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7日早晨,莫斯科的法院外頭,一百多人穿著大衣,冒著刺骨的嚴寒,聚集在一座小山坡之上。
他們大聲喊著反對司法不公的口號,高舉著抗議牌,其中有一張人像照片,那上頭是一個灰頭發(fā)戴眼鏡的男人,旁邊有標語寫著:奔向自由。
而照片上的男人此時正在法院內,靜靜等待法官念完那長長的判決書,他就是米哈伊爾·霍多爾科夫斯基,曾經俄羅斯的首富。

而現在,他因為欺詐罪已經蹲了7年監(jiān)獄,并在接近刑滿釋放的時候受到了新的控訴。
最后,法官宣布霍多爾科夫斯基因貪污罪將再服刑6年,他嘆了口氣,自由終究無望。
而在二十多年前離開大學的時候,霍多爾科夫斯基從來沒有想到會迎來今天這樣的結局。
兩種貨幣的煉金術
1986年,年輕的霍多爾科夫斯基剛從門捷列夫化工大學畢業(yè),當時他還是大學里的團委副書記。

那時候戈爾巴喬夫剛剛上臺,面對長期停滯的經濟,他非常急躁地推行了許多改革,其中一項就是鼓勵共青團參與經商,希望知識青年能夠給一潭死水的蘇聯經濟帶來新的活力。
在這種倡議下,霍多爾科夫斯基發(fā)起了一個青年創(chuàng)業(yè)基金,一開始是通過為工廠提供技術服務來賺取利潤,但很快他就發(fā)現了更為賺錢的方式,那就鉆制度的空子。
在計劃經濟時代的蘇聯,同時存在了兩種貨幣,一種是普通的現金盧布,但是蘇聯時代控制得非常嚴格,工廠主要在發(fā)工資的時候才可以使用。
那么工廠和工廠之間,要進行交易又該怎么辦呢?

這就要使用另外一種貨幣,一般稱之為非現金,類似一種記賬積分,由蘇聯政府作為補貼來分配給各個工廠。
這種非現金單只有結算的功能,比如一個發(fā)電廠從政府得到了100個非現金,他就可以把這100非現金轉給煤礦來買煤;煤礦如果需要購置機械,那么這100非現金就可以再轉給機械廠。
但不管這100非現金最后在哪個廠的手里,都是不能提現的,也不允許兌換成盧布。
可想而知,所有人都更喜歡真金白銀的盧布,而不喜歡作為記賬數字的非現金,這也就造成了兩者在供應上的巨大差異。

人人都缺盧布,而非現金,每個工廠的賬本上都存著一大筆。
那么如果有人能有辦法將非現金兌換成盧布,就必然會帶來巨額利潤,而霍多爾科夫斯基正是那個有辦法的人。
1987年底,蘇聯共青團中央發(fā)布了一系列財政改革,允許地方團組織自籌自支資金,并單獨開設銀行賬戶,而最重要的一條是:在一定條件下,團組織可以混合使用現金和非現金兩種貨幣。

在當時的蘇聯,擔任團支部副書記的霍多爾科夫斯基就有很復雜的政治關系網。
只要幾份恰當的批文,再加上一點送給上級的謝禮,共青團賦予的特權立刻就轉變成了大量財富。
尤其諷刺的是,在那一年,他還很時髦地將自己的投機機構改名為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中心。
在名義上,中心是在為工廠提供技術研究工作,但實際上全是幫工廠搞這種兌換的把戲,廠長們非常歡迎霍多爾科夫斯基,因為他們也迫切地希望有門路能夠把賬上的數字變成現金。

就這樣,在共青團招牌的庇護下,霍多爾科夫斯基在80年代賺到了人生第一桶金,這讓他的胃口也變得越來越大。
1988年,霍多爾科夫斯基背后那復雜強大的關系網再次給他開了個匪夷所思的后門,25歲的他在莫斯科成功地登記了一家名為梅納捷普的銀行。
然后,他以一種堪稱瘋狂的營銷模式上電視、印制宣傳冊、雇人站街發(fā)廣告,編制一個極其露骨的致富美夢,竭力吸引蘇聯民眾來購買自己銀行的股票。
在今天看來,這些宣傳實在荒誕不經,但在那個年代,各種新貴的新聞刺激得每個蘇聯人都眼紅得不行。

