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板漆上面能做自流平做法(了解一下冷門專業知識)

小編制作的1/700 宜賓號導彈護衛艦

宜賓號導彈護衛艦概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中國海軍所擁有的艦艇大都是一些起義、繳獲、打撈、修復的國民黨海軍及美、日等遺留下來的老舊艦艇。在對一些可航行的護衛艦進行修復后,中國海軍組建了第一支護衛艦艦隊。這些修復的護衛艦火力弱,續航力及適航性能極差,而且航率低,維護保養困難,實際作戰中所能發揮的作用十分有限。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1955年從蘇聯引進了里加級護衛艦(6601型-成都型)的建造技術(蘇聯提供所有部件及技術文件,中國自行裝配建造),使中國海軍擁有了-種較為實用、具有較強作戰能力的護衛艦。到了20世紀60年代初,中蘇兩國在政治意識形態上發生分歧,蘇聯一夜之間撤走了全部在華技術專家,終止了軍事采購及援助項目,中國很多國防裝備的研制因此而停止、拖后甚至取消。此時繼續從蘇聯引進先進的水面作戰艦艇已無可能。

20世紀60年代初期的中國海防也并不安寧,敗退到臺灣的國民黨海軍經常出動艦艇在東南沿海進行襲擾,而南海地區的形勢也危機四伏,中國海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海防壓力。此時中國自行建造的第一型國產護衛艦---65型護衛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缺少中型水面作戰艦艇的問題。但從60年代開始,世界海軍強國開始對護衛艦實施導彈化,使作戰能力有了極大提高。而中國海軍也認識到了護衛艦的這個發展趨勢,在設計65型護衛艦的同時,用反艦導彈裝備水面作戰艦艇也被正式提上日程。053H型(北約代號:江湖級)護衛艦就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產生的。

20世紀70年代,建造于50年代的01型護衛艦逐步進入大修階段,雖然,僅服役十余年的01型護衛艦通過大修可以再服役十余年,但是艦艇大修周期長費用同樣不低,如果說01型仍能滿足當時的作戰環境,這種大修是值得的,但是受制于原有的艦體空間不足,01型護衛艦在改裝之后也只能搭載2枚反艦導彈,而如果在大修期間對上層建筑進行大規模改裝以滿足當時的作戰環境需求,一方面的噸位難以滿足要求,另一方面,這種大修的費用將非常高昂,這樣的問題不僅僅存在于01型護衛艦,建造于60年代中后期的65型護衛艦在70年代后期也將面臨同樣的問題,更何況,不同于可以將魚雷發射管拆除安裝導彈的01型護衛艦,65型護衛艦作為火炮護衛艦根本沒有可以安裝導彈的空間,而60年代開始世界各國海軍正在將導彈搬上護衛艦,臺灣地區海軍也在60年代末開始接受美國退役艦艇。所以,1974年,六機部軍管會副主任林真提出采用以造代修的方針解決老舊護衛艦不能滿足當時的作戰環境的問題,隨后由滬東造船廠提出根據053K型護衛艦一型兩用的方案,在053K型護衛艦發展對海型護衛艦——053H型護衛艦,這一方案在當年10月獲得國務院、中央軍委通過。

由于053K型護衛艦配套的艦載武器研制工作遲遲不能完成,而當時的01型和65型火炮護衛艦的性能已明顯落后,所以中國海軍對新型護衛艦的需求十分強烈。為了緩解這一局面,科研部門在繼續加快053K型護衛艦的研制同時,又開始了對海型導彈護衛艦(053H型)的研制。053H型護衛艦所采用船型設計是053K型設計所采用的平甲板船型,用上游-1(SY-1)型反艦導彈系統代替防空導彈,由于為053K型配備的新型的79式56倍口徑100毫米雙聯裝主炮研制進度拖延,053H型護衛艦用單管100毫米口徑炮代替裝艦。

053H型的艦體基本沿用了053K型艦的設計,但艦首增加了一道舷墻,以減小甲板上浪。艦體布局進行了重新設計,總體上由前、中、后三個部分組成,中部布置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艦上的動力裝置和053K型一樣,也采用2臺12E390VA型柴油機,但最大航速降低到26節。與053K型相比,江湖級H型的艦載武器系統全部使用現有裝備,不追求技術上的突破。反艦武器由以往的單純以火炮為主改為由火炮和反艦導彈組合,極大地增強了對海攻擊能力。

1970年代初,中國海軍因缺少護衛艦曾一再提出,希望能安排對十幾艘老舊護衛艦輪番大修一遍。要落實這一任務相當困難,因為這些護衛艦船殼腐蝕嚴重,主機型號都是雜牌的,大修很難,修后航速也達不到原來指標,只能達到12節左右。而且大修1艘周期約2年左右,至少要300萬元,全部十幾艘大修總費用估計要幾千萬。另外,江南造船廠雖有幾個修船塢可承擔大修,但全部完成大修任務要5~6年的時間,這對江南廠的其他任務影響太大。當時海軍裝備部的前部長林真調任第六機械工業部黨的核心小組,分管部里的生產和科研工作,他首先提出以造代修的設想,以解決海軍護衛艦的長遠建設問題。中國已具有一定能力自行研制和建造各類中、小型艦艇,國產的鋼材、器材、主機、武備及多種類型的配套設備已基本能立足于國內。在工程技術設計力量方面,除七院一些專業研究院、所之外,建造過01型護衛艦的滬東造船廠已形成了一支艦艇設計和生產的隊伍,但關鍵是必須提出切合實際的戰術技術要求。于是林真親自組織滬東廠六機部有關局的同志,向海軍提出如下方案建議:

船型:艦體主尺度和結構可大部分參考正在研制的053K級艦(一型兩用),其線型在702所已做過各項船模性能試驗,證明是可取的。

動力:采用12E390V中速柴油機,滬東廠已研制多年,比較有把握過關,曲軸毛坯等也可在上海地區協作供應;主機功率有5880千瓦,可使該艦航速超過26節,接近了當時國際上多數護衛艦的25節均速水平。

主炮:當時正研制的仿蘇改進的雙100炮尚沒過關,單100炮國內沒有仿制,只能先拆下老艦的蘇聯高、平兩用單100或130炮代用,海軍庫存還有一些,共約30座,可裝備整整一個支隊。

副炮:采用國內已批量生產的雙37炮。

導彈:當時有兩個方案可選擇,一是艇用固定導彈發射架,一是01護衛艦已改裝成功的回轉式發射架,都是配裝上游一號導彈,林真認為要下決心利用01改裝的技術成果,還要加配雷達、指揮儀等。

