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潘璐 文/攝

這套小別墅里進行了抱團養老的嘗試
下午1點多,82歲的朱榮林坐在朝南的小陽臺上,消瘦的手指握著搪瓷杯,瀏覽著手機新聞。78歲的王桂芬則坐在陽臺前的木椅子上,看著電視劇《太行山上》。除了坐久了有點痛起來走走,大多數時候,一雙老人像是一對沉默的雕像。
在余杭區瓶窯鎮長命橋港東村的這棟500平方米的鄉間別墅里,隨處可見十多位老人曾在這里抱團養老的痕跡??蛷d里的三條長沙發用罩紗蓋了起來,餐廳的拐角處豎著兩大張木頭圓桌面,以往下午熱熱鬧鬧的棋牌室里,皺巴巴的桌布已落了灰。院子里的香泡樹上掛滿了青黃色的果子,但今年沒有人去摘。

院子里的香泡沒人摘

別墅里的棋牌室
2017年5月,退休英語老師朱榮林和老伴王桂芬登報,招募幾對60歲到70歲的老夫妻抱團養老。三年不到的時間里,小別墅里來來去去近30位老人。直到2020年初,疫情讓這個臨時團體被迫解散。
抱團養老的這些年,他們經歷了什么?這個項目還會繼續嗎?10月10日,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來到這棟小別墅。
嘗試抱團養老的初衷:讓生活熱鬧點
穿過綠油油的農田和靜謐的小池塘,我們在一小片竹林后找到了這幢歐式小別墅。屋前的架子上曬著冬衣冬鞋,這是王桂芬一早整理出來的。朱榮林則剛從瓶窯醫院回來。港東村離醫院有近六七公里的路程,他定期要起早去醫院做針灸。
“不熱鬧了,沒人打牌了。本來下午吃完飯大家打打牌,很好的?!敝鞓s林的語氣有點低落。他前兩年又動了一次手術,現在的身體狀況并不好?;忌衔赶麓怪?,他的食欲也越來越差,兩天不吃東西也不覺得餓?!皼]有脂肪,胃已經掉到這里了,不可逆的?!彼畔聽I養液,用手指在腰部比劃了一下。
王桂芬敏銳地察覺到老伴的變化,“兩個人最多吃三個菜,以前人多的時候,他胃口還好一點,現在得想法子換菜色?!?/p>

