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是我們都很熟悉的一段歷史。很多讀者看到三國最后被晉朝統一都會覺得很憋屈,晉朝也是中國史上最不受歡迎的朝代。那么為什么強大的三國會被晉朝統一呢?

魏國篇:
首先是魏國,魏國是三國中最強大的國家。漢建安十八年曹操被漢獻帝封為魏公,魏國始建。也為曹丕日后帶漢建立下了基礎。在曹操時代,曹操軍事上重用曹氏、夏侯氏這些宗族,政治上曹操不重虛譽,他選用官員要明達法理,能行法治。用崔琰、毛玠掌管選舉,其所舉用,皆清正之士,雖于時有盛名而行不由本者,終莫得進。務以儉率人,由是天下之士莫不以廉節自勵,雖貴寵之臣,輿服不敢過度。社會風氣有所好轉。為維護和發展勢力,讓更多的人為自己的事業服務,不受上述標準限制,強調唯才是舉。只要有才能,即使缺少封建道德品質、出身下層的人,他也注意提拔。210年到217年,他先后下了三次求賢令,選拔和任用一些有才能的人。打破世族門第觀念,羅致地主階級中下層人物,抑制豪強,加強集權。但曹操這么做就得罪了當時的在朝廷和地方上擁有很大勢力和特權的士族。因為漢時期選拔官吏,被選用人既要有仁義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質,也要有高貴的家世出身。所以在當時,曹操的陣營里一直持續不斷的有反抗的聲音,士族一直在牽制著曹操集團的力量。
例如在曹操討伐張魯勝利時,臣下曾建議繼續西進進攻蜀地,可以想象,當時如果曹操繼續西進,對劉備集團將是非常大的威脅。而曹操卻只留下了一句得隴豈敢望蜀就草草退軍。這就是因為曹操集團內部的不穩定,曹操無法長時間的離開權利中心,士族集團隨時會利用漢獻帝反抗曹操。這個問題直到曹操去世也沒能解決。曹操晚年,曹丕運用各種計謀,在司馬懿、吳質等大臣幫助下,在繼承權的爭奪中戰勝了弟弟曹植,被立為世子。

待曹操去世,曹丕繼位為魏王,接受陳群的建議,設立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創立之初,評議人物的標準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但由于當時充當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參預中正推舉之權,而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于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九品中正制的主要標準,后來終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局面。但另一方面九品中正制緩解了曹魏集團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系,促成魏國取代漢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之后曹丕又相繼平定了酒泉、張掖、武威三種胡的叛亂,收回上庸三郡。見時機成熟,曹丕于延康元年十月代漢稱帝,改元黃初并定都洛陽。曹丕登基后堅持大權獨攬,設立中書省,其官員改由士人充任,原由尚書郎擔任的詔令文書起草之責轉由中書省官員擔任,機要之權漸移于中書省。同時,限制宦官、外戚權力,頒令其宦人為官者不得過諸署令、群臣不得奏事太后,后族之家不得當輔政之任,又不得橫受茅土之爵,保證了魏始終沒有因為宦官、外戚干政造成政治危機。削奪藩王權力。曹魏藩王的封地時常變更,沒有治權和兵權,舉動受到嚴格監視,形同囹圄。這個政策雖然吸取了漢朝諸侯國作亂的教訓,卻留下隱患,導致宗親勢單力薄,日后無力阻止外臣奪權。

黃初七年,曹丕去世,曹叡在洛陽即位,是為魏明帝。在曹真、曹休、陳群和司馬懿等人的輔佐下,開始了他十二年短暫的執政生涯。在這期間,曹氏宗族最后的兩位實權人物曹真和曹休也相繼去世。而士族首領司馬懿先是擊敗諸葛亮又平定了遼東公孫淵越發得勢。曹叡去世后曹芳繼位,由司馬懿和曹爽輔政,曹爽驕橫跋扈,專擅朝政,打壓異己,甚至連郭太后也被他軟禁;而司馬懿則韜光養晦,蟄伏待機,直至在高平陵事變里,將曹爽集團一舉擊垮,司馬家族開始權傾朝野。這段時間內,曹魏雖然朝政動蕩,但對外的開疆拓土之路則是一路凱歌,前后兩次大敗高句麗,破東濊、平濊貊、滅韓濊,朝鮮半島的半數之地并入曹魏版圖。之后,司馬懿及子司馬師、司馬昭陸續壓平了起自淮南的王凌、毌丘儉、諸葛誕的軍事叛亂(淮南三叛),鞏固了司馬氏的統治。曹芳和曹髦二帝曾先后計劃鏟除司馬氏,但均以失敗告終。最終,一直壓迫士族的軍閥主義被士族徹底掌控,司馬昭之子司馬炎于咸熙二年逼曹奐禪讓,改國號為晉,曹魏遂亡。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