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前一周的周末,我們去郊外爬山時,遇見一位拿著剪刀的村民。原來,他要剪一些迎春的枝條帶回家,并說到元旦時就會開花。他還熱情地送給我們一些枝條,我們拿回家后就插進盛水的瓶子里。
果然,元旦那天一早,枝條上就悄然吐出了一朵小黃花,到了下午,又有幾朵爭相綻放。我感慨說,它們開得太應景了。
以往,每年立春前后,我都會在小區附近的公園里搜尋迎春第一朵,沒想到今年提前了這么多。
古詩里有春江水暖鴨先知的句子,看來,在感知溫度方面,植物似乎更勝一籌。

說到小區附近的公園,到元旦那天為止,我已經有兩個多月沒進去了,因為一直在封閉改造。元旦那天的下午,圍擋終于逐漸撤去,公園重新開放。
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公園提升改造的效果,我覺得是更便民了。比如,步道拓寬了,散步時會少一些擁堵;塑膠跑道重鋪了,跑步時不用再擔心崴腳了;還增加了自行車棚、兒童游樂和其它一些設施,這些都帶來了更多的方便。
小區旁有一處早市,每天早晨,附近的不少居民都習慣先去公園晨練,然后在早市買些吃的帶回家,可謂一舉兩得。
我想,對一座城市來說,更多一些公園和早市這樣的去處,對提升市民幸福感肯定大有幫助。

最近幾年,我元旦有一個固定節目,那就是收看羅胖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的直播。
今年的演講中講了不少小故事,其中說到北京一個老舊小區,物業費只有每平方0.43元。在北京,物業費這么低,能管理好嗎?答案是:可以。
比如,他們沒有聘請專職的清潔工,而是把在小區里撿垃圾收廢品的人員組織起來,每人承包幾棟樓的衛生,再發一件工作服,背后寫上社區清潔志愿者,另外每人每月再給500元的津貼,清潔問題迎刃而解。
真像今年演講的主題說的那樣,原來,還能這么干!,也再次證明了那句俗話的正確性:辦法總比問題多。

這幾年,我在元旦還習慣做的一件事是,列出當年的愿望清單。
我回看了一下去年的清單,發現實現的不到一半,不過這也在預料之中。因為所列的愿望有的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比如讀幾本書、寫幾篇文章;有的則不是自己能完全掌控的,比如取得怎樣的投資收益。
那些沒實現的,自己也都盡力去做了,所以也不必太懊惱,我還是照例列出了今年的愿望清單。
畢竟,新年伊始,還是要給自己明確一下努力的目標。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