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村班是731部隊中一個主要研究凍傷的課題研究組。該班的凍傷實驗主要在冬季(11月-翌年3月)進行。哈爾濱的冬天是很冷的,夜間氣溫常常降至零下40度以下。晚上十一二點,吉村班把“馬魯太”帶到特別處置室,把他們的手腳泡在裝滿冷水的桶里,人為地制造凍傷。(注:關于“馬魯太”的具體含義請主頁查看文章“日本細菌戰731部隊紀實1”)

被白雪覆蓋的通往731基地的鐵路
把手腳泡過水的“馬魯太”帶到戶外,讓他們暴露在零度以下的室外,經過一定的時間,造成凍傷。他們估計已經發生了凍傷,就把“馬魯太”帶回室內,進行“治療”。當時,在侵略中國東北地方的關東軍士兵中,不少人由于在極寒地帶作戰而患凍瘡。731部隊為了研究凍傷原理和改進治療方法,一直在加緊搜集有關極寒條件下細菌感染途徑等資料。
在嚴寒中,只要把冷水泡過的手腳一放在室外,眼看著就會發生凍傷。室外氣溫-40°C,“馬魯太”外露的皮膚開始時由于貧血,變白,接著由于淤血由紅變成紫色,在腫脹的皮膚上產生水泡,然后破裂發生潰爛,變成紫黑色,肌肉組織壞死。冷水浸泡過的皮膚在極寒條件下外露,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會從輕度凍傷發展成完全凍傷。
吉村班人員為了確認是否已經完全凍傷,用四棱木棍毒打“馬魯太”的手腳。打下去,如果還有“痛”的感覺,那么,就證明尚未完全凍傷。完全凍傷是壞疽性凍傷。病患部位變成壞疽,肌肉組織全部壞死,皮膚呈暗黑色,并脫落開來。吉村班確認已經完全凍傷之后,把“馬魯太”帶進屋內。
這時,再給已凍傷的“馬魯太”進行治療。把他們的四肢放在低溫水中浸泡,逐步提高水溫。有時,突然把他們的四肢放進15°C的溫水中,看“馬魯太”的凍傷會有什么反應;有時,在保持水溫不變情況下,觀察輕度凍傷與嚴重凍傷的患部又都會怎樣,研究治療時水溫與凍傷程度之間的關系。他們變換著外部條件,徹底地進行實驗。
“吉村班實驗的目的并非給‘馬魯太’進行治療,而是為了搜集用什么方法才能準確地測定皮膚表面的溫度、細胞變成壞死狀態所需的時間以及整個過程等有關資料。……把‘馬魯太’的手腳泡在溫水中,也是為了尋找治療凍傷最適當的水溫以及泡入溫水中的時間幅度等。……但是,一旦‘馬魯太’完全凍傷的四肢突然泡入熱水之中,那部分的整個肌肉組織就會一下子全部脫落掉……露出白骨來,然后只能鋸掉四肢,否則,‘馬魯太’是無法活命的”,一個原731部隊人員這樣說道。
當時,吉村班對利用“馬魯太”進行的凍傷實驗都細致地拍了照片,收入了黑白膠卷中,還拍了記錄影片。但是,這些實驗記錄中唯一的缺點是“沒有顏色”。當時也沒有研究出彩色膠卷,為了得到彩色的“照片”,731部隊專門尋找具備繪畫才能的士兵對凍傷實驗進行繪畫記錄。據看過繪畫的人員描述:有一張畫上畫著“馬魯太”的雙手,從指關節到指尖的肉已經完全爛掉。另一張畫上描繪的是“馬魯太”的兩只腳,已沒有踝骨以下部分。還有一張畫上,從腳膀子到大腿都露出了白骨。還有的畫上畫的四肢像海豹一樣短。發生水泡時凍傷的畫,描繪著肌肉組織逐步變成紫黑色過程。這都是畫師根據部隊命令描繪的彩色畫,就是凍傷實驗的記錄。

據記錄吉村班對別的民族(包括中國人、滿洲的蒙古人和鄂倫春人)進行過冷凍實驗,同樣也對100多名旅滿日本學生(18歲至28歲)和中國苦力(對勞工的蔑稱)進行過活體實驗。為對不同年齡層的差別進行調查,對7歲至14歲的中國小學生也進行過活體實驗。
更令人感到震驚的是,他還進行過把出生第三天、一個月、和六個月的嬰兒的中指放進冷凍水中浸泡30分鐘的活體實驗。大家一想就明白,這些實驗肯定非志愿者樂意進行的。出生第三天的嬰兒絕不可能樂意把自己的手指提供給他們做冷凍實驗。更何況一般家庭的父母是不會樂意把出生才三天的嬰兒供做冷凍實驗的。把手指浸泡在冷水中30分鐘,嬰兒一定會聲嘶力竭地哭叫。由于這種情況,只有在密室中專門修造一個能夠強制對嬰兒進行實驗的設施,才有可能。當然這種實驗只有在731部隊的設施里才能進行。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