1974年4月,林真親自正式寫出了《關于建造一批對海導彈火炮護衛艦的建議》報六機部核心領導小組,并附上包括兩個建造方案在內的一整套文件資料。這種以造代修的方針走的是一條研制——生產——改進——提高——再研制——再生產……一步一步提高發展的道路。如果單純追求技術先進,國產第一代護衛艦就要搞個全新的艦型,這樣,同時展開研制的項目必然很多,會陷入研制——攻關——研制——再攻關,周期拖長,研制出來的艦艇又落后的惡性循環。為此林真又在六機部內上下做工作,還同滬東廠的同志進行反復研究,準備設計方案要力求適當先進,攻關項目要有把握速成,并充分考慮到今后有可能繼續進行改進的前提下,從一開始就投入批量生產的措施計劃。1974年5月中旬,六機部領導同意以黨組的名義向海軍發文,并附上了以林真同志個人署名的建議和方案全文。同年9月,劉道生副司令代表海軍正式表態同意了這一建議,中央軍委給海軍和六機部關于建造053H級對海型護衛艦正式的批復件于1974年10月下旬下發,林真馬上通知滬東廠按預定措施計劃抓緊工作。1975年1至5月進行施工設計,當年就實現了開工3艘、完工2艘的創紀錄的高速度,交給海軍一對雙胞胎。從此自行研制批量生產的江湖級系列艦陸續裝備海軍,對海軍護衛艦艦種的發展和海軍護衛艦部隊的建設做出了重大貢獻。

053H級艦共建造14艘,從1975年2月首艦開工到1980年12月最后1艘艦交船,歷時6年。該艦實事求是的戰術技術要求和預做安排落實的配套與設計,是保證短期內完成053H級導彈護衛艦設計建造任務的可靠基礎。053H級首艦(516艦)于1975年12月上旬在海軍試驗基地成功地進行反艦導彈發射試驗。第6號艦(512艦)于1979年2月和1980年1月先后進行了5級海情耐波性試驗和4級海情導彈發射試驗,從而完成了該艦研制和批量生產交叉進行的全過程。

1975年2月053H型護衛艦首艦九江號(舷號516)在滬東造船廠開工建造,同年12月下旬進行試驗鑒定,12月31日1號艦、2號艦交付服役。053H型護衛艦從1975年開建至1981年停產,同級艦共建造14艘,不包括出口型2艘。在14艘053H型護衛艦中,由于建造時間的不同,各批次艦在艦體設計及武器配置上也略有不同,但總體性能方面并沒有太大變化。隨著70年代開始研制的一系列新型武器系統陸續完成研制工作,于是該型艦在80年代中期開始進行改裝,部分艦只用79式艦炮替換了老式的蘇式艦炮,還配裝了一部343型火控雷達,以提高艦炮的全天候作戰能力和攻擊的準確度。艦尾后部平臺上增加了一部517型對空警戒雷達,完善了對空探測能力,全艦整體性能有了一定的提高。90年代后,為了適應中國海軍新時期海上作戰需求,053H型護衛艦又對電子設備進行了改進,加裝了衛星通信系統、電子戰和數據鏈系統,提高了現代信息條件下的協同作戰能力。

053H型護衛艦上的武器裝備以艦對艦導彈為主,輔以中小口徑火炮和短程反潛武器,艦尾還設有雷軌,可進行布雷作業。兩座回旋式雙聯上游-1艦對艦導彈發射器分別設在煙囪前、后的上甲板中線處,是053H型艦的主要反艦武器。艦首和艦尾各設有一座100毫米主炮塔。由于新型雙聯100毫米自動炮的研制工作受阻,不得已繼續使用了蘇聯設計的1947年式人工裝填、操作的古董炮,直至70年代未到80年代初開始,新建的053H1型護衛艦才裝備了新的79式雙聯100毫米口徑自動艦炮。

艦上的防空武器和反潛武器都較薄弱。4座人手操作的雙聯37毫米機關炮充當防空角色。反潛武器則包括裝置在艦首的的五管反潛火箭發射器、裝置在艦尾的4座深水炸彈膛式發射炮和2座大型深水炸彈投放架,并配合一部中頻艦殼聲納,能進行近距離的自衛反潛作戰。艦上所有武器都有獨立的火控系統,但艦上無作戰情報指揮中心。盡管按西方的觀點,江湖級是一種效能不高的一次性攻擊平臺,但對70~80年代以海岸防御為作戰指導思想的中國海軍來說,053H是一種造價低廉、水面戰斗力較強的護衛艦,并投入了批量建造。

然而,由于對空型導彈的研制進度的拖延使053K型對空導彈護衛艦的發展受阻,海軍仍在面對護衛艦無對空導彈而缺乏必要防衛能力的局面。因此在時隔20年之后,研制對空導彈護衛艦的要求又重新提上議事日程。可是因種種原因,該型艦不久又中途下馬,053H家族的改進勢在必行。后來,正是這種改進使得053H系列護衛艦成為建造批量最多的對海導彈護衛艦,共發展出五種主要改型。

宜賓號導彈護衛艦服役經歷:

宜賓號服役后參與多次海軍行動,其中最為令人熟知的便是1988年1月23日,其做為旗艦的編隊到達南沙群島海域并于1月31日接到考察永署礁的命令,副導彈水雷長段成清帶領6名官兵駕駛小艇登上永署礁。下午4點第一面五星紅旗在永署礁上空高高飄揚。這是五星紅旗第一次飄揚在南沙群島的上空,歷史意義極其重大。

然而宜賓號作為主力參加的軍事行動中最為輝煌的一次并不是立旗南沙,而是97年香港回歸之前驅逐英國軍艦的壯舉。

1997年的6月底,英國為了顯示其軍事存在,準備在香港回歸的前夕,派遣一支由34艘護衛艦、綜合補給船組成的特混編隊,對亞洲一些國家進行友好訪問,進行友好訪問是假,顯示其實力才是真。

1997年6月26日,宜賓號導彈護衛艦準時離開湛江軍港,執行由上午6時到下午4時的配潛任務。宜賓號在整個上午配合潛艇進行了水下魚雷攻擊、演練了歸避潛艇,對潛攻擊等課目,只等下午最后一個課目練完,就可以返港了。不料于上午11時左右,傳來了基地的命令,要求該艦火速前往另一個地點并命令他們取快捷方式穿過潛訓區直撲該指定地點。平時,水面艇艇在訓練、航行時絕對不允許穿越劃定好的潛艇訓練區的。如果違反,輕則受通報,重則指揮員降職,但這次基地命令宜賓艦直穿潛訓區,可見事態的嚴重。航行中,各種情況通報和要求紛至而來,要求他們必須半個小時報一次艦位;要求他們隨時注意觀察海面的活動目標。所有的跡象都直指向一個結果,就是這次執行的任務肯定和英國的特混編隊有關。

