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上海全市常住人口達到2487.09萬人,人口數量在國內僅次于重慶。換言之,要完成“不漏一戶、不落一人”的核酸篩查,核酸篩查數目將約2500萬人次。由此,各方資源正在被緊急調動。據新華視點4月4日發布,當前全國多地援助上海的醫療隊總人數約一萬人,于近日分批抵達上海。
如果說,待檢測人口基數龐大是造成核酸檢測壓力的第一重難關,那么,核酸檢測過程所涉及的環節眾多、斷點瑣碎,都進一步加劇了這項工作的開展難度。
從核酸檢測人員的召集分配,耗材與防護設備的分發,對群眾的組織并實施采樣,采樣完成后的標本配送、標本檢驗直至上傳結果并依照結果實施下一步核酸檢測工作,每一個環節,都需要匹配相應的人力、物流、技術等支持。并且,這一系列工作的實施環境尚處于全域靜態管理狀態,難度進一步加大。而在困難之下,也不乏嘗試和應對。
大規模核酸采集
家住青浦區的王改珍,是瑞慈體檢在當地的機構主任,她近期帶隊參與了核酸檢測采樣的支援工作,在3月31日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她正在為下一次的核酸檢測支援工作做準備。王改珍表示,她和她的同事作為核酸采樣緊急征集的預備隊伍,最早接受到召集信息是3月11日左右,3月28日、3月30日已有2次在浦東的重點區域進行采樣工作經歷。
王改珍表示,最近一次的工作通知是在晚上22點才接到的,由于處于持續的溝通協調狀態,一直到次日5點才確定了最終的集合地點,“我們出發前,對出發時間、集合地點、采樣任務等都是不知道的,像預備隊員一樣,雖然大家因為等通知晚上睡不太好,但情緒都十分高漲”。
王改珍介紹,檢測隊員自行到了指定地點上車后,客車將她們帶到各個需要支援人員的采樣點,按照隨機分配的原則,帶上隨車分配的采樣耗材后,在所屬社區安排下對所在小區進行采樣。“我們看耗材袋子也能看出工作量了,多就是今天要忙。”她說。
當前,王改珍及其同事工作時長一般從上午7點到下午3點,6個小時中,除了吃飯午休不脫防護服。連日來,核酸采集任務工作強度不小,每人次每天的采樣人數可達600-1000次,是平日工作量無法達到的強度。而由于長時間做抬胳膊用棉簽取樣的動作,團隊內很多人的肩膀都酸痛不已。考慮到任務強度大,王改珍所在機構在遴選支援人員的時候,原則上要求參與支援人員年齡不超50歲,“但很多60、70歲的老人家依然十分熱心、參與意愿強烈。”她表示。
據她表示,團隊的日常任務類型除了小區居民核酸采樣,還會應對一些夜間突發情況。例如,當一些地區發現混檢中出現了陽性樣本,就要再次對相應的居民進行采樣檢測。并且,除常規固定點位采樣外,還要進行爬樓上門采樣,為行動不便或高風險人群進行采樣。
截至3月31日,王改珍所在的瑞慈體檢上海地區醫護人員當前實際參與支援共120人,但累計報名人數達490人次。“4月1日到4月5日即將迎來新一輪核酸檢測高峰,我們當前已經收到了集結通知。”王改珍表示。
由于在短時間內面臨極大的核酸檢測需求,上海市內的公立醫療采樣、檢測力量無法完成全市核酸檢測需求。由此,類似于瑞慈體檢機構、上海美年大健康、慈銘體檢、美兆體檢等民營醫療機構均響應號召,派出醫護人員增援上海社區核酸檢測工作。截至3月30日,上海美年大健康、慈銘體檢、美兆體檢累計派遣出近600名醫護人員,陸續前往閔行、徐匯、虹口、黃浦、楊浦、長寧、浦東多個社區,共完成核酸采樣22.6萬人次。
在這其中,不少民營醫療力量已成為所在街道的重要核酸采集隊伍。例如,4月1日至4月5日浦西封控期間,嘉會醫療將會承擔漕河涇開發區虹梅街道九成常駐居民的核酸檢測采樣任務。僅在4月1日當天,該機構派出54名醫護人員,一天內需完成27000多份采樣,相當于每人每日檢測500人。而自從3月13日至3月30日,其累計出動近300人次,分批支援徐匯斜土、華涇、漕河涇、徐家匯、龍華、長橋等多個街道近20個社區,其中還有多名外籍醫生參與支援。
