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無心于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
2. 世界上沒有一個永遠不被毀謗的人,也沒有一個永遠被贊嘆的人。當你話多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話少的時候,別人要批評你,當你沈默的時候,別人還是要批評你。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個不被批評的人。
3. 你可以擁有愛,但不要執著,因為分離是必然的。
4. 你不要一直不滿人家,要一直檢討自己才對。不滿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5. 若眾生心,憶佛、念佛,現前當來,必定見佛,去佛不遠;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6. 人生在世如身處荊棘之中,心不動,人不妄動, 不動則不傷;如心動則人妄動,傷其身痛其骨, 于是體會到世間諸般痛苦。
7. 你永遠要感謝給你逆境的眾生。
8. 每一顆心生來就是孤單而殘缺的,多數帶著這種殘缺度過一生,只因與能使它圓滿的另一半相遇時,不是疏忽錯過就是已失去擁有它的資格 。
9. 得不到的東西,我們會一直以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為你對他了解太少,沒有時間與他相處在一起。當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會發現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10. 當你手中抓住一件東西不放時,你只能擁有這件東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機會選擇別的。人的心若死執自己的觀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達到某種程度而已。
11. 自恐多情損梵行,入山又怕別傾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
12. 佛語人生哲理經典語錄
13. 心如工畫師,能畫諸世間。五蘊悉從生,無法而不造。
14. 一切如來本起因底,皆依圓照清凈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15. 《頌游子答月圓未圓》:圓缺曾伸問老翁,石龜銜子引清風。咋朝木馬潭中過,踏出金烏半夜紅。--投子義青。
16. 生日又是云母難日,自哀未遑,切不可作壽慶賀。
17. 從外入者不是家珍,從內發者,方謂真慧。
18. 若欲不犯此五戒,重在攝人心。妄心若攝,分別不起,愛憎自無。種種惡業,何由而生。故楞嚴經云。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從定發慧。當知攝心二字具足戒、定、慧。三無漏學。斷除貪嗔癡,則諸惡不起。自能眾善奉行。故攝人心二字豈獨挽救人心,維持世道。果能攝心一處,無事不辦。日久功深,菩提可冀。
19. 記住家和萬事興,無須終日口不停;愛護家庭如愛己,不妨坦白與忠誠;一點笑容最可愛,家里立時見光明;忍耐任由風雨過后守得云開見月明
20.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無見,即見法也。
21. 隨緣不是得過且過,因循茍且,而是盡人事聽天命。
22. 若欲放下即放下,欲待了期無了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23. 次于自身善起防護,不應放逸,于剎那中有少動念,應當觀察,以正智鉤制令正住。
24. 真正修道人,舉動行為管自己,行住坐臥不離家。不要做鏡子,專照人家,不照自己。
25. 當你煩惱的時候,你就要告訴你自己,這一切都是假的,你煩惱什么?
26. 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27. 地上種了菜,就不易長草,心中有善,就不易生惡。與人相處,應能成人之美,涵養容人之德。
28. 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讓人所不能讓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飯,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總而言之,需要受人所不能受的。
29.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從失敗中站起來。2、世上有兩件事不能等:一、孝順。二、行善。
30. 凡關世道人心者,莫不疾首痛心,力求和平挽救人心,使歸正軌,重仁慈不重武力。勿貪口腹,見利忘義,則殺心不起。殺機若息,劫運潛消矣。
31. 修行就是要養拙,拙就是很笨的意思,修行要越笨越好,笨得什么也不知,一點妄想也無。
32. 禪師講經:小魚被熊捕到,求其放生,并稱幾年后自動送上門,熊說它不會為大而無望的機會拋掉既得利益。人真切地過著現在才是擁有人生
33. 月影松濤含道趣,花香鳥語透禪機。
34. 一切皆流,萬物永駐。
35. 佛是過來人,人是未來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
36. 凍死不攀緣,餓死不化緣,窮死不求緣。
37. 不可說,不可說,一說即是錯.
