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眾所周知,上世紀末以及本世紀初的二十幾年,是清宮劇(也稱辮子戲,因為里面的角色都留著辮子)的高潮。
各種清宮劇可謂層出不窮,這其中有所謂的歷史正劇,比如《雍正王朝》、《康熙王朝》、《太祖秘史》、《施瑯大將軍》等;有歷史演義,比如說《宰相劉羅鍋》、《鐵齒銅牙紀曉嵐》、《康熙微服私訪記》、《天下糧倉》等,當然還有那部紅得發紫的《還珠格格》;有宮斗類的,比如說《步步驚心》、《夢回大清》、《甄嬛傳》等等。

(《康熙微服私訪記》接連拍了幾部,給無數人洗腦)
直到2017年的時候,這些人還拍了部《龍珠傳奇之無間道》。
這些清宮戲可謂是風靡一時,許多人一提起古裝劇,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清宮戲。似乎華夏上下五千年,也就只有清朝有故事,別的歷史時期根本就沒有故事可言。
受這些電視劇的影響,有一些人竟然癡迷起了清朝的打扮,硬說自己擁有清朝皇室血統,他們留起了辮子,穿起了馬褂,真把自己當貴族了。

(就連清軍屠殺最為瘋狂的江南地區,也有人被洗腦了)
還有一些人,自以為擁有所謂的通天紋,別人都是來北京的叫花子;也有人在電視上大放厥詞,自吹自擂,成天把皇族血統放在嘴上,要求別人對自己下跪。
然而,如今在屏幕上幾乎看不到清宮戲的身影了,古裝戲倒也拍了不少,但大多數都是宋朝和明朝的劇。
那么清宮戲為何能夠風靡一時,又為何最近消失了呢?
原因不外乎以下幾個。
一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人們對歷史真相的了解越來越多。
上世紀末和本世紀初,由于互聯網還處于萌芽狀態,信息傳播得很慢,大多數人對于清朝的歷史了解得還不夠多。
因此,這也讓某些人有機可乘,打著民族團結的幌子,對清朝以及清朝統治者大吹特吹。
閻崇年主講的《百家講壇》系列《清十二帝疑案》,對清朝統治者那是不遺余力地吹捧,其中有許多言論引起了爭議,甚至可以說是顛倒黑白。
該系列在兩年之內重播了五次,對無數人進行了洗腦。
正所謂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是真理,那個時候所有的講座、影視劇和書籍,幾乎全是吹捧清朝的,看到這些東西,能不對清廷有好感呢?
但是,隨著互聯網的發展,那段真正的歷史也就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民間反彈的力量也就越來越大,以至于出現了閻崇年被掌摑的事情。

從此之后,民間的意見占據了上風,更多的人也通過網絡了解了那段真實的歷史,知道了清廷所犯下的滔天罪行。
只有有良知,誰又會對這樣的一個時代有好感呢?畢竟擁有通天紋的,只是那么極少數人。
二是清朝的裝扮實在是太過丑陋了。
清宮戲里面男人的裝扮是陰陽頭,這其實是經過美化過的,真實的裝扮是金錢鼠尾,真是說不出的惡心,丑陋到了極點了!
雖然經過美化,但那種裝扮還是讓人嚴重不適。
隨著大量的宋朝劇和明朝劇的裝扮,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我們古代竟然有那么好看的服飾和發型。
相比之下,清朝的裝扮真是太丑太丑了,根本就是不堪入止。
這些東西,就連一直和我們搶文化的韓國人也不要,日本人不會要,越南人搞起了越服復興,他們自然也不會要。
當然,我們國人更不會要,大多數人都會覺得漢服很好看,而不會去推崇清朝的那身裝扮的。
當然,這其中也不排除極個別的心理不正常者、畸形審美者,還真有人留了金錢鼠尾辮,身著馬褂,跑去明孝陵大放厥詞,結果他被眾人摁住,將他的辮子給剪了。

在一些僵尸劇中,僵局身著的都是清朝的官服,留著辮子,由此可見國人心目中這些裝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了。
三是國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逐漸回來了。
清朝之所以能從八十年代開始洗白,主要還是版圖中國論的功勞。
版圖中國論是啥?本質上是八十年代失去了革命法理之后拼湊出來用來維穩保命的理論,是對既有現實的承認而不是歷史自然發展的結果,是一種消極防守、極端保守的思想。
消極防守的具體表現就是國際場合循環上演美國人說這地方不是中國,中國人說這地方曾被清朝統治。
但隨著我們國家的崛起,我們民眾的自信心也就起來了,不再唯西方人馬首是瞻,所謂的版圖中國論也逐漸被丟棄了。
我們能夠統治某塊土地,那是因為我們有這個實力,隨著我們的復興,我們能夠統治的土地也會越來越多。
在這樣的一種情況之下,清朝自然不會再受待見了。
許多人一想起清朝,自然就會想到喪權辱國、割地賠款,想到剃發易服、文字獄,想到洋人對我們民族的嘲諷東亞病夫!
大多數人都是有尊嚴的,正常人又豈會向往這樣的一個時代呢?
華夏上下五千年,值得大書特書的地方,實在是太多了,又何必非要去捧清朝的臭腳呢?

(反映宋朝時期的電視劇《清平樂》劇照,這不比清朝裝扮好看多了?)
也正是因為這幾個原因,使得清宮劇衰敗,民眾對之唾棄,即便某些人強行拍出來,也不會有多少人觀看。
當然,筆者還是希望能拍一些清宮戲的,比如說少年英雄夏完淳、堅守揚州的史可法、李定國抗清、閻應元江陰八十一日……


(應該多拍點這樣的影視劇!)
清宮戲興旺了那么多年,清朝統治者一直以正面形象示人,現在也應該輪到他們做反派了!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