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獨講,是因為氣虛體質的人在春季更容易染風寒、感冒、出現過敏性鼻炎、皮膚過敏的情況;如何處理?讀完本文,您將獲得方一劑,食療一道,對應方法一則,真言一句。

在開始之前,先結合下面這個小測試,先判定自己是否為氣虛?
(1)一動就出汗,虛汗如豆下,前胸后背濕透。
(2)吃完就想躺,不想動彈,還時常覺得不消化。
(3)不敢猛站,猛蹲,猛提氣,因為容易頭暈、天旋地轉。
(4)不想大聲說話,也沒勁兒大聲說話,能不張嘴就絕不張嘴。
(5)時常面色發白,神疲乏力,害怕風吹,感冒常纏身。
(6)舌苔若有牙印,基本判定為。
若有以上3點及以上,再結合舌質判斷,基本能確定是氣虛!
先查根源因素,為什么會氣虛?

中醫理論中,人是由精、氣、血、津液和精微構成,人能之所以健康,就是有精微提供營養,而精微又分先天之精與后天精微。先天來源于遺傳、父母,后天的精微則是靠食物和我們日常進食提供的營養。
先天的無法補充,那后天的精微來源于何處?脾胃運化,脾胃運化正常,人吃得飽睡得香,身體也壯。脾胃運化失職,人就便溏、無力、甚至沒有食欲。那為什么會運化失常?
分兩種,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促成了兩種人:
一、胡吃海喝,深夜徘徊在各大飯局、酒桌的人
二、節食減肥,一根黃瓜一個雞蛋喝白水度日的人

不論哪種,都是在毀壞我們身體正常的運化,一次兩次可以,天天如此,脾胃必定受傷,脾胃一傷,百病來訪。氣血、精微運化的根源除了問題,正氣必虛,問題就出來了。
找到根源,能改變嗎?如何改變?又該如何補氣改善?
能改變,藥方一劑,方法一則,食療一道,真言一句。
藥物補氣:自宋代流傳名方,玉屏風散,主治氣虛引起的腠理不固、汗出惡風、易感風邪、面色晄白,表虛自汗,舌苔淡白(這樣一看,是不是和上述完全符合?)

組成也簡單,共3味:防風、炙黃芪、白術(炒)
這個只是符合上述若干癥狀的情況,每個人情況不一樣,請謹慎使用。
方法補氣:艾灸,在《黃帝內經》中有云: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可見艾灸的益處有多大,還有就是艾灸本就是行氣血,推動、升發之用,對于氣虛體質的人來說,合適。
灸哪?怎么灸?
前面說到脾胃,是問題根源,首先灸脾胃。脾統血,乃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艾灸脾胃可行氣活血,促脾胃運化,改善氣虛之難。
推薦穴位:中脘穴、關元穴、足三里穴

再灸肝,春季主肝,肝又藏血,有主疏泄,助脾胃之功,因此養肝血必不可少。
推薦穴位:神闕穴、魚際穴、太沖穴、三陰交穴
注意:艾灸前后不要接觸冷水洗手或洗澡,注意保持注意力集中,以免燙傷。若拿不住主意或有疑問,可在下方評論。
食療也不難,同樣三味材料:西洋參、淮山加水鴨一只,煲湯。

西洋參性涼,歸心、肺、腎經,有補氣養陰、清熱生津之效。
淮山性平,歸脾、肺、腎經,有補脾養胃、補腎澀經之效。
水鴨更是養陰佳品,三者配伍,有健脾、益氣、養陰等多重效用。
上述三種希望有適合您的,還要啰嗦一句:多運動,人不走,氣不行,久而滯之,是問題矣。
最后一句真言,摘自《素問·上古天真論》說的是人要想健康,度百歲的秘訣:
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看到這,本文結束,感謝您的點贊與支持,關注,了解更多養生、皮膚科知識!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