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600(關于ag600的基本詳情介紹)

2020年7月26日上午9時28分,中國航空工業自行研發的首款大型水上飛機、AG-600鯤龍型水上飛機從日照山字河機場起飛,飛赴青島團島附近海域并成功著水。在經過了必要的檢查與調整后,飛機再度從海面騰空而起,返回日照山字河機場落地,飛行全程持續了大約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這也意味著AG-600鯤龍大型水上飛機首次海上起飛試驗取得了圓滿成功。

AG-600研發概況

當然,提到AG-600鯤龍,雖然和運-20和C-919并列為航空工業當年的三個大飛機項目之一,但是相比它那一軍一民兩個兄弟,這架鯤龍總顯得存在感不足的樣子。

AG-600鯤龍和運-20

不過,也并不算奇怪,畢竟運-20也好,C-919也罷,這光芒都太耀眼了:前者是用來彌補中國空軍戰略、戰役空運短板的爭氣機,其性能足以和伊爾-76MD和C-17A這兩種戰役運輸機比肩;而后者肩上的責任更加重大,除了要實現中國民用航空工業干線客機零的突破、帶動國內整個民航制造業上下游產業發展,更重要的目標是打入國際民用客機市場、和波音與空客兩大航空業巨頭展開正面競爭的。

C-919大型客機

相比之下,AG-600從哪個角度來看,這格局都比運-20或C-919要差了那么一點兒:

AG-600鯤龍

(來源:@人民畫報 萬全)

第一是總體設計相對保守,配套的機上分系統也只能說采用了經濟適用版的構型,就以AG-600的設計來說,該型飛機的設計與研發,其實在相當程度上是在既有的水轟-5型水上飛機的基礎上參考、改進而來的,而水轟-5型轟炸機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不管是技術性能還是裝備數量上,都相當不值一提;同時,比如AG-600配套的航電設備在相當程度上參考了運-9A型運輸機,配套的發動機還是相對老式的渦槳-6C(不過咱們現在也只有FWJ-6C),這一切都決定了這架鯤龍有點貌不驚人。

渦槳-6C發動機

第二是研發進度實在是有點兒慢了,咱們還以第一個大飛機運-20來講吧,運-20是在2013年1月26日首飛的,到了2014年的11月,就跑去參加第十屆珠海航展了,到2016年7月就首批列裝空軍航空部某部了,短短三年時間內就完成了從首飛到列裝的工作。相比而言,AG-600這個進度可謂慢工出細活,單單是原型機制造就持續了兩年時間,首架原型機在2016年7月在珠海基地總裝下線,地面首飛甚至一直到了2017年12月才正式完成,隨后AG-600從珠海轉場湖北荊門,一直到2018年10月才完成首次水上(內陸靜水)起飛試驗,又隔了兩年時間才完成了首次海上首飛試驗。這個試飛進度,不管是從試飛日程安排,還是從試飛次數來看,相比運-20和C-919其實都嚴重不足。試飛進度太慢,試飛頻次太少,相關報道也不多,某種程度上決定了AG-600在廣大軍迷心里多少有點存在感不足的樣子,更沒法和另外兩個大飛機比了。

2018年首次水上(內陸靜水)起飛試驗

AG-600的定位與現實有偏差

其實,咱們說句不太客氣的話,對于這架AG-600鯤龍,這個設計定位從一開始就不太明確,當時研發這架鯤龍的目的有兩個:

一是實施島礁補給,尤其是十來年前尚且處于開發早期階段、沒什么完備的岸港設施的南海諸島礁,對于這種島礁的補給,大型艦隊補給艦或者島礁補給艦是沒什么辦法的,只能轉運到近海然后再用小艇慢慢往島礁上轉運,轉運速度慢補給效率低下,有了水上飛機以后可以直接靠泊到水上飛機碼頭,從飛機上往下轉運,這效率要高得多了;

二是實施由海向陸的消防作業,按照AG-600的設計指標,其在使用消防構型的情況下,可以在機身中部配備較大的壓載水艙,配備強有力的水泵后每秒鐘可以汲水600公斤,20秒可以汲水12噸,爾后長途奔襲展開空中滅火作業,一次投水可以覆蓋約4000平方米的面積。單純從AG-600鯤龍項目正式立項的2009年分析,不說這個從海邊汲水實施森林消防作業有什么用處,單純從它可以對南海諸島礁實施直接補給來看,這用處還是挺大的。

AG-600進行空中滅火

但是,正如那句話所言,這個世界變化太快,2010年左右中國海軍、海警往南海諸島礁實施運輸意義還是很大的,畢竟那時候南海島礁的筑壘化、要塞化、港區化建設還沒有做到現在這樣。但在目前南海各島礁已經基本完成了筑壘化、作為戰役節點的幾個主要島礁上全部修筑了高標號的機場跑道、碼頭與岸港設施也已極其完備的情況下,靠AG-600先把貨物運到海上,然后從近岸爬到陸地上,這本來就有點兒多此一舉的感覺了。即使是部分缺乏機場跑道以及岸港設施的小島礁,也可以以完成了筑壘化、要塞化建設的大型島礁為物流中轉站,使用直升機從大島向小島實施轉運,這個運輸成本無疑要比AG-600從大陸實施點對點運輸便宜得多。