在港東村,隨處可見綠油油的農田和樹林
退休后,朱榮林和老伴原本住在杭州市區的三里亭,在那里他們有不少牌友。但在港東村長大的朱榮林還記掛著“少小離家老大回”,剛好朱家老屋也能拆了建新房,兒子就出錢給二老造了座小別墅。2010年,他們回到了農村。
村里的老人都認得朱榮林。說話的間隙,村里一戶人家拿著喜糖和米糕上門拜訪。“他女兒結婚了,我們這兒的習俗。”朱榮林臉上也帶上了喜氣。
王桂芬覺得一雙兒女沒怎么讓自己操過心,孫輩也請了阿姨和其他長輩照顧。原本兒子也一起住在這里,但來回兩個多小時的車程,老人總要把飯熱了一遍又一遍,電話也要焦急地打幾通,“還是算了,我們倆守著就行。房子一年沒人住就不像樣了,總要看著的,就讓他們周末回來聚聚就行了?!?/p>
農村環境好,風景好,熟人多,但無法排解老人的孤獨。2016年,朱榮林罹患膀胱癌。疾病對他的打擊很大,原本開朗的朱榮林總是郁郁寡歡地躺在沙發里,脾氣也變得喜怒不定。年齡漸長,愿意和他一起旅游打牌的人也越來越少,“上了年紀能去哪里呢?只能去養老院了。養老院里去不得的……”
如今只能刷刷手機新聞,看看電視
王桂芬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2017年,她碰巧在報紙上看到其他老人抱團養老的實踐,想到家里有六個空房間,和老伴也能試一試。“就是想著和大家一起熱鬧一點,養老不那么孤單?!边@是朱榮林的初衷。他們在報名條件上做了限制,最好是六七十歲的本地老夫妻,有生活自理能力,經濟上不要太計較。短短一周,就收到了100多個申請,他們大多是子女在外地的空巢老人。
抱團養老難免的膈應:事事都要計較
71歲的蔣一純是在第一波報名者中有人退出后加入的。他的裝扮很有職業特征,鴨舌帽、黑馬甲,他年輕時做過導演。蔣一純在家里裝了KTV設備和投屏,一個月基本只有三四天在家里,其余時間都和朋友四處旅游。這幾年,他又回到了這種生活,“是蠻自由的,但也會懷念之前抱團養老時的熱鬧。”
蔣一純
蔣一純印象最深的,是飯后大家坐在沙發上的閑聊時間。有做過首飾商的老人,看到其他老人戴的金鐲子,會給她分析分析成色如何,怎么打更好看,以及年輕時工作中碰到的奇聞軼事。有的老人聊起孩子是丁克,自己沒辦法,也管不了時,蔣一純就會提到他“兒子不管老子,老子不管兒子”的理念,“我完全不干涉兒子的生活,也不會幫他們帶孫子孫女?!薄?/p>
早上起床吃飯,飯后十幾個人一起沿著田間小道散散步,回來之后張羅午餐。下午打打牌,晚飯后坐在沙發上看看電視聊聊天。老去的速度似乎在抱團養老的互相陪伴中減緩。
王桂芬一開始并不愿意和我們多聊,只是默默地關掉電視,走進廚房擦拭桌墊上的碎屑,愛干凈的她總是閑不下來。
“我一開始也不愿意他弄這個項目?!蓖豕鸱艺f,老伴喜歡熱鬧,但更多的時候是個“甩手掌柜”。退休前擔任化工廠廠長的她,則更多承擔起了組織者的角色。
“我覺得老人不能喪失社會性,但這樣的抱團也意味著,你進入了公共空間,需要讓渡部分個人自由?!蓖豕鸱野l現,抱團養老的另一面也開始顯現。比如,王桂芬原本按照值日表安排好的買菜工作,有人以“沒去過菜場、不會買菜”為由不愿履行,王桂芬只能自己去買;大家一起吃飯,有人總會最先夾走魚腹上最大最好的一塊,王桂芬想了個法子,之后不買鯽魚或者鳊魚,而是購買草魚這類容易切塊的,盡量分成大小一樣的魚塊,每人夾一塊……
老人們的就餐統計表
王桂芬開始負責處理問題和爭議?!皽贤]什么用的,就是碰到問題后,想個解決辦法?!蓖豕鸱以浐屠先颂徇^建議,但對方聽后只是不作聲,有的做出了改變,有的依然我行我素,“都這個年紀了,能改變什么呢?”
因為電費計價按總度數劃分,一年的電費花銷不少,有的老人就提出別墅里放了三臺冰箱,平均分配是不是不合理?王桂芬和朱榮林就分擔了兩份水電費?!捌鋵嵰婚_始大家來的時候,我們就說過,如果事事都計較的話,抱團也不會開心的?!蓖豕鸱艺f。
盡管如此,王桂芬也是想把抱團養老項目繼續辦下去的,“但現在有疫情的影響,加上照顧老伴分身乏術,真是有心無力了。”
朱榮林這幾年動了兩次手術,越來越消瘦了
抱團養老模式的未來:能否規范可持續
蔣一純記得,有一天早上他聽到“咚咚咚”的敲門聲。他打開門一看是位六十多歲的大娘,背著個大麻袋。大娘的老伴去得早,孩子又常年在外地工作,她在報紙上看到抱團養老的報道后,就背著一袋子的陜西辣椒醬,在村里一路打聽過來了。
國內首個抱團養老的案例吸引媒體關注
即使是現在,也不斷有老人打來電話來詢問王桂芬項目的情況,有的是早年認識的朋友,有的是來自海南、四川、上?!珖鞯氐哪吧恕K麄兿蛲鵁狒[新鮮、富有活力的養老生活,而不是在空蕩蕩的房間里守著日歷和電視,日復一日地熬過被拉長的歲月。
朱榮林也表示,之前的參與者來到這里,都有各自的算盤:有的為了觀察全新的養老模式;有的家里房子拆遷,需要暫時找一個租金較低的地方居住;有的把市區房子出租出去,住在這里省錢……真正想抱團養老的人有多少?他也答不上來。
朱榮林和王桂芬盡管擬定了結伴養老協議書,但遠遠無法涵蓋生活中可能出現的種種狀況。一位在小別墅里居住了兩年的老人,總習慣穿著酒店的一次性拖鞋。王桂芬多次提醒她換成防滑拖鞋,老人也并不聽勸。幾天后,老人在陽臺晾衣服時不慎摔倒導致小腿骨折。在被女兒接走前,老人還提出要求賠償幾千元。
擬定的結伴養老協議書
王桂芬說,如果有人愿意做組織者,來招募人員,并進行管理,她和老伴愿意提供場地。他們心里也有幾個愿望:老人們抱團住在一起,在電費上能不能有所優惠?能不能定期有醫生來檢查他們的健康狀況?出門買菜不方便,能不能設置一輛公共推車?
王桂芬的想法涉及到一個問題:抱團養老能否發展為可持續的模式?對此,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王平表示,抱團養老可以和社區養老服務結合起來。有關部門和社區對抱團養老的情況要做到心中有數,予以支持,提供服務。社區需要從實踐中概括、總結出一套規范可行的協議模式,供老人們參考使用。
盡管蔣一純理想的抱團養老模式是和朋友或親戚一起養老,但他挺想接過港東村的這個接力棒。“因為這是全國第一個抱團養老嘗試,繼續做下去,才能引起大家對養老的更多關注?!笔Y一純指了指身后的這套小別墅,“這里已經成了抱團養老的標志。”
希望能把房子出租出去的村民
在港東村里,有二十棟左右村民新建的小別墅,看上去挺氣派。有的外墻上還貼出了出租套間的廣告。抱團養老被近百家媒體報道后,村委開會時有不少村民都提出了做“養老村”的倡議。
“其實我們這里風景好,空房子也多。不過現在有的租金高,風險也開始大了。”朱榮林躬著腰,望向遠處的田埂。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復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