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牛根生從伊利出來,說要打造全國第二牛奶產業。對標伊利,結果呢,我們的認知就是,牛奶要么喝伊利,要么喝蒙牛。誰贏了嗎?
都贏了。
美團就是個送外賣的,滴滴就是打車的。客戶的認知一旦被搶占,哪怕是自己都很難改變。如果你說讓我用滴滴叫個飯,我都覺得別扭。
老二精神,沖鋒陷陣交給老大,老二就是跟著好了。有句話叫做鳥隨鸞鳳飛騰遠。老二的存在也會促進老大提高效率。他們互為老大,也占據了老二的位置,按照721的分配,其實他們都占了9。
市場的不斷迭代,他們也要迭代。淘寶,京東打起來了,拼多多要出來了。如果滴滴美團打起來,說不好有個人就來個平臺,吃喝玩樂都包括了。
有可能出現老大老二打架,老三贏了的場面。因為他們容易打昨天的戰爭,搶占新新戰場才能贏。
美團上線打車產品的那一天,滴滴的程維還和美團的王興在一起吃飯,當時的程維并不知道這件事,王興也只字未提。
吃完飯程維看新聞才知道,而他只是淡淡地回應:爾要戰,便戰!隨即程維也宣布滴滴要進入外賣市場。做外賣的美團,和做打車的滴滴,兩家業務毫不相關的公司,為什么會打起來呢?
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背后有什么商業邏輯。

1. 美團為什么要發起戰爭?
美團今天的估值已經超過300億美金了,回顧美團的發展歷程,一開始它是做團購的,每天一團,巨額補貼,那個時候消費者可以花很少的錢去看電影、吃大餐,千團大戰結束后,美團雖然勝利了,但是發現團購這個生意沒辦法支撐美團長久地走下去,一次團購只能給商家帶來一次性的流量,一旦不補貼,流水就迅速下降。
怎么辦?
美團就開始變革,它把一次性的團購變成日常,每天給商家導流量,逐漸走向了大眾點評的模式,也就是餐飲O2O。
于是它開始和大眾點評打,打完之后它倆合并了,變成了新美大。可是餐飲O2O的模式也有瓶頸,支撐不了它的估值。怎么辦?
再變革唄,于是美團又開拓了一個新版塊:美團外賣,開始和餓了么打。
縱觀美團的發展歷程,它一直在不斷地擴大戰場,用游牧式的打法開疆拓土。到今天,美團和餓了么還沒有分出明顯的勝負,但是餓了么的估值是90億美元,而美團卻是300億,現在的美團外賣還是支撐不了它的估值。怎么辦?
它還需要找到更大的業務,于是它把下一個目標瞄準了打車市場。
2. 為什么是打車市場呢?
在互聯網的世界里,因為網絡效應的存在,每個細分領域最終會穩定在721的格局,第一名占整個市場的70%,第二名占20%,剩下的所有占10%。
在打車領域,一開始第一名是滴滴,第二名是快的,兩家拼命地打,好不容易滴滴把快的吞并了,以為要過上好日子了,又來了一個強勁對手:uber中國。
于是滴滴繼續跟uber打,打到最后又把uber中國收購了。
這個時候滴滴終于贏家通吃,一家獨大,變成了一家寡頭公司。一家獨大的好處是它終于擁有了絕對定價權,可以把價格定得很高,賺足所有的利潤。
但是一家獨大也有壞處,它享受超額利潤的同時,也會給后進者提供機會,后進者不需要吃掉所有的利潤,它可以通過補貼快速地占領市場。
美團選擇進入打車領域,就是因為現在只有滴滴一家獨大,美團有機會去分一杯羹。
所以這也給我們一個啟發:在任何一個行業中,老大一定要允許老二的存在,才能逼著自己保持高效。一旦這個行業沒有老二了,其他行業的巨頭很可能會沖進來,迅速占領老二的位置,甚至干掉老大。