宜賓號于6月27日中午發現兩只大型艦只,并發現一架山貓直升機在上空盤旋,隨著距離目標越來越近,甚至連印在艦船上的弦號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是一艘英國大刀級護衛艦(22型護衛艦)和一艘綜合補給艦。宜賓號向對方發信:這里是中國的經濟專屬區,請你們離開!英艦回答說,我們正在公海上航行。然后加快了航速。

宜賓號的最高速度為26節,而英國護衛艦最高航速的28節,但由于與英護衛艦同行的補給船的速度較慢,所以英艦編隊怎么也拉不開與中國海軍軍艦的距離。宜賓號駛到英艦距離2鏈,即360米的位置,而兩艘英艦不斷地換著隊形,一會護衛艦在前,一會補給船在前。宜賓號采取得策略是緊跟補給船并將它們向南壓。隨后,英國軍艦解散編隊,駛向不同方向。宜賓號一直緊跟并不斷將該艦和英編隊艦位上報到基地。

最緊張的時刻是6月28日上午8時,英護衛艦忽然掉頭直向宜賓號高速駛來,宜賓號的艦長下令減速,但仍按原定航向航行。兩艦距離已經100米,到了極限的規避范圍。不過,兩艦最終并沒有相撞,在最后關頭,英護衛艦打了一個大方向的舵角,從宜賓號右舷十多米的地方劃過。一場追逐之旅落幕。宜賓號隨后接到命令返航。回到基地,宜賓號受到了基地的通報表彰。

宜賓號導彈護衛艦模型套材選擇:

目前市最早有053H型護衛艦的套材在售的就是EV Model易微模型出品的053H型(江湖型)導彈護衛艦廈門號/無錫號樹脂模型套材。

EV Model易微模型是一家生產樹脂模型/補品的專業700比例模型生產廠,旗下模型囊括海軍艦艇、飛機、導彈車等多種題材,且初期題材多面向蘇俄-中國軍工產品。此套053H型護衛艦模型為易微模型于2017年推出的中國海軍護衛艦053系列的開篇作品,易微模型在本套套材推出后4個月后又緊接著推出了053H1G北海號導彈護衛艦和053H九江號火力支援艦模型。

回到本次推出的053H套材的測評上來,易微模型的樹脂艦型較構造工坊的樹脂艦型來說更加銳利,且更加準確,從細節上來說,也更加精細。當然對比橘子等樹脂模型頂尖廠商來說,易微模型依舊有不小的差距,但總的來說在國內樹脂船模領域,易微的出品屬于中等的水平。(188元/套)

雖然出品的品相并非最頂尖的,但是易微模型的出品卻廣受歡迎,原因在于他出品的船模題材都屬于孤品,即市面上沒有相同或者類似題材的競爭者,因此,題材一旦推出,便僅有這一項選擇。而且易微看準了市場存有一定量的蘇俄系模型愛好者這一市場特征,而且在售的模型題材中,蘇俄系產品又少之又少,于是乎易微便將大量的產品精力放在了對蘇俄系模型產品的研發上(也有可能并非市場引導,而是開發者自身便是蘇俄系產品的愛好者),于是乎此類商品一經推出便廣受蘇俄系愛好者的歡迎。

當然,作為一個較為成熟的樹脂模型廠家,市場的風向標才是產品生產的唯一導向,易微自然也明白這一點,因此除了蘇俄系模型以外,他旗下的模型產品還囊括了諸多冷門題材來滿足口味越來越刁鉆的模型愛好者們。其中許多題材都是市場類似題材的唯一選擇,如700比例的武裝直升機和重型直升機、700比例的薩德防空導彈系統、700比例的美國重型拖掛車、700比例的輪式裝甲車、700比例的歐洲狂風/陣風戰斗機、700比例的殲31戰斗機、700比例的中型登陸艇及坦克、700比例的海警船、700比例的中東護衛艦等等等等。

中國海軍艦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屬于模型市場的冷門題材,由于中國海軍在之前一貫羸弱的整體實力和低關注度,各種模型廠家基本都略過了中國海軍的船模開發。而近年來中國海軍的大力崛起以及快速躍居世界第二的海軍實力,中國海軍艦艇也成為了越來越多模型廠家的寵兒,也自然成為了易微模型的開發目標之一。相比于媒體大量介紹引起的熱點艦船如052C/D等主力戰艦,許多船迷們將目光放在了國艦這一路走來的艱辛歷程上來,而善于憶苦思甜的中國模友們也逐漸開始期待各大模型廠商能將目光從大熱的主力艦上轉移開來,多開發一些歷史名艦或者是一些輔助艦只。

當然,讓那些大廠們放棄這些熱點銷量的艦艇開發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情,于是乎這些所謂的冷門船在模迷們一遍遍地吶喊聲中逐漸變成了熱門船,但是大廠們依舊堅持那些熱門主力艦的開發并在細節方面深入考究抽不出空來,所以新晉國艦熱門船的開發重任便被各類中小樹脂廠商接棒了。

易微模型在這個范圍內的出品非常多,從民國時期的平海/寧海雙艦被首次推出市場引起大熱之后,易微便在國艦開發上大放異彩,許多船迷們都在期待易微的下一個國艦新品是什么。從最早的037IS反潛護衛艦,到民國平寧雙艦,再到053H護衛艦,再有728型海警巡邏艦和055萬噸級驅逐艦,易微的船模之路越來越順暢,出品也越來越精細,直至最近的出品079型登陸艦套裝(附贈59式坦克),更是精巧出了新高度,許多船迷也從觀望逐漸開始著手入坑甚至入迷。

易微模型的053H護衛艦模型套材填補了模型市場該題材的空白,而隨著大量新艦的服役和053H型護衛艦的逐漸退役,中國海軍的退役艦艇必會成為模迷們新一期的寵兒,試想看著一排排模型,仿佛經歷了中國海軍各類艦艇從稚嫩走向成熟再邁向強盛的過程,心中的感慨無以言表。

宜賓號導彈護衛艦的制作過程大概:

在制作艦船模型的時候最常用的開端便是從上層建筑開始制作,因為大部分艦船的上層建筑規模都不大且分層有序,利于有序地分段制作。因此本次宜賓號的制作也采用此方法開始入手。

