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華商韜略 吳銳
中韓兩國制造業的優勢領域高度重合,所以競爭激烈。
中國造與韓國造的較量已經持續了20年,最近,這場角逐出現了有利于中國造的信號。
今年5月,韓國對中國出口額134億美元,進口額149億美元,這是自1994年8月以來,韓國對中國首次出現貿易逆差。
中國一直是韓國最大的出口市場,而今中國出口反超,顯示出韓國人越來越依賴中國商品。

注:三星
為什么宇宙第一的韓國突然落了下風?說到這其中的原因,其實還要拜美國所賜。
中國對韓國出口額中的六分之一是半導體產品,今年5月半導體出口激增40.9%,這對本次貿易格局逆轉產生了較大影響。
怎么三星半導體打不過中國芯片了嗎?
這事還要從美國政府2019年限制向中國出口芯片說起。美國的禁令意味著韓國企業對中國出口也受限制。2018年韓國半導體企業在中國市占率為24.7%,受美國禁令影響,到2021年已下降至19.2%。
人們總說危機中蘊含機遇,中國芯片企業抓住了這次危機中的機遇。進口芯片被卡脖子,給了國產芯片難得的市場空間,加上國家對國產芯在資金、政策上的扶持,國產芯迅速搶占進口芯空出來的市場。
一方面抓緊研發,一方面抓緊擴大產能。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的數據顯示,中國芯片企業去年芯片制造設備訂單增長了58%,半導體產量猛增到3594.3億塊,同比增長33.3%。半導體產業總營收1萬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8%,創歷史最高。
今年一季度中國大陸企業中芯國際、華虹集團、晶合集成三家的全球市場占有率一共10.2%,也創下新紀錄。
反觀韓國三星,由于高性能的4nm芯片良品率改善速度不佳,晶圓代工廠一季度營收負增長,環比減少3.9%,市場占有率下降兩個百分點,降至16.3%。

注:三星芯片
近兩年,中國在芯片設計上更是讓韓國感到了危機。韓國《朝鮮日報》憂慮地指出,今年一季度中國企業上海韋爾首次進入世界十大半導體設計公司之列,而韓國企業榜上無名。
目前從事半導體設計的中國企業有2800多家,韓國只有100多家。面對這個劣勢,韓國媒體非常不服氣的說中國是人海戰術,中國半導體到了韓國下巴處。
既然摸到下巴,離臉就不遠了,顯然韓國人是焦慮的。
讓韓國人焦慮的制造業角逐不僅是芯片領域。
中國和韓國在新能源車領域原本是在同一起跑線上,2020年一季度時,比亞迪和現代的新能源車銷量不相上下,而今比亞迪的全球銷量已升至第二位,僅次于特斯拉。現代被遠遠甩在身后,銷量只有比亞迪的五分之一。
即便是在韓國傳統強項造船領域,同中國的競爭也越來越吃力。2008年中國造船訂單量首次超越韓國,而后在附加值較高的液化天然氣船制造上,韓國的訂單也開始被中國搶走。
近20年來,隨著中國制造業的崛起,美、日等國企業紛紛努力向科技含量更高的產業鏈上游發展,以避免同中國在中下游進行成本較量。
作為后起的發達國家,韓國實力有限,要跟上美、日的腳步有點吃力,而后面中國制造和它的距離越來越近,這就是韓國人的焦慮所在。
——END——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云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涉及侵權,請聯系刪除
免責聲明:本文內容來自用戶上傳并發布,站點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信息僅供參考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