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4S店為什么不能明碼標價,這個問題很有意思,早幾年恰好我們就做過一次這樣的改革。
就是像超市或者電商一樣,直接標價,不還價。當然這樣制定的銷售策略,必須經過幾次會議才能確定最終價格,不然就是鬧笑話。
所以我們收集調查了周邊市場所有的售價和行情,做到既有利潤又不貴于普遍行情價。
結果呢,堅持了半年就扛不住了。
甚至我覺得能堅持半年就是奇跡。
因為用戶是不認可的,不管是什么階層的用戶,都很氣憤:
1、我花好幾萬十幾萬買臺車,你一分錢不給優惠?
2、別跟我說其他地方什么價格,我就問你們能不能優惠?
3、你不給優惠我就不買了,我寧愿多花兩千塊去別的地方買,我樂意,就為爭口氣。
世界上最傻的行為,就是商家和消費者之間互相講道理。
與其爭論和辯解,還不如趕緊去尋求平衡點。
所以我們把報價漲上去接受還價了,從此天下太平。
傳統的4S店,其實是有明碼標價的,但是這個明碼標價卻往往不是最低成交價。
曾經最流行的4S店展廳物料:車頂牌用來標價。

圖片出處見水印,侵刪。
技術參數牌標準車型配置明細。

但是這一切做的沒有意義。
其一,廠家對4S店有價格管控,哪怕他管不了你的最終售價,但是也要管你的展廳物料宣傳價格和網絡平臺登記價格,所以這也是我們常說的,汽車之家和易車網的優惠價都是不準確的,倒不是說4S店不愿意報出來,而是廠家不允許。
其二,如果把一切透明化,又回到了最初的問題。4S店說是底價就是底價?用戶才不信。所以4S店不報底價用戶可以還價,報了底價用戶還是會還價的。因為用戶無法知悉你的真正底價,所以單憑空口白牙去說,沒有意義。
再說一下電商售車。
現在是有這個趨勢的,但是電商目前無法全面覆蓋線下銷售。
只因為一點:廠家不僅要掙車主的錢,還要掙經銷商的錢。
如果把全國4S店放在一起說,那么可以非常明確的發現:4S店們的囤貨量,是一定大于用戶購買量的。
4S店從廠家批發車輛,同樣是屬于廠家的收入,那如果用電商覆蓋實體店,4S店還有必要進車么,或者換句話說,還有必要大量囤貨么?
歸根結底,并非不行,而是不愿。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