上圖可見宜賓號的上層建筑在制作中共分兩層,我們的基礎制作便是從主艦橋開始,逐漸往下擴散式制作。

易微模型出品的船模基本均為樹脂船模,艦身主體均為純樹脂制作,本次的宜賓號艦體便是純樹脂材質。樹脂材質有兩個缺點,一是容易冷縮熱脹而導致成品變形,影響成品美觀及價值;二是樹脂材質脆且易碎,若是運輸途中尖銳部分稍有磕碰便會導致斷裂破碎,在制作時便需要自行補型。

模型公司在船體出廠質檢時一般會為尖銳部分包裹泡沫或者泡沫紙,本次宜賓號的艦體雖然包裹了泡沫紙,但還是很不幸地中獎了,收到時艦艏已經斷裂脫落,因此不得已用牙膏補土重新制作了艦艏。(如上圖灰色艦艏區域)

易微將兩座旋轉式上游反艦導彈箱制作為樹脂件,省去了用蝕刻片彎折的繁瑣工序。然而樹脂件或者樹脂補件經常存在尺寸有誤差的問題,因此,就算是新船或者新開封的樹脂件,也需要用假組來試一下空間位置是否合適。可見導彈箱與前后位置稍窄了一些,但在700比例船模上此問題可忽略。

本次宜賓號的樹脂件只有艦橋、煙囪和兩座上游導彈箱,剩余的大部分物件為蝕刻片制作。而煙囪既提供了樹脂件也提供了蝕刻片物件,可以由玩家自行選擇制作。而蝕刻片物件的鏤空效果要優于樹脂件,因此這里的煙囪選用了蝕刻片物件制作。

上圖可以很明顯地看見煙囪排煙口的鏤空效果明顯優于樹脂件的表達效果,而且就物件的銳利程度來說,蝕刻片物件棱角分明的效果也明顯優于樹脂件,因此在大型物件的選擇上,蝕刻片物件的外形優勢十分明顯。

除去以上所述一票大型物件以外,武器裝備也是影響到成品整體效果的重要物件。易微的這款053H的前后兩座主炮塔均為樹脂件,只需將炮管換成銅管即可。而六座雙聯裝61式37毫米炮則全是蝕刻片物件,需要耐心地制作。眾多的副炮分別排列在艦體的前中后三部分,是影響整個艦體美觀與否的重要物件,切勿隨意制作。我們可將制作好的副炮及其他小型物件粘在木條上等待噴漆,同時這樣做還可以防止微小零件丟失。

在宜賓號所處的年代,一體化綜合桅桿還沒有出現,因此宜賓號與同時期的其他艦船一樣,采用的是桁格桅桿。雖然在作戰能效和綜合兼容等方面與現代一體化綜合桅桿差距較大,但在艦船模型的細致化表現上,桁格桅卻別有一番風味。其縱橫連接的金屬承重桿按比例縮小到1/700的艦船模型上,有著非常美觀的致密感,使艦橋區域看起來更加逼真,成品的整體效果更趨向于真實。

蝕刻片桅桿制作起來需要用到各種平角鑷子或者蝕刻片臺鉗來彎折成立體結構,在彎折接觸面很微小的蝕刻片的時候要特別注意,有部分蝕刻片的彎折線并不明顯,甚至根本沒有開出凹槽以供彎折,因此,彎折的角度稍有偏差便會造成立體結構成品的歪曲,有可能無法匹配艦體預留的裝配空間或造成其他困擾。

易微這款053H導彈護衛艦的蝕刻片桁格桅設計得恰到好處,制作完畢之后對比實艦桅桿的相似度非常的高,可在上色前自行對比并做部分修改。

宜賓號桅桿的整體制作難度并不大,該套蝕刻片也基本給出了該有的配置,如果不是十分嚴格的考證黨的話,基本上跟隨說明書制作完畢后無需添加其他物件即可等待噴漆了。

接下來該處理艦體的上色工作了,在確認樹脂艦體上的金屬蝕刻片物件(如欄桿、通風管等)都粘貼完畢后,我們即可著手開始甲板底色的噴涂工作了。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樹脂船體及樹脂件的通病是附著力不強,尤其是有些板件上還附著有脫模劑,若是直接上色的話,在進行遮蓋工作時很容易造成底色脫落而導致返工。因此在許多玩家中流行洗板件這種非常規操作,即將預備上色的板件先用洗潔精等溶劑浸泡若干時間,然后擦干后再進行上色工作。當然我不太支持這種浸泡板件的工序,一是有可能對板件表面造成腐蝕,而且對于樹脂件這樣對溫度有要求的材料,長時間浸泡有可能導致變形等問題。

因此在面對樹脂件上色之前,最簡便且有效的辦法就是先噴一層水補土于待上色的板件表面,等水補土干燥之后再進行其他艦體色的上色噴漆工序。有了底層水補土加強漆面附著力,一般來說無論是油性漆還是水性漆都不易被遮蓋帶撕脫了。

這里用的微客水性漆的中國解放軍海軍艦體三色套裝(甲板黑灰色-艦體白灰色-艦底紅色)其中的甲板黑灰色作為甲板底色,之所以推薦微客水性漆是因為兩點原因:一是水性漆無毒無味,可在陽臺等家庭條件下進行噴漆操作;二是微客漆的自流平特性,漆面會自動找平,不存在不同漆面因為上漆厚薄不一而導致坑坑洼洼的局面。且微客漆出品了專門針對中國海軍的漆色套裝,非常實用。

接下來的工序是關乎到成品作品整體效果至關重要的一項-遮蓋。在遮蓋之前要確定所有需要遮蓋的物件已經噴完補土及底漆,這樣便能一次性完成所有遮蓋工作。當然不只是艦體和上層建筑需要噴補土和底漆,就連普通的小物件也需要檢查是否噴完了上述漆面才能開始遮蓋。

在確定了主船體,包括所有物件都已經上完底漆準備遮蓋之后,我們就可以開始遮蓋的常規操作了-將遮蓋帶用筆刀裁剪成適合長度和寬度,用尖頭鑷子一條一條將裁剪好的遮蓋帶粘在需要遮蓋的地方。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十分考驗耐性和手法的的技術活,也是制作時的樂趣所在。在這時注入的耐心會在撕開遮蓋的那一瞬間變成無比欣慰的快樂。

