著挖成的暗渠引至地面,再由明渠引入農田或澇壩,一條坎兒井一般長3~10千米。四季水流不斷,水量穩定。
坎兒井的建造說起來簡單,但實際上引水巷道角度的設計不僅要考慮到地表形態,還要考慮地下含水層等情況,工程十分艱巨。因地勢和地下水位高低不同,越靠近源頭的坎兒井就越深,最深的井可達90米以上。而這樣巨大的工程,都是要從一釬一鏟開始,并準確把握方位、方向才能鑿到水源。
難怪有人認為,坎兒井是與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齊名的中國古代三大工程之一,是偉大的地下水利灌溉工程。
一道坎兒井就是一眼不枯的清泉,它們不僅為吐魯番這個降雨稀少的地方提供了水源的積聚,更是新疆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命之泉。對于青少年來說,鑿井道理如同學習的道理。知識和人的價值觀并不是通過一兩天的學習就能得到的,我們必須從小做起,從細微的積累開始,堅持不懈地開鑿我們的知識之井和價值之井,通過長期的辛勤學習積累學識,最終成就一番事業。
10、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
【出處】
語出東漢張衡的《應間》:是何觀同而見異也?君子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夥,而恥智之不博。是故藝可學而行可力也。
【釋義】寓意是,不要在官位俸祿上患得患失,而要去追求個人道德和學識的進步。
【延伸閱讀】
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自古以來就是對清官的品德贊譽。
古人說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說明為官者的官品很重要。良好的道德品質不僅是為官做人的標準,對青少年學生來說,更是重要的人生第一課。
俗話說,人無德不立,業無德不興。青少年時期是人生良好品德形成的關鍵時期,是決定人生道德情操高低、品性優劣的特殊階段。
這十句格言,讓我們每個人,深深地感受到:修養德行、行善積德十分重要,如果一個人失去了德行,突破道德底線,如同行尸走獸。共勉!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