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歷是陽歷嗎(關于公歷是陽歷嗎的基本詳情介紹)

人類對時間的感知源于晝夜更替、四季輪轉,但是時間沒有起點,也沒有終點,那我們如何確定今天,或歷史上某一天到底是哪一天呢?這就需要首先人為設定一個時間參照點,作為記錄年份的開始,然后根據距離這個參照點的時間長度來確定具體年份。這個時間參照點就叫紀元。紀通記,記錄之意。元是起、始之意。紀元,即記錄的開始。這種記錄年份的方法就叫紀年。由于對紀元的不同選擇,世界上誕生了很多紀年法,如:干支紀年法、歷史紀年法、帝王年號紀年法、天文紀年法等。但是紀年只能解決年份問題,具體的日期問題則需要通過歷法將一年劃分為月、周、日等更小的時間單位來確定。世界上的歷法也有很多,主要分為以朔望月為基本周期的陰歷、以回歸年為基本周期的陽歷及以朔望月和回歸年周期相結合的陰陽合歷三種。歷史上不同歷法對年、月、周、日的設定相差甚遠。今天我們翻開日歷,日期顯示是公元2022年12月31日星期六。2022這個年份,即由公元紀年來決定,12月31日星期六則由公歷來決定。那么公歷與公元是怎么來的呢?這還得從兩千多年前的羅馬講起。

儒略·凱撒解決了 勝仗在哪天的問題

法國著名哲學家伏爾泰曾有一句戲言:羅馬人常打勝仗,但不知是哪一天打的。伏爾泰為何這樣說呢?因為古羅馬一度歷法非常混亂,甚至曾出現寒暑顛倒的情況。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公元前46年,羅馬執政官儒略·凱撒聘請埃及天文學家索西尼斯以埃及的太陽歷為藍本,修改混亂的羅馬歷法。修改后的歷法一年為365.25日,為計算方便,設置平年、閏年分之。平年365日,閏年366日,每隔三年置一閏年。一年設12個月,奇數月1、3、5、7、9、11月為大月,每月31天;偶數月4、6、8、10、12月為小月,每月30天;2月因是羅馬行刑的月份,被認為不吉利,大家都愿意縮短它,所以被定為特殊的小月,平年為29天,閏年30天。

為了彰顯儒略·凱撒的功績,此歷被命名為儒略歷。為了成功樹立凱撒的權威,羅馬元老院決定將凱撒出生的7月改稱為凱撒的姓氏儒略(Julius)。新歷從公元前45年元旦起在羅馬使用。儒略歷十分接近回歸年(地球繞太陽一周的時間,365.2422日),是當時世界上非常精確的歷法,它成功地解決了羅馬勝仗在哪天的問題。儒略歷也因此成為后來很多國家共同使用的歷法,從而奠定了今天公歷的雛形。

奧古斯都搞亂大、小月設置,君士坦丁引入星期制

公元前44年,在儒略歷實行一年后,儒略·凱撒不幸遇刺身亡,屋大維繼任。為了顯示自己的地位并不低于凱撒,屋大維用修改歷法的方式樹立權威。因為出生在8月,他從2月抽出1天加在8月上,使8月也成為大月,并將8月改成他自己的稱號奧古斯都(Augustus)。除此之外,他還將8月份以后的大小月全部加以對調。這樣改動后,1、3、5、7、8、10、12月為大月,每月31日;4、6、9、11月為小月,每月30日;2月仍為小月,平年28天,閏年29天。從此,大、小月的設置與奇偶數無關,變得毫無規律。

儒略歷創制時只有年月日的組合,并無星期。以7天為一個周期的計日制度起源于古巴比倫。羅馬帝國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1年將星期制正式引入儒略歷。