在粘貼遮蓋帶時需要注意的是遮蓋帶的粘性以及需要粘貼的物件材質。粘性太大的遮蓋帶極易將已有漆面撕扯下來;而金屬表面的底漆也十分容易被遮蓋帶粘扯下來。如果真的發生漆面被撕掉的話則需要重新補救底漆并重新返工,或者索性將其制作成腐蝕掉漆狀態,但是第二種補救方法并非所有玩家都有技術將其完美掩蓋的。因此為了防止出現遮蓋帶將漆面撕掉的后果,可以將待粘貼的遮蓋帶在手背上或者在切割墊上反復粘貼若干下,降低遮蓋帶的粘性,再粘貼到需要遮蓋的漆面上。并且需要注意遮蓋帶與漆面接觸的時間與溫度:若是盛夏氣溫炎熱的時候,盡量減少遮蓋帶與漆面接觸的時長,一旦噴漆完畢,盡可能及早揭下遮蓋帶,以免出現遮蓋帶自帶的粘性因氣溫過高溶解,并于漆面結合導致出現的不良后果。

如上圖的主艦體是遮蓋工作量最大的板塊,面對現代艦船的甲板,遮蓋工作量已經算是不太多的了,宜賓號所有的遮蓋工作從裁剪到粘貼完畢,一共不到三個小時。若是一戰二戰的復雜甲板狀態遮蓋起來的話,起碼需要一個下午四個小時以上的遮蓋量。

當付出了最大的耐心進行底漆遮蓋工作之后,就可以進行下一步噴漆工作了。這里采用的是解放軍海軍三色套裝里面的艦體灰進行噴筆噴涂。噴漆過程非常簡單,確保遮蓋無漏縫之后,整個艦身及其他物件噴涂艦體灰的過程只用了不到十分鐘。

有句話遮蓋五小時,撕開爽一天,可見撕開遮蓋那一瞬間給制作者心里帶來的愉悅感是多么強烈。上幾圖便是撕開遮蓋之后假組的主艦體和部分上層建筑。可見整個船體十分清爽,僅有甲板黑和艦體灰兩種主色調,簡潔又不失莊重。而配合已有的欄桿蝕刻片和扶梯更是將艦體的精密程度提升到了新高度。

遮蓋工作至此已基本結束,剩下的局部補色及微小物件分色使用面向筆手涂即可完成。經過了底色噴涂及遮蓋分色之后,宜賓號的主色調基本定型如此。

隨著主艦體及各部分的完成程度在逐步提高,宜賓號開始走向中后期制作。首先需要進行的依舊是中期假組。如同《成都號》手冊中所提及的一樣,假組是一個非常重要的過程,并且會隨時出現在艦船模型制作的各個階段。在完成了大體噴漆之后,我們需要再一次對宜賓號的各個分段模塊進行一次總裝以確保各模塊之間是否依舊契合完美。

此時的蝕刻片桅桿依舊沒有上色,但這并不影響假組實驗的進行。蝕刻片桅桿位于艦舯部的艦橋與上游導彈箱之間,且立于二層甲板上。假組的目的在于確定桅桿的三個立足點在上述的狹小空間中是否能正常安放,若是無法安放,則需要做出微小調整,空出適合距離,以便桅桿能正常地矗立在艦舯部。

在安置桅桿之前,首先要確定構成艦體主板塊的其他物件能順利安放。如稍大的模塊物件-主艦橋、導彈箱、煙囪等的安放位置是否足夠、是否妥當,且各板塊的空隙是否足夠,以防出現例如導彈箱與前后模塊出現擦碰、緊貼等不實情況出現。當然這里也是假組操作的一部分,在確定各模塊是否安放妥當之前,我們都應當遵循無膠操作,面對700比例船模,若是膠水固定住了任何不當的擺放,都可能造成不可逆轉的視覺污點,從而影響整個作品的藝術價值。此次宜賓號的模塊假組非常順利,沒有出現其他障礙,下一步便是桅桿的假組了。

上三圖可見桅桿的假組并不容易,因為桅桿的前立足點剛好卡在艦橋后部一個延伸平臺的中央,而后兩個立足點也不能掉出二層甲板的邊緣。也就是說,桅桿立足的區域大小,完全取決于主艦橋在二層甲板上的位置。若是主艦橋太靠后,則桅桿的后兩個立足點會掉出二層甲板導致桅桿向后傾斜;若是主艦橋太過靠前,則二層甲板的桅桿后部會留出一大塊空白區域,與實船情況不符。通過側視圖來判斷桅桿的直立情況是最簡便的方法,如圖三所示,在將桅桿放置于艦舯部中線位置之后,我們可通過觀察來判斷桅桿的前后位置,由此來確定主艦橋處于何種位置時桅桿是直立狀態。圖三的狀態是桅桿的最優狀態,因此我們以此位置來決定主艦橋在二層甲板的安放位置。這里需要注意,因為船模本身是三維物體,在其中一個平面內的位置適合并不表示其在另一個平面內的位置同樣適合。因此在側視圖中確定桅桿位置之后我們還需要觀察其在俯視圖中是否依舊處于艦體的中線位置。

至于水帖的粘貼,這里就不過多贅述了,因為這屬于基本操作且難度不高,稍微需要注意的便是水貼粘貼至艦身時的氣泡問題。水貼裁剪至適當大小并在水中浸泡至與背膠分離之后,就可以將水貼粘貼至艦身相應位置了。但是這里所說的粘貼并非用膠水粘合,而是依靠水的吸力將水貼與艦身相吸引,待水分干燥之后,水貼就會自然地附在艦身上面了。但是粘貼水貼時,若是水中含有氣泡的話,那么氣泡便會包裹在水貼底部與艦身相吸,此時的水貼會微微隆起,含有氣泡的位置不會與艦身接觸,待到水貼干燥后,中間的氣泡會形成一個空氣包狀態,這個氣泡會顯出與周圍水貼不一樣的背景顏色,日后還可能會隆起并破壞水貼的整體效果。因此,在粘貼水貼時,需要用棉棒擠壓水貼中的多余水分和氣泡,讓水貼能完完全全地附在艦身上,與艦身融為一體。

上圖中的宜賓號便是已經粘貼好舷號水帖的狀態。現代艦船的水貼粘貼操作其實比較簡單,像這種無直升機起降平臺的艦船,水貼一般就只有舷號,因此關于水貼的操作在本冊中沒有特別介紹。具體水帖的操作步驟會在以后一些需要大量操作水帖的艦船制作中詳細描述,希望大家理解。