嘉會醫療質量與安全資深總監、新冠防疫領導小組副組長史偉明向界面新聞介紹,基層一線抗疫不易,每日都需要根據當天核酸檢測結果來確定第二天的檢測方案,所以團隊拿到具體支援的街道和點位的時間都在后半夜;當前受疫情影響,全市多家公立醫院陸續進行封閉管理,因此除了計劃內的核酸采樣支持工作以外,嘉會醫療有時還會臨時接到通知,在社區采樣的醫護人員因公立醫院閉環要求被召回之時,盡快協調人手及時替補,避免影響小區采樣進程。
“在核酸采樣間隙,我們的醫生還能抽空為居民解答一些健康問題,前幾日兒外科李會醫生還為小區幾個小朋友看了舌系帶問題,大家都在力所能及地提供幫助。有小朋友為做核酸的醫生畫了畫像,有居民給我們送巧克力,這些都是我們的動力”,史偉明表示。
4月2日,上海市上午舉行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通報,截至4月1日24時,第二批浦西地區第一次核酸檢測采樣超過1400萬人。會議還提醒市民在排隊采樣期間須規范佩戴口罩,保持2米距離,不擁擠聚集,不聊天抽煙等。
此前的3月27日晚,上海發布全市新一輪核酸篩查工作通告,自3月28日5時起,以黃浦江為界,從浦東至浦西,分區分批實施核酸篩查。4月1日,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鄔驚雷于市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通報:4日之內,上海組織2次核酸篩查,采樣人次超1800萬。
當前,除了上海市內的醫療資源,為了進一步加速核酸篩查,滬外救援力量也在不斷涌入。來自江浙、江蘇、安徽等多省的核酸檢測隊伍,自3月28日起已陸續抵達上海。浙江、江蘇兩省分別派出1500人、500人檢測隊伍抵達上海浦東。兩省的支援隊伍將于3月28日至4月5日開展為期一周的核酸篩查。
而來自安徽省的7支專業核酸檢測隊伍,攜4座核酸檢測方艙實驗室及5臺核酸移動檢測車,連夜馳援上海。與常規核酸檢測流程相比,移動核酸檢測車相當于移動的核酸檢測實驗室。車內會分設多個區域,包括試劑準備區、樣本制備區、擴增分析區、消毒滅菌區等,具備樣本前處理、核酸提取、檢測和分析等功能。其最大優勢就是可根據任務要求,快速移動至指定位置并開展工作。
當前,移動檢測設備已經投入上海抗疫使用。3月26日,世博展覽館臨時集中隔離收治點啟用。3月29日,潤達醫療旗下的潤達榕嘉可移動方艙也入駐世博園浦西園區并立即投入布建工作,用于浦西大規模封控篩查所需。同日,上海嘉定公眾號發布,嘉定區中心醫院優化工作流程,增加工作人員,啟用新的移動PCR實驗室,核酸檢測能力達到單日單管3萬份。
自動化設備引入核酸檢驗工作
在以往,核酸檢測完成樣本采集后,通常由醫療機構或是檢測機構內部將檢測樣本自行運輸至實驗室。而在當前,由于開展核酸檢測的地方多在居民住宅區,采樣完成后的樣本離檢驗機構較遠。因此,檢驗樣本的運送也成了獨立環節。
上海國際化工生產性服務業功能區總經理魏興向界面新聞介紹,其所在園區內的核酸檢測工作當前都是統一安排;醫生、護士都有專人專車接送到指定地點進行群眾的核酸檢測采樣工作;群眾核酸檢測完成后,檢測樣本有專門的樣本箱采裝,由專業人員操作,并專車送至檢測點;核酸樣本配送當前由政府指派作業。
此外,另有醫務工作者表示,在他們完成自身核酸檢測后,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來統一安排其核酸檢測樣本運輸,根據檢測單位的不同,有的送至醫院實驗室,有的送至第三方實驗室。
在采集樣本完成運送后,核酸檢測的檢驗工作終于開始。而此環節之內,與之前的人力需求相比,對技術的需求更高。因此,不少技術人員和檢驗檢測設備開始趕赴上海并發揮作用。
圣湘生物上海技術中心負責人任靖介紹,圣湘生物上海團隊一開始就是有十幾個人的團隊,包括銷售人員、市場人員和技術人員;自3月初以來,隨著上海疫情的發展,公司同事陸續從各地趕來支援,當前團隊的規模已經到了30-40人。
