孛兒只斤·鐵木真(1162年5月31日(農歷四月十六)—1227年8月25日),蒙古帝國可汗,尊號成吉思汗,意為擁有海洋四方的大酋長。世界史上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1162年(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金世宗大定二年)出生在漠北草原斡難河上游地區(今蒙古國肯特省),取名鐵木真。1206年春天建立大蒙古國,此后多次發動對外征服戰爭,征服地域西達中亞、東歐的黑海海濱。1227年在征伐西夏的時候去世。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太祖,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謚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謚號為圣武皇帝。1271年(至元八年),忽必烈將國號大蒙古國改為大元。1309年(至大二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謚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謚號變為法天啟運圣武皇帝。
人物生平
幼時經歷

成吉思汗肖像
成吉思汗,孛兒只斤氏,名鐵木真,生于金朝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后因父親被殺,所部就分散了。經不斷努力,聯合札木合以及父親的安答脫斡領勒,重組乞顏,最后慢慢發展最終統一蒙古。當時,今中國北方區域處在女真金朝統治之下。大漠南北草原各部各自獨立,互不統屬。金朝對其實行分而治之和屠殺掠奪的減丁政策。
宋紹興十六年(1146年),蒙古部首領俺巴孩汗被金熙宗以懲治叛部法的名義釘死在木驢上。蒙古部落聯盟曾經組織了多次反抗斗爭,他們的幾代先人為此付出了鮮血與生命。在這種社會環境下出生的鐵木真,自然也將對金國的勝利看作是他一生中最主要的奮斗目標。
他一直把這個仇恨記在心里,正是這種幾代冤仇導致了草原內外的長期征戰,鐵木真的母親訶額侖夫人出身于弘吉剌部,同蔑兒乞人赤列都結親。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秋,蒙古乞顏部首領也速該在斡難河畔打獵,發現了途經蒙古部駐地的訶額侖。他在幾位兄弟的協助下,根據當時的搶親傳統,打敗了蔑兒乞人,搶來了訶額侖夫人,于是訶額侖成為也速該的妻子。
第二年,也速該生擒塔塔爾部首領鐵木真兀格,恰好這時第一個兒子降生了。為了慶祝戰爭的勝利,也速該給自己剛出生的長子取名鐵木真。鐵木真9歲時,父親被鐵木真兀格之子札鄰不合毒死。也速該死后,俺巴孩汗孫泰赤兀部的塔里忽臺乘機興風作浪,煽動蒙古部眾拋棄鐵木真母子,使其一家從部落首領的地位一下子跌入苦難的深淵。[1]
折疊
十三翼戰
鐵木真18歲時,昔日仇敵蔑兒乞部的脫脫部長又搶走了他的妻子。鐵木真向蔑兒乞部開戰,打敗了蔑兒乞人。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前后,鐵木真被推舉為蒙古乞顏部可汗。
鐵木真稱汗引起了雄心勃勃的札木合的忌恨,札木合結合塔塔兒、泰赤兀等13部向鐵木真發動了十三翼之戰。這是鐵木真一生所經歷60余場戰爭中唯一一次戰敗。
折疊
統一部落
隨著自己力量的不斷強大,鐵木真開始向殺害父祖的敵人尋仇。擊敗主兒乞部,殺其首領,部將木華黎父子投誠。后木華黎成為鐵木真的第一名將,封太師國王,讓他獨當一面地經略中原。

成吉思汗雕像
草原各部貴族害怕鐵木真的崛起,推舉札木合為古兒汗,即眾汗之汗,誓與鐵木真為敵。他們組建12部聯軍,向鐵木真和克烈部發動了闊亦田之戰。札木合率領的烏合之眾經不住鐵木真王汗聯軍的猛烈打擊,不到一天就土崩瓦解,札木合投降王汗。隨后鐵木真進攻塔塔兒部,其首領札鄰不合服毒自殺,塔塔兒部另一首領也客扯連投降。鐵木真追擊泰赤兀部,在指揮作戰中被泰赤兀部將射中脖頸,生命垂危。第二天清晨,泰赤兀部眾向鐵木真投降。
泰赤兀部的覆滅,鏟除了鐵木真進一步統一蒙古各部的巨大障礙,而其幾員部將如神箭手哲別、納牙阿等卻成為鐵木真征服天下的得力助手。后來遠征西遼消滅屈出律的是他們,第一次在西征中哲別和速不臺作用最為特殊,追趕摩訶末蘇丹的是他們,活捉禿兒罕太后的是他們,敗羅斯基輔大公的也是他們。
宋嘉泰二年(1202年)秋,鐵木真集中兵力,消滅了其宿敵塔塔兒部。
宋嘉泰三年(1203年)秋,鐵木真襲擊了一直與自己爭戰不休的王汗的金帳,王汗父子被打敗。
宋嘉泰四年(1204年),鐵木真征服乃蠻部。王汗只身一人想投奔乃蠻部,在乃蠻邊界被邊將當作奸細殺死,其子桑昆身死異鄉。
強大的克烈部被滅,鐵木真占據了水草豐美的東部草原——呼倫貝爾草原。蒙古草原上只剩下乃蠻部還有力量能夠與鐵木真對抗,敗于鐵木真之手的各部貴族先后匯集于乃蠻汗廷,企圖借助太陽汗的支持奪回自己失去的牛羊和牧場。但草原人民并不希望部落林立的局面重演,而未經戰陣的太陽汗也不堪一擊,經過納忽崖之戰,乃蠻部被其徹底消滅。
折疊
建號稱汗
宋開禧二年(1206年)春天,蒙古貴族們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諸王和群臣為鐵木真上尊號成吉思汗。