南海各島礁中部分具備大型跑道

更不用說,以AG-600的抗浪性能來講,其實其在南海島礁之類的海區實施運作也是要受到極大限制的,根據AG-600在珠海航展上展板公開的相關數據,說這架飛機的起降抗浪高度最高為2.8米,相當于可以在三級海況下運作。而按照中國大陸毗鄰海區每年的海況情況統計表來考察,東海、南海海區每年大概有1/3左右的時間是維持在三級海況及以上的,也就是說,AG-600實際上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時間,是只能趴窩在港口、沒有辦法出動的,這對于一架主打水上起降性能的飛機來說,這性價比可想而知。

島礁補給在當前的沿海水文情況下,AG-600的使用其實已經相對受限了,而它的另一個預定任務由海向陸實施消防,這用處其實就更小了,從AG-600公開的水上起飛性能看,AG-600完成水上起飛起碼需要長度1500米,寬度200米,水深2.5米以上的水域,這對于沿海海區倒沒什么很好找,但對于中國內陸地區來說,能找到這么大水域的地區往往沒什么太大的林區,而林區往往沒什么太大的水域能給它起降,真要用來搞由海向陸投送,這森林消防能力還不如可直接部署在林區旁邊、可以隨時從附近的任何一個池塘或者小型湖泊汲水然后直飛灑水的重型直升機呢。

AG-600水上起飛需要滑行1500米

故而,雖然AG-600鯤龍貴為中國目前研發的、也是當前世界上現役的噸位最大、綜合性能最好的水上飛機,但實際上從它的應用區間來分析,起碼按AG-600的設計初衷來看,它是有點兒貨不對版的,這也就是為啥AG-600從2016年出來后一直比較低調的關鍵性因素:任務需求變化了,原本設計的時候提出的需求現在不怎么太緊迫了,而且暫時也找不到什么新的需求。

AG-600的軍事用途

那么,對于中國這款新型大型水上飛機來講,它真正的用武之地在哪里呢?

不,不是什么反艦攻擊機和水面反潛機,確切來說中國海軍確實動過給水轟-5型水上飛機配備YJ-8K型反艦導彈、變身反艦攻擊機,或者配上磁異常探測器變身岸基反潛機的心思。但是首先,事實早已證明,水上飛機這種東西在近岸搜潛中,由于船型機身的阻力較大,其整體性能是不如常規的固定翼反潛機、甚至基地護衛艦的。而且也別忘了,它越往遠海去,受到海浪的影響也就越大,活動范圍事實上是比較受限的,故而咱們也就別再打把AG-600鯤龍大型水上飛機搞成岸基反潛機的主意了。

大艇反潛這種玩法不適合AG-600鯤龍

至于拿它當反艦攻擊機,那就更是想多了,以AG-600的機翼掛載能力來看,估計它真的當反艦攻擊機,能帶的也就是YJ-83K這種級別的戰術反艦導彈,而YJ-83K靠這種大型、慢速目標攜帶,在實施烈度較高的航空制海作業時無異于自殺。

YJ-83K反艦導彈

而真要到艦隊決戰、需要攜帶諸如YJ-12這種大型戰役反艦導彈時,AG-600又帶不了了。故而咱們也別打算拿它當反艦攻擊機了。

尺寸巨大的YJ-12反艦導彈

那么,用來當島礁補給機不合適,用來當空中消防機效率低,用來當反潛機或者反艦攻擊機都多一道手,AG-600鯤龍到底應該怎么用呢?

個人認為,以其水上飛機的性能,雖然不少任務性價比都不算高,但有些任務它還是可以執行的,比如中遠海救援任務,這種救援任務一向是水上飛機的拿手好戲。最典型的如美軍二戰時期研發的PBY卡塔琳娜式水上飛機,每次大艦隊行動的時候都會在艦載機行動區域預先部署上幾架,準備救援落水的飛行員。

二戰美軍的PBY卡塔琳娜式水上飛機

而中、遠海救撈,在目前的中國海軍航空兵、空軍航空兵的任務體系中,算是一塊不大不小的任務短板。尤其是伴隨著我海軍航空兵、空軍航空兵的步伐越走越遠,傳統的艦載直升機已經無法實施1500公里半徑以上的搜救任務,在這種情況下,具備5000多公里航程、事實上可以在距離海岸2000公里左右的距離有效活動的AG-600大型水上飛機,會成為未來中國海軍、空軍搜救部隊最大的潛力股。

總而言之,雖然AG-600當前仍然在組織試飛,距批產裝備中國通航或空軍、海軍還很遠,但它的性能與任務依然有較大的潛力可挖,大伊萬對這款大飛機的未來同樣充滿信心。

轉載注明出處:華峰博客網

內容版權聲明:除非注明,否則皆為本站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