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上半期的俄羅斯文壇,群星璀璨,產生了一大批對世界文學影響深遠的偉大文學家。他們對廣大的中國讀者影響同樣巨大,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幾代中國青年的精神人格。
1.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年-1910年),俄國最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19世紀70至80年代之交,托爾斯泰以《戰爭與和平》的法譯本出版獲得國際上第一流作家的聲譽,成為當時歐美的俄國熱的主要對象。80至90年代法、英等國最早論述他的評論家,都承認他的現實主義創作對自己國家文學的振興作用。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成長的進步作家法朗士、羅曼·羅蘭、德萊塞、蕭伯納以及其他歐美作家和亞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在中國,1900年就出現評價他的文字,1913年、1917年先后有《復活》和《安娜·卡列尼娜》的不完全的文言譯本。五四前后,托爾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譯成中文。抗戰期間分別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揚翻譯的《戰爭與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譯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托爾斯泰的重要作品大量翻譯出版,不少名著都有幾種不同的譯本。
魯迅對托爾斯泰創作中的現實主義和人民性特別贊賞。茅盾自覺地在其長篇小說創作中借鑒列夫?托爾斯泰的史詩風格。巴金把托爾斯泰看成自己的外國老師。周立波的創作也受到托爾斯泰的影響。他寫道:讀托爾斯泰,像泛舟明月之下的江流,在乳色的光芒中,你漂浮著,你看見洶涌的社會的潮流,也看見小女兒的私情的小浪。

2.高爾基
馬克西姆·高爾基(1868年—1936年),前蘇聯最重要的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蘇聯文學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母親》,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等。

高爾基的作品從20世紀初開始陸續被介紹到中國,許多小說、劇本和論著都不僅有了中譯本,而且還被編選成單卷、多卷的《高爾基文集》出版。高爾基充滿革命激情和革命樂觀主義的作品,為中國廣大讀者所喜愛,教育和鼓舞了人民為消滅剝削制度和建設新社會而斗爭。他的文學創作和文學理論觀點,對中國五四以后新文學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3.普希金
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年—1837年),現代標準俄語的創始人,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19世紀俄羅斯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青銅騎士。

他創立了俄羅斯民族文學和文學語言,在詩歌、小說、戲劇乃至童話等文學各個領域都給俄羅斯文學創立了典范。普希金還被高爾基譽為一切開端的開端 。

普希金在20世紀初即已被介紹到中國來。中國翻譯的第一部俄國文學作品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上尉的女兒》,中譯書名為《俄國情史》、《斯密士瑪利傳》、又名《花心蝶夢錄》。普希金的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大部分已有中譯,有些作品甚至有幾種譯本。

4.契訶夫
安東·巴甫洛維奇·契訶夫 (1860年-1904年),俄羅斯世界級短篇小說巨匠,杰出的劇作家,俄羅斯19世紀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現實主義藝術大師,與法國作家莫泊桑和美國作家歐·亨利并稱為世界三大短篇小說家。

在中國,在契訶夫逝世后不久,《黑衣教士》和《第六病房》等小說就被譯介過來。他的劇本《海鷗》、《萬尼亞舅舅》、《三姊妹》和《櫻桃園》也早在1921年和1925年先后由鄭振鐸和曹靖華等譯成中文。以后,魯迅藝術學院曾在延安演出《蠢貨》、《求婚》和《紀念日》。瞿秋白、魯迅、茅盾、郭沫若、巴金等對契訶夫都有過論述。他的小說和戲劇幾乎全部有中譯本。曹禺、夏衍將契訶夫戲劇淡淡的抒情帶入到自己的戲劇創作中,形成了他們各自的戲劇風格。正是在契訶夫戲劇的影響下,曹禺完成了從《雷雨》到《北京人》的藝術風格的演變。

隨著文學的發展,世界文學評論家喜歡把那些優秀的短篇小說家說成是某方面的契訶夫,以致一些優秀的作家往往被冠以契訶夫稱號,比如,美國短篇小說家約翰.契弗就被公認為是美國郊外的契訶夫,而愛爾蘭短篇小說家威廉.特雷弗則被稱為愛爾蘭的契訶夫等等,這說明了契訶夫至高無上的文學地位。