通過觀察實船圖片可以發現,煙囪的涂裝并非是一體化的艦身灰色,煙囪的排煙罩部分是黑色的,因此在煙囪上需要進行部分分色處理才能使作品更趨向于真實狀態。這里的分色也非常簡單,因為煙囪幾乎是方正的立方體,我們可以直接用遮蓋帶將煙囪下部遮蓋好,將煙囪罩部分留出噴黑色漆即可。整個分色過程五分鐘即可完成。

主要艦體制作完畢之后,便可以不再假組而正式開始用膠粘和各個模塊了。這是最令人激動和開心的時刻,因此為從這一刻開始,手中的零件便不再是作為模塊而存在了,他們將會被整合成一個整體,整合成一件正規作品而存在了。

若是之前已有同比例的成品存在的話,這時候可以稍微做一個對比。作為中國導彈護衛艦發展道路上的兩型極其重要的發展艦型,6601型與053H型都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作為兩型背負上游反艦導彈的強火力護衛艦代表,6601型及053H型都反映了一個時代的軍艦發展方向,那就是優先強化水面反艦力量。相對于6601型既有的蘇系艦體大小限制而背負一座上游反艦導彈來說,053H型算是真正意義上按照國產設計圖紙設計建造的第一型國產強火力護衛艦,而大尺寸艦體背負的兩座雙聯裝反艦導彈讓其火力直逼同期驅逐艦。

通過模型成品艦的直觀對比,我們可以看到053H型比6601型長了不少,在那個中國護衛艦普遍不大的時期,長了10米已經能塞下不少武器裝備了。而053H型護衛艦之所以對比起來顯得十分狹長的原因在于,雖然長度比6601型長了十余米,然而寬度卻僅僅寬了不到一米,長寬比較之6601型大了不少。長寬比大的053H能減小興波阻力,有利于快速航行,因此其極速能達到26節的高速,這個速度在同時期的中國海軍艦艇里面可以說鶴立雞群。但是長寬比大帶來的弊端也十分明顯,細長艦身的穩定性較差,強度也不易保證,同時船體空間小,轉向性也不高。

當然,這些比較都是軍事實用方面的利弊,從模型美學上來說,雖然不用考慮實戰性數值,但是像053H這樣的細長條軍艦在視覺上的美觀表現的確是要比長寬比小的艦船好看許多。而作為即將制作水景的艦船來說,配上水景的興浪表現,細長條艦體的美觀會表現得更加徹底,更加能凸顯艦船在航行時那種破浪的速度感。

如何讓作品脫離玩具質感,如何讓作品無限趨向于實物,是模型制作,尤其是軍模制作的一大難點,也是一大重點。

在艦船模型的制作當中,艦體制作其實只是簡單的手法操作而已,只要多加練習達到熟練安置及粘貼即可。真正體現制作者技術的,是套材以外給予作品增值的表現手法,而真正關乎到整個艦船整體視覺表現力的舊化技巧,則是額外增值技法之中的重中之重。

真實的艦船在使用過程中,除了剛入役的新艦能保證艦體嶄新無損以外,其他艦只的金屬設備均會被銹蝕所侵害,因此為了表現真實的艦體狀態,模型作品的舊化表現一般都不可避免。而舊化所帶來的效果也能使模型作品最快地脫離玩具質感,盡可能地表現出仿真兩個字的含義。

在本次宜賓號的建造當中,我們選擇了在艦體及其他設備上模擬出兩種常用的舊化痕跡-雨痕、銹漬來表現宜賓號的真實質感,這樣的選擇來源于宜賓號作為南海艦隊出勤率較高的任務艦只,常年被指派于濕度大、溫度高的亞熱帶-熱帶海域執行任務,艦體被高溫高濕度的鹽腐蝕較為嚴重,因此要表現出目標艦只的真實狀態,這兩種舊化效果較為符合。

如上圖所示,雨痕的表現較為簡單,而帶來的整體效果卻最為明顯。在制作各類舊化效果之前,我們需要先了解形成這種舊化表現的成因。

雨痕顧名思義是雨水/海水/露水浸潤或者沖刷后留下的豎條狀漸變色痕跡,一般出現在艦體及艦橋側面等大面積豎直平面上,方向規律一般為豎直向下顏色漸變。換句話說,就是要營造出艦體和艦橋的明暗豎條狀漸變色帶。

常規方法一般有如下幾種:一是用火機油(溶劑)配合水粉顏料糅合出淡黑灰色/淡綠黑色的舊化液,然后用平頭筆刷分層涂刷在艦身等豎直平面上形成雨痕效果;二是用田宮稀釋液X-20配合田宮黑色琺瑯漆XF-1糅合出淡黑色舊化液,同樣用平頭筆刷分層涂刷在艦身等豎直平面上形成雨痕效果;三是直接用田宮出品的各種棕色/黑色等成品舊化漬洗液直接豎直向下刷出雨痕效果。當然無論哪種方法,都需要多次練習才能制作出想要的效果,無論哪種方法都不可能一次成型,均需要多次涂刷,層層遞進才能得到想要的雨痕效果。在涂刷雨痕的時候,切記一點要領:調制出的舊化液顏色不能過深,只有淡色的舊化液,才能一遍一遍涂抹,因為顏色一旦過深,則無法逆向變淡。

而銹漬的出現則是因為金屬銹蝕而導致的銹水流漬。幾乎所有的現役艦艇都有銹漬,而作為前主力護衛艦的宜賓號也不能例外,在亞熱帶/熱帶地區的高出勤率更是讓其艦體上不乏多范圍的銹漬。

在選擇顏色色系之前,我們還需要了解一下銹漬多在艦體的什么地方出現。如同與雨痕多出現在艦體的大面積豎直平面上一樣,銹漬也大多出現在特定的地方。如各類金屬模塊裝置的轉角/凹槽/劃痕/加強筋的橘皮位置,錨鏈/錨孔,金屬板焊接接觸點等等。而有些銹漬出現的點位對于700比例的船模來說過于微小,因此不是每個銹漬的點位都需要在700比例的船模上面表現出來。拿宜賓號來說,我們準備表現銹漬的點位大多集中在兩個地方-錨孔和加強筋的橘皮位置。

這里我們選用了威客水性漆的兩款銹色漆-MA215 Medium Rust(中銹色)和MA215 Old Rust(重銹色),其中重銹色需要高倍稀釋方可使用。

舊化的技法當然不僅僅局限于雨痕和銹漬的表現,但是對于700比例的艦船來說,大部分艦船的真實特性可以用這兩種手法表現出來,可謂之基礎舊化手法。而宜賓號作為馳騁南海的衛士,歷盡大浪的洗禮,蒙皮已經被海浪拍打出加強筋的輪廓,因此在制作銹漬的時候也制作出了部分橘皮現象。

