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洪波(杭州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研究員)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對青年寄予希望,指出廣大青年要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的新時代好青年,讓青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火熱實踐中綻放絢麗之花。思想道德與法治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之一,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教材內容的學習理解上,還要作為原點幫助學生通過高階思維的訓練實現知識的建構化、功能化和素養化,在推進大思政課建設過程中強化問題意識、突出實踐導向,以核心素養為主線開展大單元教學以提高教學效能。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助力青年成長
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是與中小學道德與法治思想政治銜接最為直接的課程,是實現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尊重和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識大局、尊法治、修美德;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爭做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這一課程目標的關鍵課程。《思想政治》作為高中三科統編教材之一,其課程標準明確了高中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在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中也將課程素養作為基本目標,即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和責任意識。《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實施方案》規定了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課程內容,即主要講授馬克思主義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法治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關系,幫助學生筑牢理想信念之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中華傳統美德,弘揚中國精神,尊重和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提升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養。《思想道德與法治(2021年版)》將課程內容確定為擔當復興大任成就時代新人(緒論)和領悟人生真諦把握人生方向追求遠大理想堅定崇高信念繼承優良傳統弘揚中國精神明確價值要求踐行價值準則遵守道德規范錘煉道德品格學習法治思想提升法治素養六個主題。在教材呈現方式上更為活潑生動,增設了習語拓展圖說明辨四類欄目,以此擴展大學生知識視野、進行思維訓練、理解黨情國情世情、堅定價值自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不斷擴充具有鮮活性和實效性的素材,賦予教材生命,從而讓教學內容活起來。與經典對話、與教材對話、與現實對話,放眼世界的同時發揚中華傳統文化,涵養大學生的志氣、骨氣、底氣,提升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和法治素質,助力青年有理想、敢擔當、能吃苦、肯奮斗。
大單元教學提升學生學習獲得感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青年強,則國家強全黨要把青年工作作為戰略性工作來抓,用黨的科學理論武裝青年,用黨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熱心人、青年群眾的引路人。思想道德與法治課與其他課程不同的是,在知識認知的基礎上,對學生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也有所要求。因此,知識不能惰性化而應素養化;課程目標應聚焦學生思維方式的改變,并能遷移運用至生活,指導實際問題的解決;將關注點集中在知識的整體把握上,實現認知、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統合。北京師范大學韓震教授在分析思政課教學改革原因時認為,高校思政課學科育人目標比較籠統,導致在微觀教學過程中過分關注具體知識點的學習,而忽略了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宏觀育人目標。由于學習內容缺乏良好的知識結構,不利于學生深入理解課程知識體系、挖掘學科本質內涵,導致大學生獲得感不足。因此,需要統整思想道德與法治課教學內容,明確單元知識層級,凝練大概念,在課程內容結構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建立完善的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知識體系,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深化學生對思政課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和關鍵課程的價值認同。
以核心素養為主線建構大單元教學
大單元教學有利于促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通過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耦合的教學實施,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
第一,與高中思想政治課標強調的學科素養保持連續性。推動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改革與創新,需要首先解決課程內容碎片化、課程對核心素養培育主線不突出、教學過程中學生獲得感不強、學習成果停留在考試層面、缺乏現實遷移等問題。在探索比較成熟的課內課外、線上線下、校內校外融合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基礎上,進一步突出大概念統合和議題驅動,與高中思想政治課標強調的學科素養保持連續性,嘗試探索以核心素養為主線的高校思政課大單元教學模式。大單元教學的主線是核心素養,核心素養的培育必須以課程內容為基礎。思想政治新課標明確將政治認同科學精神法治意識和公共參與作為四大核心素養,這與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中的健康成長、科學精神、社會參與相對應。大單元教學的教學論基礎是實踐活動,框架是活動型課程,形態是議題式設置,將黨和國家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和發生的歷史性變革講出來。
第二,開展以核心素養為主線的議題驅動式雙主體教學。思政課大師資來自各行各業,是各個行業的專家和人才,具備職業視野。他們傾向于依據大單元的大概念而不是細碎的知識點來選擇鮮活的案例和教學方式,以提升學生參與的真實性和主動性。教師在教的設計基礎上關注學生學的設計,開展以核心素養為主線的議題驅動式雙主體教學。大單元教學的核心是構建碎片化知識的結構、厘清關系、總結規律,以此確立各大單元教學的大任務。大單元教學設計要使學生獲得先有森林再有樹木的整體感。圍繞大概念進行單元教學設計,不僅需要建構大概念統攝下的單元知識層級結構,還需要明確單元學習目標、單元基本問題、單元學習流程以及單元關鍵任務等。
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第六單元教學為例,我們將黨和國家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明確部署融入其中。教學以堅持全面依法治國為單元主題;次級大概念包括法治思維、社會責任和社會參與;把社會主義法律的特征及運行和培養社會主義法治思維作為基本問題。按照從抽象概念逐步過渡到現實遷移的課程設計思路,支持學生的深度學習設計,即議題討論為什么社會主義法律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志的共同體現?如何加強憲法實施和監督?案例分析依托重點領域、新興領域、涉外領域立法,從法治建設的角度進行分析和討論;多維對比客觀辯證地評價古今中外的法律文本演進,對著名判例進行分析;實地調研關注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重點領域執法力度,學生自選主題通過法院審判、旁聽及模擬法庭等形式將教材內容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理論遷移活學活用回答大學生怎樣依法行使權利與履行義務大學生如何提升法治素養等問題。通過議題式教學增加學習過程的情境性,建立學科知識與真實生活的聯結,讓學生獲得體認之知。
(本文系教育部高校思政課教師研究專項教學研究項目以核心素養為主線的思政課‘大單元教學’實踐研究——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為例(22JDSZK041)階段性成果)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