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著頭皮去觀察枇杷收獲兩個問題0210
本周的觀察作業是觀察枇杷樹是合軸還是單軸
這是一個讓我比較頭疼的觀察點,因為不懂什么意思,也不知道為啥要觀察。
上次那個“領環”“領枝”的術語,還有“頂芽”“腋芽”的術語都已經整蒙圈了,還好有其他內容避開。
這次去枇杷樹幾趟都不知道觀察什么,在枇杷身上,在我對枇杷認知的大腦里,都沒有什么可以挖掘的,苦惱。觀察一棵樹大群信息也都不再想去看了,因為大家的討論也看不懂。
今天又去了一圈,“小琵琶”還是那樣,沒有明顯的生長,至少我看不出來,依然是悻悻而歸。
回來一股腦讀完了群信息,依然不懂,此時信息停留在“我的問題是為什么要區分單軸、合軸、假二叉分枝?”這也是我的問題。帶著問題去翻看了《植物學》,把它當成工具是挺好的一個選擇。
看完似乎有一點清晰了。再回到觀察群,小伙伴又提了第二個問題:區分單軸、合軸等對人類有什么意義?
這是一個會提問題的小伙伴,點贊!
學習從問題開始!
0211
看了工具書《植物學》,對單軸合軸的理解茅塞頓開。
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嘿嘿),有個美國的教育心理學家提出一個多元智能理論,說人的智能包括八個范疇:語言智能、邏輯數學智能、空間智能、肢體運作智能、音樂智能、人際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等。
這個意思是說有的人擅長語文,有的人擅長數學,有的人擅長長跑,有的人擅長唱歌等等,不是都是全能的,教育要因材施教。
同樣,樹也不是全才。
但樹的生命可能是服務于人的,(對于人)樹的“智能”(貢獻)有哪些呢?
有的適合做木材打造家具啥的;
有的適合提供果實;
有的適合提供綠葉做綠化供觀賞;
樹的智能不同,怎么“因材施教”(管理)呢?
當木材的要直、粗、長;結果的要多、甜,全樹發展要服務果子,比如要橫向發展枝條,讓枝葉繁茂能開展更多光合作用,讓能結果子的地方更多;做觀賞的要凹個造型,好看;
就好比人類一開始馴養草,掌握了草的特性之后,努力把小麥和水稻馴養成了糧食作物。
但是要完成這個過程就需要知道它們的特點。
當然,人往高處走,會反思精進自己,植物也是一樣。它們進化的方法之一就體現在這個分枝方法上。
二叉分枝是最原始的分枝方法,多數常見于低等植物,高等植物苔蘚(是高等植物當中的低等)和蕨類植物也有這樣的分枝。我理解說,苔蘚那么矮,沒有高度,二叉是每個枝兒都分兩個叉,級數鋪開,一大片又長不高,生態位低,不方便爭取到陽光。所以二叉分枝逐漸被很多植物淘汰。
進化到單軸分枝,單軸分枝在蕨類和裸子植物中占優勢(雖然還不懂蕨類和裸子,但知道它們比被子植物演化早),裸子植物像松柏都是中間一根主干從地上竄到天空,或許這就是單軸的意義,可以筆直粗壯。從外形(氣質)來看,單軸是三角形的,頂點在天空,就像水杉?一樣,可能有的三角形胖一點兒有的瘦一點,水杉應該屬于瘦高型的。
三角形的樹冠接受陽光的量可能并不多,就像在地球兩極沒有赤道接受陽光多一樣。而開展性比較好的樹,則可以。
于是植物的分枝方式又進化到了合軸分枝,《植物學》書上說“頂芽的依次死亡是極有意義的合理適應”,興許意義就是這個。之所以是合軸,就是頂芽不長了,樹木就不會90°一路向上的路徑,旁邊的腋芽長起來,勢必是有傾斜角度的生長,就是向上長繞道了。長大了的樹干看不太清楚是否是左右歪歪扭扭一路長上去了,就像你覺得腳下的地面是曲面,盡管你站在圓圓的地球之上一樣。而小枝上有明顯曲里拐彎的枝條,在吉林的四大神山上真的見過這樣的樹枝,當時只是覺得很好玩,跟其他樹不一樣,但完全不知道為什么,也不去想為什么。
進化到這里,假二叉就露頭了,葉子對生的,就發生了類似二叉分枝那樣級數增長的假象。
所以假二叉分枝是一種特殊的合軸分枝。就好比正方形是特殊的方形。
合軸分枝之所以是進化的分枝方式,主要是這么左右歪歪扭扭生長,帶來的結果是樹冠不僅向上發展,還會橫向發展空間,讓樹冠更大,能有枝繁葉茂,能有更多光合作用的機會。
書里也說,合軸分枝有多生花芽的特征,所以是合軸是豐產的分枝方式。同時,樹冠開闊,也給人們給觀賞類植物凹造型帶來的方便。
小的時候家里種棉花,每到開花兒的時候,爸爸媽媽就會對它們進行“打尖”,就是把頂端的芽掐掉,讓側枝開花結果。棉花應該是單軸,但是作為經濟作物,多開花多長棉花桃兒,才能多收棉花。或許這就是咱們了解單軸合軸的意義,我們對其進行“摘心”(書里說的,想必就是“打尖”)和“整枝”,可以讓植物向著更有植物意義的方向生長。
做木材的,就找單軸的;
對于果樹和作物,還有觀賞植物,就最好本身就是合軸,否則就掐尖或整枝。
枇杷樹單軸分軸還需要再去觀察0212
初步判斷是單軸,但是好像在鄭州溫度的原因只能是觀賞植物或者綠化植物,不算果樹類。但是作為觀賞或者綠化,都不需要特別高。
這周,在附近的雕塑公園,發現了大片的枇杷樹。還沒來得及進行觀察,下周補上吧~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