1207年的大蒙古國
但晚清以前,元、明及清中前期的漢文史集中,并無上尊號成吉思汗的記載,元史太祖本紀記載諸王群臣為上尊號成吉思皇帝。同時代南宋彭大雅編《黑韃事略》記載也記載為成吉思皇帝(其主初僣皇帝號者小名曰忒沒真僣號曰成吉思皇帝),彭是南宋出使蒙古聯絡夾擊金朝的使臣。元代李志常《長春眞人西游記·卷上》也記載為詔曰成吉思皇帝敕眞人邱師。1998年發現的元代銀質鎏金文鹽山圣旨牌亦書曰天賜,成吉思皇帝圣旨,疾。西方的史集中則記載為成吉思汗,并傳入中國,導致自晚清時始漢文史集中(如《海國圖志》、《蒙兀兒史記》、《蒙古紀事本末》,《新元史》等)出現兩者并用或者獨用成吉思汗的記載。正式登基成為大蒙古國皇帝(蒙古帝國大汗)這是蒙古帝國的開始。遂頒布了《成吉思汗法典》,是世界上第一套應用范圍最廣泛的成文法典,建立了一套以貴族民主為基礎的蒙古貴族共和政體制度。[2]
折疊
對外擴張
殲滅西夏
成吉思汗立國后,勢力益盛,實行千戶制,建立護衛軍。開始對外發動大規模征服戰爭。經二十余年與西夏的戰爭,屢創西夏軍主力,迫西夏國王乞降,除金朝西北屏障以順利南下攻金。成吉思汗二十一年,率軍10萬殲滅西夏軍主力,次年西夏滅亡。
攻滅金國
成吉思汗六年,親率大軍伐金,開始了為時24年的蒙金戰爭。首戰烏沙堡(今河北張北西北)獲捷;再戰野狐嶺(今河北萬全西北)、會河堡(今懷安東南),殲滅金軍大量精銳;又戰懷來(今屬河北)、縉山(今北京延慶),大敗金軍十余萬;重創金軍于東京(今遼寧遼陽)、西京(今山西大同)、居庸關等地。后不斷改變戰法,分兵三路攻掠中原腹地及遼西地區。
成吉思汗九年(1214年)三月,集兵大都(今北京)城下。料一時難以克城,遂遣使逼和,迫金朝奉獻岐國公主、金帛和馬匹,引兵退出居庸關。六月,以金朝遷都南京(今河南開封)而違約為藉口,乘金人心浮動及憋軍嘩變降蒙之機遣部將三摸合拔都、石抹明安率軍,會合降蒙乣(jiǔ遼、金、元時代對被征服北方諸部族人泛稱)軍進攻中都,以圍城打援和招降之策,于次年五月克城。為適應攻城需要,成吉思汗采納部將建策逐步建立炮軍,攻城以炮石為先。后來攻城作戰,一次用炮即達數百座,迅即破城。同時,為吸取各民族的先進技術四處掠奪工匠藝人,一城即掠數萬。隨后建工匠軍,設廠冶鐵制造兵器。在通信聯絡上創建箭速傳騎,日速數百里,軍令傳遞和軍隊調遣速度增快。善于發揮騎兵之長,有蒙古旋風之稱。
成吉思汗十二年(1217年),成吉思汗封木華黎為太師、國王,指揮攻金戰爭,自率主力返回蒙古準備西征。
西征花拉子模
成吉思汗十三年,遣先鋒將領哲別滅西遼屈出律勢力,掃清西征障礙。
成吉思汗十四年,花剌子模訛答剌城的海兒汗殺死了蒙古汗國的499名和平商人,其國王摩訶末又武斷地殺死了成吉思汗派去交涉的正使。以次為由,以軍事擴張和擄掠財物為目的,親率大軍約20萬分路西征。
數年間先后攻破訛答剌(在今錫爾河中游)、布哈拉及撒馬爾罕等地。遣哲別、速不臺率軍追擊花剌子模國王摩訶末,迫其逃至寬田吉思海(今里海)中小島,后病死。再命哲別、速不臺繼續西進,遠抵克里米亞半島;自率一軍追擊摩訶末之子札蘭丁至申河(印度河)。
花剌子模被消滅了,欽察騎兵和斡羅思諸公國也一敗涂地,古印度河、伏爾加河一帶成為激烈爭奪的戰場。花剌子模的王子札蘭丁率領殘部進行抵抗,在八魯彎之戰中一舉消滅了近3萬蒙古兵。但花剌子模大勢己去,札蘭丁被成吉思汗圍困在申河邊上,最后突圍逃往印度,成吉思汗班師返漠北。
折疊
逝世

成吉思汗末年的大蒙古國
成吉思汗二十年(1225年)秋,經過7年西征的成吉思汗回到了蒙古草原。因西夏背盟,主將木華黎含恨而死,成吉思汗不顧64歲高齡,堅持親征西夏。途中圍獵受傷,高燒不起,但他仍不退兵。西夏王被迫派使者求降。
成吉思汗病危,在六盤山休養,留下了三條著名的遺囑:利用宋金世仇借道宋境,聯宋滅金。成吉思汗二十二年七月十二日(1227年8月25日),成吉思汗在六盤山下清水縣(今屬甘肅)病逝,年66歲。
其子窩闊臺和拖雷遵守成吉思汗遺策,于窩闊臺汗六年(1234)滅金。
至元二年(1265年)十月,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廟號為元太祖。[3]
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謚廟號,元世祖追尊成吉思汗謚號為圣武皇帝。
至大二年(1309年)十二月,元武宗海山加上尊謚法天啟運,廟號太祖。從此之后,成吉思汗的謚號為法天啟運圣武皇帝。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