上兩圖可以很明顯地看見艦身船舷處的舊化痕跡,除了陰暗明亮不一的船舷雨痕以外,還有紅褐色的銹漬表現。

宜賓號的艦體不存在非常明顯的焊接紋、舷外電路和防雷突出部等異型部分,因此在雨痕刻畫上非常容易,用平頭筆刷垂直刷出陰影效果即可,當然這里還可以用噴筆預制陰影來制造相同的效果。那么在何種位置刻畫較深的陰影和在何種位置刻畫較淡的色調便成了這個步驟的難點。

一般來說,雨痕沖刷及腐蝕區域來自于大量的雨水/浪花的浸洗,如艦艏的激浪區域及艦舯部的船舷與上層建筑的連接處。上圖中我們在宜賓號的艦舯部著重刻畫了較深色的雨痕痕跡,艦艏及艦尾僅僅做了部分陰影。

在質感上,我們同樣刻畫了老艦的感覺。艦船在靠岸時須在船舷處懸掛護舷的防撞碰墊,以防止堅硬的岸基刮蹭艦身造成船舷損壞或其他安全事故。我們將宜賓號的左右舷處設計制作了許多淺顯的刮痕,用以代表護舷防撞碰墊多次使用而對船舷造成了磨損的質感。

基于宜賓號實圖,我們可以看出雖然經過漆面刷新,但是宜賓號的錨孔和部分艦體依舊有銹漬,但凡不是新下水服役的新艦,銹漬是在所難免的。而我們的銹漬刻畫則可以從實圖入手,在盡量貼合實際的基礎上,通過擴大銹漬面積來模擬宜賓號經過長時間出勤導致艦體銹蝕的嚴重狀態。

通過上圖我們可以看見,宜賓號半成品的錨孔下方也運用威客水性漆的銹色款營造出了銹漬的流銹范圍。在未經保養長期使用后,艦船的銹漬就不單單會出現在時常摩擦錨鏈的錨孔處了,而是會出現在幾乎每一個銳角、凹陷處和模塊連接處。在制作宜賓號流銹的過程中,我們決定將銹漬刻畫在蒙皮凹陷出加強筋的輪廓處,也就是常說的橘皮處,因此可以看到上圖中出現了一道道淺顯且規則的橫線狀流銹,斷斷續續地從艦艏延伸至艦舯部后方。通過這些刻畫可以加強模型的歷史厚重感。

在水景模型的塑造中,水景版的制作也應當歸納到整體制作的介紹中來,因為水景并不是獨立在船體以外的個體存在,而是與船體一同構成了整個作品。

基礎海面的制作

這里并不打算詳細介紹基礎海面的制作,因為制作海面的具體詳解已在上一冊成都號的專輯中詳細講過,這里的介紹只是輕輕地一筆帶過。

由于宜賓號僅為護衛艦,且考慮到當時中國海軍實力并不足以支撐遠洋任務,因此我們將場景設定為宜賓號在1988年中國南沙群島永暑礁附近巡邏狀態。當確定好場景的背景設定之后,我們需要確定水體顏色,即海面顏色。雖然中國南海平均水深達到1212米,但是這里設定為永暑礁插旗壯舉后的島礁附近巡航,因此設定水域為20米左右的淺水區域。

要制作不同顏色的海水代表不同深度和海域區域,我們首先要了解為什么海水在不同的環境條件下會出現各種不同的顏色。

海水本身是透明無色的,而浩瀚大洋中水體的顏色是取決與水分子對光的吸和反射情況。太陽光線是由七色光混合而成,七色光也叫光譜。在光譜中,從紅光到紫光,波長由長漸短,其中波長長的紅光、橙光、黃光穿透能力強,最易被水分子所吸收。波長較短的藍光、紫光穿透能力弱,遇到純凈海水時,最易被散射和反射。又由于人們眼睛對紫光很不敏感,往往視而不見,而對藍光比較敏感,這樣映入人們眼簾的海水往往就成了蔚藍色。

而不同海域由于溫度、密度、深度等不同又會顯現出不同的顏色。如中國的黃海,看上去一片黃綠,這是因為古代黃河夾帶的大量泥沙將海水染黃了。雖然現在黃河改道流入渤海,但黃海北部有寬闊的渤海海峽與之相通,加之它還有淮河等河水注入,故海面仍呈淺黃色。又如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北部之間的紅海因為那里的海水溫度和鹽度都比一般海水高,非常適合一種叫藍綠藻的海藻生長繁殖。這種藻類的名字雖然叫藍綠藻,然而它卻是一種紅色的海藻,它在這特有的暖水環境里繁殖生長,年復一年,它細胞里的藻紅素就把海面染成了紅色。還比如歐洲東南部和小亞細亞之間的黑海,由于地形和其他海區不同,它幾乎成了一個孤立的海盆。上層水溫較高,且堆積著大量的淡水。而200米以下的海水層里,卻是溫度低,鹽度大,上下層之間形成了一個屏障,叫做密度躍層,它使得上下層海水不能發生交換,處于跟外界隔絕的下層海水,氧氣奇缺,加上硫細菌的作用,高濃度的硫化氫氣體把海底淤泥染成了黑色。

因此,在制作場景設置在某些特殊海域的艦船水景時我們需要特別注意水的顏色,而深度的話,越深海處的光越暗,也就越接近墨黑色(顏色越深),而越接近海面的越接近于海水散射光的顏色---(藍綠色)。

如下圖所示的礁盤,可以很明顯地看出海水因深度而出現的顏色分層現象。靠近島礁的海水因為水層淺而反映出淡綠色-淡藍色的顏色,而隨著深度的加深,水色逐漸加深至天藍色和深藍色。

大致的海景顏色基本上表現為淡綠-淡藍-天藍-深藍-墨藍五個階段,近海游弋的船舶水景一般到顏色深至天藍色即可,而表現大型戰艦在深海區航行時可以表現為深藍色至墨藍色,如制作英國與德國海軍二戰在北海及波羅的海的海戰場景,我們就可以用墨藍色來表現北海那令人驚恐的水文狀態。

而當時由于國力和技術等多方面原因,中國海軍軍艦一般則在近海游弋,因此在此時期的模型制作中多用藍綠色來表現軍艦的所在海域。

具體的水景底板制作其實并不復雜,較為普遍的制作方法便是先將底板噴涂一層白色補土或者直接噴涂白色漆面,這樣是為了讓接下來的藍色或者綠色得以在淡色調的背景板上更好地顯現出原本的顏色。若是直接用黑色作為背景色的話,無論上層覆蓋多少種其他顏色,最終的顯現都會是暗黑色的,這樣上層覆蓋的其他顏色則毫無意義了。