還真有一大批人聽信了霍多爾科夫斯基的話去購買他的股票,讓他真的成為一個像模像樣的銀行家。
而有了新身份的霍多爾科夫斯基同樣沒有喪失他的政治嗅覺,他在蘇聯末期混亂的政局中,用鈔票打通了各個關節(jié),讓自己的銀行成了國家放貸的中間站。
結果他一分錢都不用花,在把豬肉從冰箱取出來的環(huán)節(jié)里,賺得滿手肥油。
而在蘇聯解體后,這些從國庫中拿來的利潤又變成了購買國有資產的本金。

霍多爾科夫斯基購買了上百家公司,涉及木材、鈦、鋼管、銅冶煉廠······
霍多爾科夫斯基就像是去年終大甩賣的超市一樣把各種國有資產掃購一空,顧問告訴他已經拿到了相當于整個韓國的產業(yè),接下來可以像是三星集團一樣進行管理了。
他聽了只是聳聳肩,然后轉向了石油行業(yè)。
在政府的幫助下,他用1.59億美元收購了擁有全國最大石油儲備的公司——尤科斯。
1994年,霍多爾科夫斯基進入了莫斯科的寡頭俱樂部,從此他作為七大寡頭之一聞名于世,而那一年,他剛滿三十歲。

首富之路
與其他寡頭一樣,霍多爾科夫斯基和葉利欽政府關系密切。
在葉利欽上臺的第一年,他就成了其能源部的顧問——不用說,這為他收購尤科斯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在葉利欽的時代,霍多爾科夫斯基的財富增長只快不慢,各種各樣令人眼花繚亂的洗錢、套貸、杠桿手法他都玩得爐火純青。
而除了爭奪蘇聯的遺產外,霍多爾科夫斯基還從國外借到了大筆資金。

然而,市場終究是有自己的規(guī)律,不可能永遠為寡頭們的貪婪買單,結果在1997年,作為寡頭們胡作非為的代價,俄羅斯迎來蘇聯解體后的最大的金融危機。
而霍多爾科夫斯基的無恥與殘忍在這次危機中更展現得淋漓盡致。
尤科斯和梅納捷普銀行在危機中都瀕臨破產,但是霍多爾科夫斯基早已經通過空殼公司將大部分資產轉移到海外。
然后對國內的小投資者和國外投資銀行擺出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得無賴模樣。

投資者的投訴立刻像雪花般地飛向了政府,但是無能的當局卻并沒有能力整治亂象。
聯邦安全委員會的主席瓦西列夫在1999年想要調查尤科斯,結果卻反被霍多爾科夫斯基控告誹謗,在當年的10月充滿沮喪地辭職下臺,國內的股民都成了寡頭貪婪的犧牲品。
而來自德國和日本的兩家銀行同樣好不到哪里去,他們迫切需要變現止損,只能以半價出售掉自己的股份。
毫不意外,這些股份最后又都被霍多爾科夫斯基巧妙地收入囊中。