當前,任靖及其團隊工作主要有兩方面內容,一是保障樣本檢驗,即保障檢驗設備在樣本量特別大的情況下正常運轉;二是由于醫療機構檢驗人手緊缺,有上崗證的同事會幫忙承擔相應一部分的檢驗工作。
任靖介紹,目前團隊的工作時長約10-12小時一輪轉,日檢測量約10萬管,而平時此數據是3-4萬管。由于檢測任務量激增,圣湘生物在上海參與的核酸檢測基地、方艙實驗室也在疫情期間開展樣本檢測,公司的技術人員、設備還會依照各區衛生部門需求進行統籌應急調配。
再進一步理解核酸檢測,核酸檢測的樣本在集采配送完成后需要進行樣本前處理、病毒核酸提取、核酸檢測、結果判讀等流程。其中,在進行核酸提取之前,樣本需要進行滅活、轉板等工序。而常規的滅活后轉板工作需要手工進行操作,包括信息核對、開蓋、移液、關蓋這一系列動作。
這些操作在大規模篩查前提下,若是都使用人工方式進行,一來會影響核酸檢測進度,二來也會因手工操作頻繁接觸樣本,增大感染風險。基于此,一些自動化的設備也在此次核酸檢測中起到作用。
例如,有自動化的設備通過將大量需要人工操作的前處理步驟整合到一個封閉系統中,從而支持滅活后的樣本采集管原管帶蓋置入,不需要人工擰瓶蓋,而是通過自動化開蓋、關蓋,同時錄入條碼信息。如此一來,檢測人員只要將處理好的樣本放進設備內,便立即可以去從事其他步驟,原本需要3-4人完成的工作量,當前交給機器即可,檢測效率得到提高。
而由于在不同地區,所使用的采樣管、檢測技術、檢測量需求的不同,自動化設備中的組成部分存在差異,因此需要工程師對設備進行組裝調試。華大智造工程師王東輝在此次疫情里主要負責的工作正是如此。
王東輝表示,其從3月28日晚上接到通知,得知即將有從安徽馬鞍山、安徽安慶支援的移動檢測車抵達上海,為了保障檢測車上的自動化檢測設備能夠正常運行,其和團隊從3月28日晚21點開始調試,直至3月29日晚23點調試完成,前前后后幾乎連軸轉了2天。
除了負責這些自動化設備的安裝維護,王東輝和同事們還會對一些不熟悉自動化設備的醫護、檢驗人員做技術指導,教他們使用自動化設備。并且,一旦客戶的設備使用發生問題,例如,由于打包固定工作不完善造成了后續設備使用問題,團隊都要立馬趕赴現場解決。
醫院內部如何開展核酸檢測?
當前,在居民的大規模核酸檢測之余,各醫療機構的核酸檢測工作也是重點。隨著疫情趨緊,不僅僅是醫務人員的核酸檢測篩查的頻次在增加,患者在入院就診、住院治療期間的核酸檢測需求也在增加。由此,醫院如何做好核酸檢測工作、保障院內醫療秩序也成為命題。
和睦家醫院浦西醫院主管門診和急診的護理副總監顏艷向界面新聞介紹,當前,該院的核酸檢測工作主要有三部分,一是自家醫院內的核酸檢測工作,包括當前醫生、護士的核酸檢測,以及入院病人、住院病人的核酸檢測;二是醫院設立的對外采樣點,方便附近居民、社會人士前來進行核酸采樣,而無論是對外還是院內檢測,都是一周七天全部開放;三是4月1日起成立的近20位核酸志愿者隊伍,服從街道調度,支援上海核酸檢測。
顏艷表示,在整個核酸檢測的過程中,付出勞動的不僅僅有護士采樣團隊,還有采樣前指導患者使用健康云等的信息登記團隊、采樣后的樣本運輸團隊、實驗室檢測團隊、消毒消殺團隊、后勤保障團隊等。
當前,院內負責做核酸檢測的護士都是從各個科室調配出來的。由于院內醫生護士、病人及其陪護家屬核酸檢測頻次的增加,尤其是院內醫務人員的核酸檢測頻次已經加強到每兩天一次甚至是一天一次,院內核酸檢測壓力在增大。
為了保障12小時內出核酸報告,和睦家醫院浦西醫院的PRI實驗室幾乎已經是24小時不間斷工作;但為了在人手緊張情況下進一步提升效率,醫院設計了合理的運送路線,以檢驗機器不停運為原則,演算了需要多頻繁來取一次標本進行轉運,算好前后時間差,做到無縫銜接、資源最大化利用。“我們還在一周之前又購買了一臺擴增儀,現在也投入使用”,顏艷表示。
上海和睦家醫院執行院長韓潔表示,在核酸樣本運送方面,當前,該院的采樣后核酸樣本運輸,由后勤保障部門派團隊專人負責,在指定的獨立通道上進行,運送人員全程三級防護并由專業的樣本采集箱轉運。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