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s c(關于aps c的基本詳情介紹)

畫幅可以說是數(shù)碼相機最主要的指標之一了,在討論畫幅的時候,APS-C是我們怎么也繞不開的一個存在。除了4/3以外的各個廠商,都有APS-C畫幅的相機,無論單反還是卡片,或者微單。那么APS-C到底打哪來呢?

其實與135全畫幅一樣,APS-C這一名稱同樣來自于膠片領域。相信大家都用過,起碼見過35mm膠片。其實作為貫穿大半個攝影史的介質來說,35mm膠片在一些人看來并不完美:拍照需要上卷、過片,拍完還需要回片,而且在拍攝過程中還不能隨便換膠卷,只能一個ISO拍下來,當然它還不能記錄拍攝參數(shù)。除了操作上要求比較多以外,35mm膠卷還存在著底片面積的浪費和暗盒體積過大等缺點,總之就是太落后太不好。

為了改掉35mm膠片的缺點,讓相機更加易用,柯達、富士、美能達、佳能和尼康五大廠聯(lián)合起來,搞了一個Advanced Photo System簡稱APS。看,我們的主角登場了。

APS在國內被翻譯成先進攝影系統(tǒng),這個系統(tǒng)在相機、底片以及沖印系統(tǒng)等方面都做了改進,力求跟上時代潮流,讓拍攝更加的智能化。

APS相比35mm系統(tǒng),相機和膠片都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APS系統(tǒng)的膠片采用密封片盒的方式,用戶安裝膠卷就像安裝電池一樣,不用再拉出片頭、上卷等等,非常方便。

而且與傳統(tǒng)的35mm膠片不同,APS膠卷可以記錄更多的信息。除了感光乳劑之外,APS膠卷的片基上還涂有一層磁性介質,可以記錄拍攝時的信息,如焦距、光圈、快門、白平衡和日期等。高級點的相機還存儲有贈語和標題等,在沖印時可以直接印在照片的證明或背面。APS系統(tǒng)比傳統(tǒng)的35mm膠片有更好的信息交換功能,也滿足了當時大家信息化拍攝的需求。

APS膠片功能區(qū)布局

APS系統(tǒng)更加方便的一點還有,你在膠片未拍完的時候就可以中途退片,對膠片進行沖印,而重新裝卷后,相機也可以識別出未曝光的膠片,重新進行拍攝。

APS系統(tǒng)采用的是24mm寬的底片,成像區(qū)域高16.7mm,可以記錄H、C、P三種片幅的圖像:

高清H(High Definitio30.2×16.7mm),長寬比為16:9

經典C(Classic 25.1×16.7mm),長寬比為3:2

全景P(Panoramic 30.2×9.5mm)長寬比為3:1

在這里我們已經看到我們熟悉的APS-C以及APS-H格式了。APS-H格式畫面利用程度最高,APS-C以左右遮幅的模式達到了與35mm膠片一樣的3:2的比例,而APS-P模式則是上下遮幅的模式達到了3:1的全景比例。

采用16:9的APS-H模式拍攝的APS底片

雖然APS系統(tǒng)提供了更加自動化和智能化的拍攝體驗,但是專業(yè)攝影師對它的熱情卻不是很高,主要還是因為APS的底片面積太小,圖像的解析力無法與35mm膠片相比。而且新系統(tǒng)與傳統(tǒng)135相機并不兼容,更換成本太高。

在APS系統(tǒng)誕生之后,有眾多廠家參與了這類相機的開發(fā)與生產。佳能、尼康和美能達都有APS格式單反相機的產線。

下圖所示為尼康的Pronea S單反相機,卡口鏡頭經過重新設計,并支持F卡口鏡頭。這臺誕生在1997年的相機未來感十足。客觀的說,APS系統(tǒng)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影像系統(tǒng)。從拍攝方式來說,APS系統(tǒng)的操作也更加接近現(xiàn)代的數(shù)碼相機,傻瓜的操作方式和換卷讓它深受女性和入門用戶歡迎。

而APS系統(tǒng)的卡片相機則更具魅力,下圖所示的富士Fotonex 1000ix體積非常迷你,比煙盒還要小。

然而,就像MP3摧毀了MD一樣,不是你不夠好,只是生不逢時。現(xiàn)在看來也十分先進的APS系統(tǒng)終究沒有抵擋得住數(shù)碼浪潮的襲擊。隨著CCD和CMOS價格的下降和數(shù)碼相機的普及,APS終于在本世紀初退出了歷史舞臺。但在技術上比APS落后的35mm膠片,卻因為相機巨大的保有量和持久的消費慣性得以保留到現(xiàn)在。

實際上,由于數(shù)碼相機誕生之初,135全畫幅的傳感器還非常昂貴,廠家們都采用了與APS-C格式接近的傳感器尺寸用以大幅降低成本。而沿用APS-C這個名字命名數(shù)字傳感器的規(guī)格,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我們下次再討論畫幅,再提起APS-C畫幅的時候,希望大家還能回想起這個在當時領先的系統(tǒng)。

*本篇內容來自影像新勢力原創(chuàng),如轉發(fā)請注明出處。

轉載注明出處:華峰博客網

內容版權聲明:除非注明,否則皆為本站原創(chuàng)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