5.陀思妥耶夫斯基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年—1881年),出生于小貴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鄉間度過。1846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窮人》,受到高度評價。1848年發表中篇小說《白夜》。1849年因參加反農奴制活動而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在此期間發表有長篇小說《被侮辱和被損害的》、《罪與罰》、《白癡》、《群魔》、《卡拉馬佐夫兄弟》等作品。

魯迅說: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人類靈魂的偉大審問者,他把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里,來試煉他們,不但剝去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有拷問出藏在那罪惡之下的真正潔白來。而且還不肯爽快地處死,竭力要放他們活得長久。

6.屠格列夫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年-1883年),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獵人筆記》等。

屠格涅夫終身未娶,有一個私生女。屠格涅夫筆下一些男女主人公已成為俄羅斯文學中不朽的藝術形象,愛情描寫在屠格涅夫小說的情節中占有重要地位,他以擅長女性形象塑造而著稱于世。屠格涅夫與列夫·托爾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一起,被人們稱為俄國文學的三巨頭。
國內外都有人把巴金稱為中國的屠格涅夫。巴金喜愛屠格涅夫,他與夫人蕭珊翻譯了不少屠格涅夫的作品。巴金是翻譯家,更是作家,他把翻譯與創作融為一體。屠格涅夫的多余人對巴金作品的影響,最明顯地表現在《愛情三部曲》中的《霧》里。巴金、郁達夫還將屠格涅夫的抒情揉進了他們各自的藝術創作中。
7.果戈理
果戈理(1809年-1852年),俄國批判主義作家、劇作家,代表作有《死魂靈》和《欽差大臣》。
果戈理是俄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他的創作與普希金的創作相配合,奠定了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基礎,是俄國文學中自然派的創始者。
果戈理對中國作家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他的文學以嬉笑怒罵的藝術風格及其深刻的思想性在五四前夕進入中國,受到中國作家的熱誠歡迎。魯迅、張天翼、沙汀、艾蕪、老舍、陳白塵、趙樹理、孫犁等現代作家,都曾經從果戈理的創作中汲取了營養。在日本留學時,魯迅最愛看的作者,是俄國的果戈理和波蘭的顯克微支。1918年,魯迅寫的《狂人日記》就曾借鑒了果戈理的同名小說。張天翼的創作不管在題材上,還是在創作風格方面,都可以找到比較明顯的果戈理式的痕跡。
8.萊蒙托夫
米哈伊爾·尤里耶維奇·萊蒙托夫(1814年——1841年),是繼普希金之后俄國又一位偉大詩人,被別林斯基譽為民族詩人。1841年,他因病到皮亞季戈爾斯克療養,和這里的退伍少校馬丁諾夫決斗而死,年僅27歲。
1838年萊蒙托夫開始創作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是俄國社會心理小說的開端之作。萊蒙托夫從事文學活動時間不長,但他繼承普希金的傳統,對俄國19世紀中葉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繁榮起了繼往開來的作用。
萊蒙托夫是一位深受中國讀者喜愛的俄國作家,其作品自20世紀初被介紹到我國,我國學者對其譯介與研究已逾百年。
9.肖洛霍夫
米哈依爾·肖洛霍夫(1905年-1984年),是二十世紀蘇聯文學的杰出代表,196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蘇聯著名作家。
二十年代末,我國新文學奠基人魯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1931年《靜靜的頓河》中譯本作為魯迅編輯的現代文藝叢書之一,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從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幾乎每發表一部,都很快介紹到中國來。
肖洛霍夫的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直接影響了中國40-60年代農村題材的創作,周立波的《暴風驟雨》、《山鄉巨變》、柳青的《創業史》、趙樹理的《三里灣》、丁玲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等,均是《被開墾的處女地》的中國版。
10.奧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年—1936年),前蘇聯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家、作家。
奧斯特洛夫斯基16歲在戰斗中不幸身受重傷,23歲雙目失明,25歲身體癱瘓,1936年去世,年僅32歲。歷時三載,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奧斯特洛夫斯基創作了《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不朽的杰作。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自發表后20年間,僅在蘇聯便用43種民族語言出版150多次。奧斯特洛夫斯基成了全世界聞名的無產階級作家。尤其是書中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在家鄉烈士墓前的一段獨白,成為了千百萬青年的座右銘: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這生命,人只能得到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當他回憶往事的時候,他不至于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至于因為過去的碌碌無為而羞愧;在臨死的時候,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經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傳到中國也迅速走紅,成為影響了三代中國人的紅色經典。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