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六穩六保?
六穩指的是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
中央首次提出六穩是在2018年7月,當時,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外部環境發生明顯變化,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穩中有憂。中央審時度勢,未雨綢繆,旗幟鮮明提出要做好穩就業、穩金融、穩外貿、穩外資、穩投資、穩預期工作,把六穩作為實現中國經濟穩中求進的基本要求。在六穩發力下,我國經濟經受住了外部環境變化的沖擊,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
六保分別是: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
2020年伊始,突如其來的疫情嚴重沖擊我國經濟,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
一是經濟增長不穩。生產、消費、交換等經濟活動大范圍停滯,導致投資、消費、進出口快速下行,經濟負增長。
二是經濟主體陷入危機。疫情沖擊下,企業部門、家庭部門、政府部門受到嚴重影響,企業和家庭收入下降,陷入現金流危機,時間一長,可能破產。政府部門收入下降,支出上升,導致債務積累、赤字增加。
三是金融風險加大。疫情的不確定性給金融市場投資者造成嚴重干擾,導致預期不穩,資產價格波動性上升,金融市場動蕩。而疫情沖擊下企業、居民收入下降乃至破產也會傳導到金融機構,導致金融機構資產損失,并進而威脅金融穩定。
四是內外經濟失衡。疫情沖擊給進出口造成重大影響,一季度我國進出口均呈負增長。疫情也會影響資本收支平衡,引起匯率波動。此外,世界經濟出現前所未見的負增長、負利率、負油價、負收益,我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嚴重惡化。經濟形勢發生重大變化,外部環境嚴重惡化,經濟平穩健康發展面對一系列新挑戰和新風險。
鑒此,中央及時作出新的安排,在扎實做好六穩的基礎上,提出了六保的新任務,形成了六穩加六保的工作框架。
5月13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明確要求把六保作為六穩工作的著力點,穩住經濟基本盤。
聽起來,‘保’好像是一個相對消極的說法,但其實不然。‘六保’針對的都是當前突出矛盾和風險隱患,是直面和克服困難挑戰的積極舉措。李克強說,我們是負責任的,我們說這六個‘保’,那就意味著我們要擔起責任,把這些事情切實‘保’起來。這個任務很‘實’,擔子很重。
總理強調
面對今年前所未有的困難挑戰,要及時跟蹤分析形勢變化,加大宏觀調控力度,著力于六穩和六保。
‘保’住了就能穩住陣腳,‘穩’住經濟基本盤。李克強說。
當天會議強調,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扎實做好六穩工作,落實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六保任務。
李克強說,六保中提出要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當前世界各國幾乎都把保就業作為宏觀政策最核心的內容之一,而保居民就業首要目的是為了保基本民生。
我們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生活的改善。保住了民生這個基本,就能穩住民心。總理說,另一方面,從經濟視角講,保住了基本民生才會有消費和市場,才會有市場主體的健康發展。
而保市場主體更與保就業、保基本民生直接相關。當前我們保就業、保基本民生,首先要保市場主體,要更多依靠改革的辦法,進一步激發市場主體的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李克強說。
他強調,越是不確定性增加,保的意義就更大。必須把‘六保’作為‘六穩’工作的著力點和支撐,保住了就業、基本民生和市場主體,就有收入,就會拉動消費、擴大市場需求。守住‘保’這一底線,穩住經濟基本盤,就能為渡過難關贏得時間、創造條件,實現穩中求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基礎。
李克強指出,實現六保、六穩,必須加大宏觀調控對沖力度,充分發揮財政、貨幣、社保、就業等政策合力,圍繞六保、六穩實施更加精準的調控。
一方面要對貧困人口、低保人員和失業人員幫扶保障政策‘擴圍’,加大保基本民生和兜底力度;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大規模減稅降費,讓企業生存下來,通過保市場主體來保就業、保基本民生,進而穩住經濟社會發展根基。總理說。
李克強明確要求,要加大改革開放力度,尊重基層首創精神,在完善打基礎、利長遠的制度機制上多下功夫,更大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和社會創造力。要通過擴大開放,在促進與各方合作共贏中穩定產業鏈供應鏈,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和潛能。
改革開放40年來的實踐證明,取得經濟社會更快的發展,必須不斷推動和擴大改革開放。李克強說,把市場主體和億萬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聰明才智激發出來,這是我們戰勝一切困難和挑戰的底氣所在。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