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注:本月AMD正式推出了全新代號北極星Radeon RX480顯卡,定位主流中端,主打性價比,能耗比優勢明顯,同時專注VR虛擬體驗,此款顯卡定于6月29日全球同步推出。感謝值友搶跑在正式發售前為我們帶來此款顯卡的評測拆解。
唉...關于這個萬眾矚目的北極星,我也不想多說了,發布以來就引起巨大爭議的顯卡,從公布、預售、遮遮掩掩的細節,都不知道吸引了多少口水(NDA是什么玩意可以吃嗎),那就抓緊時間上干貨吧...
超頻測試、架構解析、其他亂七八糟的測試放在后面幾篇吧...
AMD Radeon RX480首曬
首先是外觀,沿襲了上一代R9 300系列公版的外觀(然而并沒有發售),假裝自己有個蓋子
頂部也是,假裝自己有個信仰燈
背面,濃濃的GTX670公版即視感...
接口,和上代旗艦卡保持一致,3DP+1HDMI,需要注意的是這次接口版本非常激進,DP升級到了1.3,支持單線5K(目前的5K需要雙DP 1.2)和遲到的HDMI 2.0b。
風扇背面,和GTX670這樣的公版不同的是,這塊是完全金屬的,并且開了孔,作為PCB整個框架的延長部分。此處開孔是為了多卡的情況下雙面進風。
風扇,似乎是換了新的版本,尺寸變小了,同時LOGO也換成了全新的Radeon LOGO。
這里同樣更換了字體。需要說明的是RX480的這個外殼是塑料的,并不是像Fury X那樣的金屬。
假裝自己是信仰燈的LOGO系列...我一直不懂為啥不給個信仰燈呢,明明都有地方的...太摳門了連個充值信仰的機會都不給
PCB雖然短,不過和NANO比起來還是挺長的...整卡全長24.7cm。
背面就能看出來和NANO的PCB差距了,NANO是15cm,RX480大約在17-18厘米左右,沒詳細量...
接口,兩張卡完全一樣,連擋板都一樣,這里可以看到兩代Radeon字體的區別,另外NANO的外殼是金屬的...
PCB比一比,看來RX480要做成NANO這樣的尺寸是早晚的事情,畢竟功耗比NANO還低很多。
最為大家詬病的RX480散熱器細節:
首先是外殼,由塑料上蓋+金屬底座組成,做工還可以。
拆掉塑料外殼上的螺絲,就可以很容易的清灰了,不會影響到保修。
大塑料一塊,里面有個導風罩。沒有信仰燈!沒有信仰燈!沒有信仰燈!
看起來像是兩塊,其實這是一個整體...玩的6啊
內部,請先忍住吐槽散熱片的心情,先看看別的...保修什么的...
出人意料的是這個金屬框架非常良心,不僅覆蓋了顯存和VRM,還延伸出不少用來加固顯卡,類似于早年的高科技鐵條,然而有了良心金屬框架就可以沒有背板了嗎!!
(PS:目前首發的XFX貌似有背板)
PCB,依然保持了蘇卡良心的用料風格,整體比較像R9 380。
供電部分,比對門的1080的4+1相還要良心...這樣給一個單6pin的卡會不會太良心了...
三星GDDR5顯存,運行在8G頻率上,每顆1GB 32bit,共8顆組成了8GB 256bit容量。
RX480核心,采用三星14nm FinFET工藝制造,GF代工,應該是14nm LPP,從蘋果A9的代工情況來看,顯然是不如TSMC的16nm工藝,再加上GF的一貫不給力,也是為啥RX480拖了這么久才發布的原因之一吧。
編號以及LOGO,上面還可以看到生產日期是16年第18周,也就是4月底剛生產出來,可謂新鮮出爐。
單6pin,現在單6pin的甜點卡已經好久沒有見到了,上一塊A卡好像還是6年前的HD5770,N卡除了最近的GTX960,再上一張就是GTX660了...可見RX480的巨大進步。
輸出部分,可以看到其實是預留了DVI接口的,不過公版沒有安放,我個人覺得DVI也到了該淘汰的時候了。
公版PCB的信仰標志,這塊PCB的代號是D00947。
這就是這次RX480的最大原罪——超級垃圾的散熱片!也許是蘇媽或者阿三對這卡的熱量太有自信了,這個不知道有沒有5元錢成本的散熱片確實能壓住默認頻率的RX480,但是這也太特么簡陋了!當年差不多TDP的HD5770都是大塊銅底+密集鰭片的,起碼你也...鍍個鎳吧!!!!!!
關于這個散熱器的詳細測試我后面會單獨說,先看看全默認的成績吧。另外由于我拆了散熱器,所以后來上的是MX4硅脂,可能效率比原廠硅脂略高,還請大家諒解。
測試之前先看看我準備的對手們:
一開始大家都說RX480對位的是GTX980,可是GTX980并沒有4G版本,又是雙6pin,僅僅從規格上來看好像有點高...