而上天似乎也在眷顧霍多爾科夫斯基,世紀之交的兩年,國際油價高漲,本來被認為快要倒閉的尤科斯突然賺了大錢。
這也讓霍多爾科夫斯基登上了2001年《福布斯》排行榜,以240億美元的凈資產成為俄羅斯首富。
新世紀,新氣象
2000年普京上臺,這個小個子的新總統(tǒng)立刻展現出前克格勃的果斷。
在一年的時間里,他以雷霆手腕流放了古辛斯基和別列佐夫斯基兩個大寡頭,他們主要資產也都被國營企業(yè)拿去,這讓其他人心驚膽戰(zhàn),生怕下一個就會輪到自己。
霍多爾科夫斯基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開始了轉型,在普京的刺激下,他突然變得非常向往西方社會的公開、透明和法制化,真的要擺出一副誠實經商的模樣。
所以他在2002年主動公開了尤科斯的股權結構,這家一直籠罩在迷霧中的石油巨頭現在終于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一家注冊地在直布羅陀的集團控制著大部分股權,集團名字叫做梅納捷普。
成為首富的霍多爾科夫斯基搖身一變又成了俄羅斯最大的慈善家,畢竟做慈善是改善形象的最高效手段,何況還有助于逃避征稅。
他拿出了1600萬美金,成立了一個名為開放俄羅斯的基金會,專門從事俄羅斯和西方世界——尤其是英美的關系發(fā)展。
從名字上來就知道,這顯然是追隨金融大鱷索羅斯的腳步。這位美國億萬富翁所建立的開放社會同樣是以慈善組織的名義,熱切地推行他們老板的政治理念。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開放社會就是隸屬于索羅斯的小小外交部和CIA,數十年來培養(yǎng)了許許多多的青年活動家,在東歐劇變中常常見到他們活躍的身影。
在開放俄羅斯進入美國的開幕式上,霍多爾科夫斯基還邀請了眾多名流為他站臺,包括上百個政客或政府官員,其中最重要的客人便是美國總統(tǒng)小布什。
而在為國會圖書館慷慨地捐了100萬美金后,美國人對霍多爾科夫斯基的印象更是不錯,夸贊他是一個有遠見卓識的人,一個成功人士,他還想要做好事,是很不常見的。
霍多爾科夫斯基不遠萬里來到美國,自然不只是為了做慈善。他和美國能源部長見面,討論石油問題,尤其是討論可能和美國進行的交易。
他見到了兩家最大石油公司埃克森美孚和雪佛龍的董事會主席,他同樣也在與英國的石油公司討論引入投資。
跟著不久,霍多爾科夫斯基在2003年宣布自己將徹底離開尤科斯,股權則將會轉賣給外國公司,而一年后就是大選年,他的去向立刻成為了社會熱議的話題。
而在國內的政壇,霍多爾科夫斯基依然在捐錢,跟他的資產比起來不是一筆大數目。
雖然他堅稱一切在克里姆林宮的監(jiān)管下,但所有人都知道他資助的是反對黨。
霍多爾科夫斯基一系列動作和曖昧的態(tài)度引起了普京政府的警覺。
有顧問由此認為,這位過于活躍的寡頭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為未來創(chuàng)建自己的黨派打下基礎,而他的目標就是總統(tǒng)寶座。
但沒有等到正式的選舉,雙方的矛盾就提前爆發(fā)了。
跌落神壇
2003年春,國際市場油價出現了新的高峰,普京認為政府也應該從中收益,所以他提出了一份草案要對原油加稅。
經濟部長格列夫在拿著草案要去杜馬表決的前一夜,接到了尤科斯的高層的電話。
電話內容非常露骨,尤科斯的經理半是勸告半是威脅地說:我們告訴您吧,那項草案不會通過的,我們想了辦法。
果然,這份草案在國家杜馬未能成案,霍多爾科夫斯基支持的議員阻止了成功擋下了加稅計劃,普京政府跌了一個大跟頭。
而同時霍多爾科夫斯基還在跟英國石油公司的董事會主席談判,他自信地告訴對方,他挑選的人進了杜馬,石油公司幾乎不用交稅,議會盡在掌控之下。
接著在2月20日,普京和霍多爾科夫斯基的正面沖突也發(fā)生了。
