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深度、格調 | 湯先生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自古以來便講究百善孝為先,強調父母對于子女的養育之恩,他們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來,賦予了我們生存下去的環境,對于如此恩情,我們窮盡一生也無法還清,然而現在現狀是越來越多的子女漸漸開始討厭家里的老人,其實這種與其說討厭更像是一種對家里老人的無可奈何。那么是什么原因導致的這種討厭呢?

思想差異衍生出代溝過大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主流思想與主流價值取向,不同特有年代下的人,也擁有特有的思想與取向。
家里的老人與我們生活的年代是截然不同,有著天壤之別的。心理學家也普遍認為,個體小時候所形成的性格會影響到他成年直至死亡。
家里大部分老人的童年時期與少年時期都是在20世紀中成長起來的。這就必然導致了一部分老人的思想還停留在上個世紀,他們的思想也沒有與現在這個時代與時俱進。
而大部分年輕人生活的時代是21世紀,在這個自由民主物質生活超越的時代,人們的精神文明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我們的精神層次的提高,必然也會拉大與家里老人的差距。

這種差距就表現在彼此之間,無法互相理解。一方面來說如果彼此之間思想層次,思想頻率不同,那么就有可能產生認知上和思維上的極大差異。
另一方面來說,這種差異伴隨而來的就是彼此之間難以避免的矛盾與沖突。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彼此之間的厭惡感。
老年人喜歡過多干涉子女生活
首先,中國的家長很多時候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他們會下意識把子女當成自己的私人物品,或者是自己的附屬品。

其次,再加上很多老年人在進入老年期后,退居二線,將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了家庭之中,但是這個時候的他們往往無事可做,那么他們很多時候就會把自己的精力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
可能是因為自己放心不下自己的子女,可以照顧好自己,照顧好自己的家庭。可能也是由于自己晚年時,無所事事,要找點事做。
他們總會在老年期過度的干涉子女的生活,這種過度干涉其實就是一種錯誤的的行為。
一方面來說,把精力過多的放在自己的子女身上,本質上來說就是覺得子女照顧不好自己。這種過度擔心與過度保護,在子女看來,其實是對他成人能力的一種否定,這必然會招致不滿。
另一方面來說,你的過度干涉對于子女處理家庭矛盾時也起到了一定的壓力和阻礙作用,在你的干涉下,可能會做出有失偏頗的行為。
電視劇《裸婚時代》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男主與女主開始是非常相愛的一對,他們堅信自己可以戰勝一切,然而生活給了他們一個下馬威。

與三代同堂下家庭的格格不入,公公和奶奶的重男輕女,生活捉襟見肘的種種不堪,隨著矛盾的累積,這段關系逐漸走向破裂。
不過分參與子女的生活,是對自己的尊重,也是對兒女的尊重。大部分子女都不喜歡過度保護自己的父母。
老年人自身的性格過于執拗,不明是非
古時候的中國有著森嚴的等級制度,在一個家庭中依舊有著等級劃分,所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很多老年人在老年以后也總是一意孤行,不愿意辨是非。
擁有這種性格的老年人往往很孤獨,因為他們執拗的性格總是會將別人對他的好認作驢肝肺,他們也時常不會聽取他人的建議,不接受任何否定與質疑。

他們往往會認為自己掌控著一家人的命運,他們不允許自己的后代反抗他們,也不允許自己的權威受到挑戰。
長時間生活在這種家庭中的子女,也會出現一系列心理問題,他們也會往往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的訴求與感想,成年以后對于這樣的父母也不會抱有過多的感激。
就像電影《喜寶》中的富商勖存姿,對于他的兒女來說,他就是一個噩夢,充滿控制欲與權威感的勖存姿從來不允許自己的子女做出逃離自己控制的舉動。
與這些性格執拗,不明是非的老人生活在一起,也是一種煎熬,由此產生的對老人的厭惡感也是難以避免的。

但是血濃于水,如果沒有不可饒恕的罪過,對于家中的老人,我們也應該多一份理解,尤其是自己的親人,自己的父母。
作者 | 湯先生
編輯 | 湯先生
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各位看官好,我是湯先生,假如看我文章讓您覺得臉上有光,說出去倍有面子,不妨留下您的點贊和建議,我都會看,求關注!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