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和三國時期,都是中國歷史上典型的戰亂年代。群雄割據,大小戰爭頻繁爆發。所謂亂世出豪杰,時勢造英雄。
春秋戰國的故事讓人回味無窮,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時期最為標準的兩位霸主,實至名歸,史稱齊桓晉文。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晉文公流亡多年,在城濮之戰打敗楚國,制霸天下,開創了晉國長達百年的霸業。

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秦國走上強國之路;桂陵之戰,孫臏在此戰中避實擊虛、攻其必救,創造了圍魏救趙戰法,讓人唏噓兵法的奇特;長平之戰,秦、趙兩國之間的戰略決戰;戰神白起名揚天下,趙國經此一戰元氣大傷,加速了秦國統一的步伐。
然而,說到這兩段時期的故事,人們更愿意談論三國時期的故事。而不是紛爭更為廣闊、持久的春秋戰國史呢?

第一、三國時期的局勢變化更為激烈
從人口上來進行比較,春秋末期的人口在2000萬左右,即便到了戰國末期,也只在2500萬上下。而三國初期的人口數量就不下于5500萬,但是,漢末到三國時期連年戰亂,人口急劇下降,到三國末年,魏的人口是443萬,蜀94萬,吳230萬,晉初增長到1616萬,也遠不及動漢時的人口數。
再就歷史持續時間來說,三國前期持續時間:36年(公元184-220),后期則持續了60年(公元220-280)。而整個東周歷史大約在550年。
也就是說,三國在不到一百年的時間里,各種戰爭、動亂導致人口銳減4000萬左右,抵擋上一百個長平之戰里被坑殺的趙軍。而春秋戰國的500多年里,人口反而緩慢增加了500萬左右。由此可見,三國時期的社會動蕩之劇烈、局勢變化之迅猛遠遠超過了春秋戰國時期,這也是為什么三國時期的故事性要強于東周歷史的重要基礎。
第二、東周時期的歷史人物相對分散
不管是電視劇還是小說,三國的出場人物明顯小于東周列國志。由于時間跨度的縮短,三國里的人物關系不是太復雜,促使大眾容易記憶,并且對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關鍵人物形成深刻形象。
而春秋戰國時間跨度大,故事超多,人物和牛人超多,人物關系錯綜復雜,隨便幾十年的故事就夠出小說、拍電視劇的了。通常來說,復雜程度越高也就越難流行,看過電視的都知道劉關張是誰、三國的國君是誰,可有幾個人能一下子說出春秋五霸的?

第三,國人也有非常濃重的個人英雄情結
對于個人英雄主義的崇拜,不僅是美國大片的標志,對于華夏人民來說,也具有非常濃厚的超級英雄情結。例如在三國演義里溫酒炸華雄的關羽、武神趙子龍、神機妙算的諸葛孔明等,不僅在古代,在現代也具有眾多的狂熱粉絲。
特別是忠肝義膽的關二爺,幾乎成為了小混混、古惑仔的守護神。而在春秋戰國時期,盡管也有白起、樂毅、廉頗等出類拔萃的將領,但是往往不注重個人武力值的渲染,也就是說,東周時期的名將大多因為統率能力而不是單兵作戰能力出眾。

最后,其實春秋戰國雖然沒有三國那么火,不過很多事情也是大家耳濡目染的,春秋戰國是中國傳統文化之源,我們平時所說的成語俗語故事很多都來自這段歷史,例如一鳴驚人、齊大非偶、臥薪嘗膽等等,只不過他們已經深深的融入了中國文化和語言中,被你熟知而不被察覺。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