這一天,霍多爾科夫斯基正和其他商人一起,在克里姆林宮里和普京進行周期性正式會面。
當輪到霍多爾科夫斯基發(fā)言時,他開始抱怨起政府部門長期的貪污腐敗現象,并選了最近一場石油交易作為例子。
一家小型石油公司,被以高出合理估值億萬美元的高昂價格,出售給了國有的俄羅斯石油公司。
聽完霍多爾科夫斯基的批評,普京面無表情地反問道:尤科斯有這么多的石油儲備,它又是怎么獲得這些能源的呢?跟著還問他有沒有繳納稅款。
普京的詰問不是結束,俄羅斯的檢察院開始調查尤科斯的上層。
7月2日,霍多爾科夫斯基的核心副手被逮捕,理由是涉嫌在1994年的一起私有化過程中挪用公款。
這場逮捕被視為對霍多爾科夫斯基的警告,但在美國駐莫斯科大使的報告里,事情似乎從這之后開始平息下來,雙方都無意讓矛盾激化下去。
然而沒有想到的是,恰恰是美國人無意間的舉動,讓霍多爾科夫斯基最終進了監(jiān)獄。
2003年9月,普京訪問美國,并會見了二十名美國經濟界高層人士,其中就包括埃克森美孚的董事長李·雷蒙德。
雷蒙德之前已經和霍多爾科夫斯基談好了收購尤科斯的事宜,現在他想找俄羅斯的總統(tǒng)禮節(jié)性地確認一下。
對于埃克森美孚來說,有一個鐵一般的規(guī)則:要么不買,要么全買。
雷蒙德提出自己的前提條件,埃克森美孚將買下尤科斯51%的股份。
然后您就可以決定,拿剩下的49%做什么。比如政府自己買下,或者放到股市里去。雷蒙德友好地向俄羅斯總統(tǒng)說道,好像這是了不得的優(yōu)惠一樣。
普京問道,這是不是說,以后尤科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以什么樣的方式投資和經營,他就要請教李·雷蒙德了?
沒錯。雷蒙德爽快地回答,然后他向普京介紹埃克森美孚已經在很多國家都使用了這種方法,而且行之有效。
普京告訴雷蒙德,他現在無法做出決定。
我完全理解,您可以開個會商量一下。
雷蒙德送走了普京,他樂觀地相信這筆交易最終是會成功的。
可是雷蒙德最終沒有等來了俄羅斯政府的意向書,先接到的是霍多爾科夫斯基被逮捕的新聞。
在普京與雷蒙德會面的一個月后,霍多爾科夫斯基在西伯利亞城被逮捕。
他乘坐私人飛機剛剛降落,就被一隊等候多時的突擊隊員所抓獲,霍多爾科夫斯基被送到莫斯科,并被以欺詐和逃稅的罪名關進了監(jiān)獄。
而尤科斯跟著也被判要補繳巨額稅款,直接導致公司進入破產清算,最終由俄羅斯石油公司所接手。
普京的霹靂手段令西方驚訝,批評也隨之而來,他們將霍多爾科夫斯基塑造成一個政治犯,指責普京強行并購尤科斯,損害了投資者的利益。
但誰都知道,西方反對的最大因素還是普京的介入讓他們的并購方案付諸東流,尤科斯最終免于被外國公司兼并。
而普京則是這樣總結:出售尤科斯資產獲得的錢進入了國庫······這筆錢本是從人民的口袋里偷走的,現在也理所應當地歸還給了人民。
至于霍多爾科夫斯基,他并沒有完整服完自己的刑期,他在2013年寄給普京一封信里請求赦免,提到自己的母親罹患癌癥,可能永遠不能在自由狀況下相見了。
普京對霍多爾科夫斯基的請求做出了回應,在年底的一場記者會上突然宣布了對他的特赦。
和被捕時一樣,霍多爾科夫斯基再一次體會到了普京政府的效率,當天晚上他就被送上了直升飛機,從位于芬蘭邊境的監(jiān)獄直接空運到了圣彼得堡,然后搭飛機去了德國,最后在瑞士定居。
而在德國的記者會上,他滿是疲憊地說道:我再也不想卷入政治了。
參考資料
1、中國知網;俄羅斯首富:暴富的原罪;名人傳記(財富人物);2011年03期;
2、中國知網;普京與寡頭;馬歇爾·戈德曼,張一峰;國外社會科學文摘;200年02期;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fā)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