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2年,孫權命令手下倚杖清涼山西邊的陡峭懸崖,修建一座宏偉的石頭城,此城北邊是滾滾的長江,南邊可以直達秦淮河口,是建康(今南京)西部的防守要塞。六個朝代的統治者都很重視這個地方,以至于現如今的我們常常把現在的南京稱呼為建康。但是到了唐朝時期這個地方就已經荒廢了,而且在南京建都的六國存在的時間都很短,留給后人的幾乎全都是緬懷,所以金陵懷古這一題材幾乎成為了詠史詩的一類專題,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首緬懷石頭城的詩篇。
《金陵五題·石頭城》
唐代: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在我國古代,每到國運衰敗之際,金陵懷古這一題材也成為了詩人們關心政治的常用手段。這首詩便是詩人在大唐衰敗之際,根據這一題材創作的一系列詩篇,詩人一共創作了5首,這也是其中一首。
石頭城的東、南、西三面,都倚仗這綿延不斷的高山,他那虎踞龍蟠的勢態并沒有改變;北面的長江依舊不斷地拍打著城墻根,而后浪花便帶著傷心寂寞之情悄悄地退回。那聲音仿佛表達了對昔日這座千年石頭城的嘆息。如今昔日的繁華已經煙消云散,但從秦淮河東邊升起的,依舊是那輪明月,在見證歷史之后,在夜深人靜的時候,又心心念念地爬上凹凸的城墻,好像在小心翼翼的探視著什么。
這是一首緬懷石頭城的詩篇,從表面上看每一句都在對石頭城的景色進行描寫,但是卻句句都在抒情。在這首詩中詩人對石頭城的山、水、月亮、城墻都進行了細致入微的描寫,在這曾經的美景當中,也寄托了詩人對六朝興亡和人事變遷的感慨,此時此刻一種悲涼的氛圍縈繞在整首詩上面,從這首詩中我們也不難看出詩人的悲傷之情。
縱觀六朝的繁華,在看現如今荒廢的城墻,身處晚唐的詩人劉禹錫面對這樣的景象,不禁想到了正在慢慢衰敗的唐朝,所以詩人也是特意寫了這組詩篇,他寫這首詩想表達的內容不光是諷刺現實,即借著六朝的滅亡,來抒發自己對國運衰敗的感嘆,詩人也是非常的希望當朝的統治者,可以吸取六朝滅亡的經驗,來好好的治理一下現在的國家。
詩人把石頭城放在群山當中、放在悲涼的潮聲中、放在朦朧的月夜中,這種著重的描寫才能顯示出六朝的沒落和荒涼。全詩上下只寫了山水明月,而六朝曾經的繁華詩人卻只字未提,一切都化為了烏有。詩中句句都是對景物的描寫,但是每一句話都包含了對故國蕭條、人生凄慘的傷感。
這首詩也表達了詩人豐富的內心情感,寄托了詩人對昔日繁華的石頭城,今天卻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的感慨,滔滔江水拍打著城墻的聲音依然回蕩在詩人的腦海里,曾經的繁華也已經不用再提,詩人是多么的希望皇帝能以前車之鑒為鑒,這也充分表達了詩人的愛國情懷,從中我們也看出來了詩人的別有用心,我們也希望這首詩能給后人明白歷史的厚重感。
劉禹錫作為中晚唐時期最著名的詩人之一,他的詩詞格調切實一般是比較積極的,但在懷古詩中卻無處不透露著一種蒼涼之感。大唐盛世經過八年安史之亂和各種零星的藩鎮割據,已經是強弩之末,當他面對這樣的國家,再走入南京這座城市,怎么能不心生感慨呢?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