3. 滴滴為什么要做外賣呢?
外賣市場和打車市場,都有個特點,叫做局部網絡效應。
什么叫局部網絡效應?
上海乘客和上海司機,形成網絡效應;北京乘客和北京司機,形成網絡效應。任何一個地方的成功,都是局部的成功,都不代表全局的成功。反過來說,全局的成功,也不能帶來局部的穩固。
也就是說,這種具有局部網絡效應的領域,后進者是有機會通過單點突破的方式來競爭的。
相對地,那什么是全局網絡效應呢?
比如Air B&B,它的網絡效應就是全局的。因為住酒店,通常是在全國、全球范圍內選。旅客和酒店,是全球級別的網絡效應,一旦形成,牢不可破。
現在滴滴全局很成功,但是任何一個單點都不受益于全局的成功。美團可以單獨干掉上海,而北京市場對此愛莫能助。美團也同樣,所有的城市服務本質上都是具有局部網絡效應的,隨時可能被蠶食。
那滴滴為什么要打美團呢?
除了外賣這個領域有機會單點突破,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滴滴想把戰線拉到對方的陣地。什么意思?
微軟意識到谷歌發展起來之后,開始做搜索引擎去挑戰谷歌。谷歌是怎么做的?反過來開始做免費的操作系統、office軟件。
這一招叫釜底抽薪,把戰場放在對方的后院,開打后產生的損失也會發生在對方的地盤上。
滴滴也同樣,你打我是吧,那我就把戰線拉到你的陣地,也讓你后院失火。
滴滴是以戰略保護為主要目的進入外賣市場的。

我個人更看好美團。
1、滴滴其實并沒有享受到多大的網絡效應。它更大的價值還是來源于傳統的規模經濟。
需求端沒有網絡效應,供給端的規模效應再強大,用戶的轉移、逃離成本依然很低。就像很多人手機上曾經裝過好幾個租車的App,無論是滴滴、優步、神州還是易到,使用時可以隨時切換。
2、滴滴它起步于一個很薄、很簡單的用戶場景——打車,這個場景本身不太具備相關擴張的可能性。
滴滴上的司機也好、乘客也好,都是相當簡單和同質化的角色,因此現在滴滴去做外賣,應該不會順利,根本原因在于這不是原有價值網絡的自然延伸,而需要靠管理者去復制在原有領域的成功。
但是美團去做打車相當于是在自己原有的價值網上 拓展了一個新的方向,和原有的業務之間可以建立網絡協同,比如下飛機——住酒店——打車,這個是一條很自然的產業鏈,可以做到整合,在通過互聯網技術數據智能,從而優化利益相關者之間的交易結構,讓度更多的利益給用戶。
商業存在的本質是讓消費者獲益。
價格不是由成本決定的,甚至價格和成本根本就沒關系,消費者和只和消費者在競爭,商家只和商家競爭。
只要某個商業領域貌似存在壟斷,行業老大自以為可以控制定價權,自以為收割的季節到了,自以為可以漲價了,自以為漲價之后客戶也不會跑了,這時往往就會從不知道什么地方冒出一個競爭對手,行業老大還在奇怪:咦?怎么它會成為我的競爭對手?

這不止是美團和滴滴故事,這還是中國移動和微信的故事。
最初移動和聯通還不能互發短信,后來可以互發了但是價格更貴,后來價格一樣了卻出來了一個微信,現在移動、聯通的短信業務根本就沒有盈利空間了。
綜合來看,在出行和外賣的市場中,誰都無法單純依靠補貼贏得戰局,最終考驗的仍然是整個平臺的運營效率、技術壁壘和用戶體驗。
在這場打車和外賣的邊界之爭中,對美團來說,豐富的場景和用戶需求,決定了其做打車的邏輯是自然而然的,其技術壁壘也是從復雜到簡單的過度;
而對于滴滴從出行進入外賣來說,既要面對商業模式從簡單到復雜的變化,同時還要克服技術從簡單升級到復雜的調度中去的難題,面對美團在技術和場景上的降維打法,滴滴面臨的挑戰要大的多。
但考慮到滴滴本身也有著巨大的流量,如果能夠克服商業模式、技術壁壘帶來的挑戰,外賣也未見得不能分一杯羹。不過,成功與否要取決于滴滴做外賣的決心有多大,耐心有多久。
可以預見的是,從打車跨界到外賣,是一件看起來簡單做起來難的事情。如果說今天美團已經一只腳邁入了出行的領域,那么滴滴距離真正能做外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