狄奧尼修斯創制公元紀年

尼西亞會議并未規定統一的紀元,因此各國仍使用原有的紀年方法。如,羅馬帝國以始建羅馬城或戴克里先稱帝之年為紀元,希臘以召開第一次奧林匹克運動會的那一年為紀元。公元532年,一位名叫狄奧尼修斯的天文學家借教皇要求重新編寫教會年歷表之機,擯棄了先前以羅馬建城或戴克里先稱帝為紀元的慣例,而將自己推算出的耶穌·基督的生年設定為新的紀元,稱此年為元年。這一年相當于我國漢平帝元始元年。后來這種紀年法逐漸超越宗教范疇、淡去宗教意味而被世界各國廣泛使用,因此被稱為公元紀年。公,共、同之意,元,起、始之意,公元的字面意思就是共同的第一年。

格里高利創制現行公歷與憑空消失的十幾天

儒略歷創制時雖然是當時世界上非常精確的歷法,但仍存在每年比回歸年長11分14秒的微小誤差。這就導致大約每128年日歷就會比天時慢1天,每400年就會慢3天。到了公元1582年,天文觀測發現,春分日不是發生在3月21日,而是在3月11日,這說明日歷和天時已經相差了10天之多。這種情況下,進行歷法改革已經勢在必行。

公元1582年3月1日,羅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召集天文學家對儒略歷進行修訂,后世稱為格里歷。格里歷基本上保留了儒略歷原有的框架,包括年、月、周、日的組合關系和每四年置一閏的規律。其改革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針對過去1600余年累積的10天誤差,采用直接在新舊歷交替中取消10天的辦法。即,規定儒略歷1582年10月4日星期四的次日為格里歷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二是針對未來儒略歷每400年仍會慢3天的缺陷,采用在400年中取消3個閏年以減少3天的辦法。即,規定凡不能被400整除的世紀年,改閏年為平年。如1600年為閏年,而1700年、1800年、1900年則為平年。修改后的歷法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儒略歷的誤差,基本上使春分長期維持在3月21日左右,平均年長365.2425日十分接近回歸年,其精度比儒略歷大大提高。

在隨后的350年中,格里歷與儒略歷在歐洲并存,以至同一歷史事件在不同歷法中表達為不同日期。

由于國際交往和通訊事業的發展,使各國逐漸認識到使用統一歷法的重要性。到20世紀,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采用了格里歷。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儒略歷與格里歷之間的誤差,世界各國在改歷過程中都憑空消失了10—13天。如,英國曾有文物造假者不諳此事,在某藝術品上刻上1752年9月7日,而被天文學家識破騙局。因為英國在1752年9月1日改歷,其歷史上這一年根本不存在9月2日到12日這11天。我國在辛亥革命后,開始采用格里歷,并沿用至今。正因為使用的人多了,此歷法就逐漸成為了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公歷。

需要說明的是,因公歷與公元紀年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世界各國在選取使用時存在一定差異。當然,近代以來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是將公歷和公元紀年一起組合使用的,這也致使很多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將二者混為一談。

新公歷,世界歷?

格里歷雖然是當今世界廣為使用的公歷,但其自身仍存在一些缺陷。如:其平均年仍比回歸年長0.0003日,這一誤差會致使每隔3333年日歷就比天時多出1天;月份、季度和半年所包含的天數分布不規則;日期與星期之間無固定對應關系;歲首日期沒有天文意義等。為了克服這些缺陷,世界各國改歷家一直嘗試對格里歷進行修改。一戰后,國際聯盟成立,曾設歷法改革委員會,并向各國收集改歷方案。二戰后,聯合國成立,也先后兩次討論過采用世界歷的議案。上個世紀90年代,我國學術界曾掀起過一輪探討改歷問題的熱潮,聯合國改歷委員會預告2000年將啟用新公歷的消息也曾經見諸報端。然而,改歷是一件特別重大且十分復雜的事,雖然眾多改歷家一直在努力,但修改歷法的時機尚未到來。

(來源:學習時報)

轉載注明出處:華峰博客網

內容版權聲明:除非注明,否則皆為本站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