接下來的丙烯凝膠調色同樣也是在上一冊的成都號制作中詳細介紹過,因為丙烯凝膠在混入丙烯顏料后會稀釋顏料原本的顏色,因此在初步調色時需要將顏料的顏色調的比預想顏色稍微濃一些,這樣丙烯凝膠干燥后的水景版的顏色就會剛好與預想顏色相近了。

在涂抹已經調制好顏色的丙烯凝膠時,需要用到中號扁平筆刷。蘸取少許調色完畢的丙烯凝膠,水平均勻地涂刷在白色底色的背景板上等待干透。涂抹的時候需要注意,一定要均勻涂抹,如若不然厚處干燥后會結成凝膠塊,會導致水景版的顏色深淺不一,且水平面上突兀地突起若干塊狀物,影響整個水景版的美觀,嚴重甚至會毀掉整個水景版的整體觀感。

丙烯凝膠自帶光面特性,如果覺得還不能真實反映水面的反光特性,可以在顏色涂層達到預想效果之后在頂層丙烯凝膠上面噴涂超級光油來營造水面反光的效果。當然這里還是需要強調涂刷丙烯凝膠時,勿將顏色調得太濃,淡色少量多次涂抹即可。

上兩圖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水景版中部已經預留出了宜賓號水線部分的輪廓,在等待水景版上的丙烯凝膠干透之后,我們便可以將已經制作完成的船體部分粘貼在水景版上面了。

水景版與船體契合之后,此時的宜賓號好像靜泊在水面上一樣,但是我們細心觀察就能發現,水景版預留的輪廓與實際船體水線部分并非完美契合,而是有部分白邊依舊顯露在外面。這就需要下一步描浪時運用補縫的手法填補了。

這個部分是整個航行過程中水景作品成功與否的核心重點。因為是航行過程的表現,所以浪花的塑造是整個作品最吸引眼球的地方。雖然場景的主體是艦船,然而作品的主題卻是航行。所以,在浪花的表現上,一定要下足功夫,不然會令整個作品蒙上失敗的陰影。

首先還是需要了解一下構成浪花的材質。要說到塑型和通透性,丙烯凝膠毫無疑問還是首選。這里我們同樣要將白色丙烯顏料糅合進無色透明的丙烯凝膠中作為浪花的主體塑型材料,丙烯凝膠調色的步驟與基礎海面的制作是一樣的。

重點在于如何將調好色的白色丙烯凝膠在底板水面上塑造出艦船在行駛過程中破開的浪花形狀。我們先選擇好極細面相筆,然后用筆沾上白色丙烯凝膠,橫向涂抹在船身周邊,形成激浪破散后散開的白沫。這個細節并不是十分容易把握,尤其是激浪的形狀,不同船體不同航速都會影響激浪的范圍和形狀。宜賓號屬于狹長艦體的護衛艦,極速航行時速度超過25節,因此在制作宜賓號航行的浪花時,我們可以在網上搜尋類似艦體的護衛艦極速航行的圖片進行參考。

上圖可見分別用了兩種不同型號的極細面相筆對浪花進行了勾勒。浪花的勾勒并非用筆進行平面涂畫,而是用面相筆粘黏調好色的丙烯凝膠之后橫向抹在水面上,并適當地壓散筆尖以營造浪花向外散開之勢。

艦船破浪而散開的浪花并不是只有一層,往往是兩到三層。而最外層的浪花翻涌的白沫范圍最大,白色也最深。涌浪的白沫顏色從外之內層層遞減。

我們可以同步對比涂抹浪花之前與涂抹浪花之后的水景底板效果,可以看到涂抹浪花之后,作品的生動程度提升了一個水平,有了航行中的質感。

描繪浪花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達到心中理想效果的工序,需要長時間的觀察,經過多次的練習,才能將各種浪花航跡表現得逼真。如許多初學者容易將艦艏激浪從艦艏水線處以圓弧的形式表現出來,其實這并不符合真實情況,真正的艦艏浪通常會在艦艏水線處之后幾米才開始逐漸顯現并形成內凹的翻浪形狀。

而軍艦行駛過程中,外翻的浪花會回擊艦身水線處,形成一層緊貼艦身水線處的白沫,這層白沫就像艦身與水面的融合焊線一般將船與水面合為一體。在模型制作的過程中,我們剛好可以將這一圈緊貼水線的白沫看作是一圈修補船身與水線版縫隙的補縫凝膠,只需要將制作浪花的白色凝膠圍著艦身用極細面相筆仔細粘一圈即可。

上圖為網上搜尋的美國DDG-1000朱姆沃爾特號試航圖片,可以清楚地看到水線周圍緊貼艦身的一圈白色浪花。我們可以利用制作這種浪花的借口順帶補縫和粘合,讓艦體與水景底板實現無縫契合,讓整個作品看起來整體性更強,同時也緊貼實際情況,實現美觀與事實的雙重合一。

在涉及到色彩方面的制作時,幾乎所有步驟都采用淡色調先嘗試效果后,再根據需求多次加深顏色的做法來制作。因為色彩的描畫過程是不可逆的,若是初次便用深色制作的話,一旦色彩過深失實,則會對作品造成不可逆的損傷甚至損毀。

在浪花水紋的制作上同樣遵循以上少量多次、循序漸進的原則,所以我們一般先根據實際圖片確定浪花的大致范圍及樣式之后,先用淡色顏色初步繪制范圍及樣式,等第一遍丙烯凝膠干燥之后先觀察效果,若是效果需要修改,我們可以直接忽略第一遍試探的底色,及時修改并嘗試另一種范圍及樣式;若是第一遍涂抹大致與預想效果一致的話,我們則可繼續根據實際圖片加深部分浪花效果以求作品更趨向于真實。事實上所有上色過程,無論是艦體舊化還是浪花描繪,都不可能一次到位,均需要多次重復方可達到預期的效果。

下面就是檢測這半個月來辛苦的心血的時候了。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 宜賓號 1988年奔赴永暑礁插旗~!

如果大家喜歡,也可以關注【船盟艦船模型沙龍】公眾號與小編互動交流探討在1/700比例的艦船模型世界遇到的問題和技法互動。謝謝大家!

轉載注明出處:華峰博客網

內容版權聲明:除非注明,否則皆為本站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