38.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無生忍,今于此界,攝念佛人,歸于凈土。佛問圓通,我無選擇,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得三摩地,斯為第一
39. 我問佛∶如果遇到了可以愛的人,卻又怕不能把握怎麼辦?
40. 佛祖奚以異于人,而所以異于人者,能自護心念耳。
41. 坐禪要曉得調養身心。若不善調養,小則害病,大則著魔。
42. 念佛時,即念佛時,亦即成佛時。求生時,即往生時,亦即度生時。
43. 你認命比抱怨還要好,對于不可改變的事實,你除了認命以外,沒有更好的辦法了。
44. 根身器界一切鏡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計較,徒增煩惱。
45. 不要因為小小的爭執,遠離了自己至親的好友,也不要因為小小的怨恨,忘記了別人的大恩。
46. 菩提本自性,性凈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無可作相。
47. 你要感謝告訴你缺點的人。
48. 你目前所擁有的都將隨著你的死亡而成為他人的,那為何不現在就布施給真正需要的人呢?
49. 起見生心,分別執著便有情塵煩惱、擾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處,即是本來面目。
50. 良心是每一個人最公正的審判官,你騙得了別人,卻永遠騙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51. 認識自己,降伏自己,改變自己,才能改變別人。
52. 法是體,世法是用。體是理,是真諦;用是事,是俗諦。要知二諦圓融三昧印的道理,不融通就落于偏枯。如離體表用,是凡夫凡情;離事講心,是不明心地。真俗二諦,名目很多,真是體,俗是用;戒定慧體用都得,都是一個心地中生出種種名字,若能融會貫通,則條條大路通長安。
53. 愚癡的人,一直想要別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卻努力地了解自己。
54. 人天福報非久計,苦海茫茫莫留連。
55. 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
56. 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縛。
57. 禍福無門,惟人自召 善惡之報,如影隨形,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58. 聲在聞中,自有生滅。非為汝聞聲生聲滅,令汝聞性為有為無。
59. 凡事太盡,緣分勢必早盡
60. 佛法無多子,長遠心難得,學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終總不變,真是大丈夫。
61.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
62. 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會香的。名聲與尊貴,是來自于真才實學的。有德自然香。
63. 我問佛∶如何讓人們的心不再感到孤單?
64.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錯誤的觀念。
65. 戀愛不是慈善事業,不能隨便施舍的。感情是沒有公式,沒有原則,沒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們至死都還在執著與追求。
66. 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換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過。
67. 你要包容那些意見跟你不同的人,這樣子日子比較好過。你要是一直想改變他,那樣子你會很痛苦。要學學怎樣忍受他才是。你要學學怎樣包容他才是。
68. 教化人不在于多談,行為好,可以感動人心。如《怡山文》所說‘若有見我相,乃至聞我名,皆發菩提心,永出輪回苦’。你行為好,就是教化他,不要令人看到你的行為不好,而生退悔心,這會招墮無益。
69. 著相修行百千劫,無相修行剎那間,若能萬法盡舍卻,頓悟入道須臾間。
70. 更須自己勤奮。不可依賴他人。阿難尊者以王子佛弟。舍其富貴。出家從佛。希望佛一援手。即得超登果位。詎知仍須自己悟修。不能假借。
71. 一念離真,皆為妄想。
72. 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會為任何的生離死別而哀傷悲泣,因為生離死別是必然的。
73. 參須實參,見需實見,用須實用,證須實證,若纖毫不實即落虛也。
74. 疾苦在身,宜善攝心,不為外境所搖,中心亦不起念。
75. 在你貧窮的時候,那你就用身體去布施,譬如說掃地、灑水、搬東西等,這也是一種布施。
76. 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
77. 夸獎我們,贊嘆我們的,這都不是名師。會講我們,指示我們的,這才是善知識,有了他們我們才會進步。
78. 憎恨別人對自己是一種很大的損失。
79. 我們確實有如是的優點,但也要隱藏幾分,這個叫做涵養。
80.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