于是我找到了這貨....
當當!!單6pin的8G版本GM204——Quadro M5000!而且特別有意思的是這張單價一萬多的卡也是個短PCB,簡直是RX480天造地設的一對啊!除了價格...
然后是號稱RX480的另一個自家對手,大火爐R9 290X公版:
看看PCB就知道做工用料的差距了,老黃這1W多的卡這寒磣模樣你良心過得去嗎...
接口對比,Quadro M5000由于是專業定位,因此接口比較齊全,相比RX480多了個DVI。
長度上Quadro M5000為26.7cm,RX480是24.7cm。
至于散熱器...1萬多的卡又不是我的實在是不敢拆啊...
最后是這次我找來的幾張對比的卡:
NVIDIA GeForce GTX Titan X公版,頻率1000~1189/7012/384bit,顯存12G,TDP 250W
AMD Radeon R9 NANO 公版,頻率~1000/500/4096bit,顯存4G,TDP 175W
NVIDIA Quadro M5000公版,頻率861-1126/6612/256bit,顯存8G,TDP 150W
AMD Radeon R9 290X公版,頻率~1000/5500/512bit,顯存4G,TDP 250W
NVIDIA GeForce GTX 970 非公版,頻率1127~1266/7012/256bit,顯存3.5+0.5G,TDP 未知
AMD Radeon R9 280 非公版,頻率~980/5200/384bit,顯存3G,TDP 未知
最后是我們的主角,AMD Radeon RX 480公版,頻率~1266/8000/256bit,顯存8G,TDP 未知(公布最大功耗150W)
NANO前面出鏡過了,TTX忘了拍了,280就是個打醬油的就不拍了...
RX480的GPUZ,現在0.8.9版本還不能很好的識別,上面不少內容都是錯誤的,請大家不要被誤導。到底有多少個ROP也是眾說紛紜,我個人傾向于32ROP的說法,畢竟RX480從架構到定位都是沿襲Tonga的。
驅動采用我能找到的最新版本1035,全部采用默認設置,室溫28度,開空調,據說這次驅動才是最大的NDA...
干貨時間!直接上圖表:
290X、M5000、970非公、RX480的成績簡直...一模一樣,除了規格較高的M5000之外其它三個卡的成績基本在誤差范圍內...也就是說公版的公版的公版的2000元8G版本RX480是強于公版4G版本GTX970,和非公版GTX970相當,低于公版GTX980和2500價格的頂級非公GTX970的。
FSU成績拉大了性能差距,290X上升,GTX970下降明顯,看來一來顯存不夠了二來GTX970并不是很抗壓。RX480下降比290X和M5000明顯一點,和規模較小有關系。看來RX480的8G版本用來CF很好,單卡4G足夠了。
理論性能,由于AMD和NV的顯卡架構不同所以并不能交叉比較,不過自己家比較起來可以看到RX480的理論性能是強于R9 290X的,現在性能弱于290X估計是驅動優化不足,要知道290X剛發布的時候FSE才區區4600分,現在經過了充足的優化已經到了5500分,近20%的提升...RX480不是全新的架構但是想必優化空間也還是很大。
功耗,不得不說RX480在默認的情況下功耗相當亮眼,輕松打敗了以高能效比著稱的GM204,不過能耗比距離自家的小鋼炮NANO還是有點距離。280和970由于是非公版就不參加對比了。
至于溫度,OTES散熱器的溫度都很爛,但是RX480的溫度還是相當不錯的,雖然散熱片爛到驚天駭俗,但是14nm工藝還是立了大功,默認情況下滿載僅有79度(可能跟我換了MX4有關),290X這樣的大火爐就不說了,但是M5000的溫度是真厲害啊...不服不行
最后是測試原圖:
關于溫度的問題,可以明確指出的是,目前的這個散熱片,能滿足完全默認情況下的使用,超頻情況下...唉
性價比方面,坦白的說,8G版本1999的價格和自家產品相比性價比不夠高。雖然性價比比上一代的顯卡強了一些,但是作為新一代顯卡,這個價格還是有點高了。我認為AMD對8G版本的定位就是雙卡和VR,這兩個應用更加吃顯存,對顯存容量的需求更高,公版的OTES設計也證明了這一點,雙卡情況下OTES是最好的選擇。
但是在目前2000元的價位上,RX480是唯一、唯一、唯一的選擇。
至于普通玩家,接下來將發布的RX480 4G版本,定價199美元+稅大概1599~1699的樣子,才是真正的新一代甜品。現在的,只是開胃菜。
后面還有這次AMD的隱藏后手:Wattman詳解和Polaris架構解析,敬請期待!
【結語】
本文由什么值得買匿名網友撰寫并授權轉載,由于篇幅原因,僅選取了精華的部分進行分享。完整原文可去我站《首曬 終于等到你,首個14nm甜品顯卡 — AMD Radeon RX480 搶先首發、拆解》查看,如果你有更多好物想跟我們分享,歡迎在評論區與我們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