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冒襄行書軸(關于明冒襄行書軸的簡介)

俞瑩

近期,盛世芳華——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在上海博物館展出。在此次特展的展品里有幾件原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特約顧問、國學大家和詩人冒廣生的家屬1961年捐贈的書畫作品,包括《冒襄行書七言詩軸》與佚名《冒襄肖像圖軸》,皆是關于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的珍貴圖像實物。冒襄自詡,余之好石如酒,而《冒襄肖像圖軸》也很好體現了其石癡形象。

上海博物館3月10日推出盛世芳華——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展覽匯聚195件/組受贈文物,涵蓋書畫、青銅、玉器、印章、竹刻、雕塑、陶瓷、錢幣等各個門類。這是上海博物館七十周年館慶繼鼎盛千秋高山景行以后推出的第三個受贈文物展。因為防控疫情,開展當天15:00即告臨時閉館至今,許多人還沒有機會一窺究竟。筆者也是有幸在當天中午預約進館,成為幸運觀眾之一。

盛世芳華——上海博物館受贈文物展現場

展覽現場,《冒襄行書七言詩軸》、佚名《冒襄肖像圖軸》

此次特展,展出了幾件原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特約顧問、國學大家和詩人冒廣生的家屬1961年捐贈的書畫作品,其中有《冒襄行書七言詩軸》、佚名《冒襄肖像圖軸》,都是有關明末四公子之一冒襄的珍貴圖像實物。其中《冒襄肖像圖軸》曾經在網上看到過多次,但大多模糊不清,這次我也是首見全貌。

佚名《冒襄肖像圖軸》

《冒襄肖像圖軸》(縱82.0厘米,橫44.0厘米)是一幅寫實肖像畫,畫面十分簡單。端坐于圈椅的主人公神態怡然,目視遠方,巾冠衣飾為明代樣式,線條飄逸,形象生動,體現了畫家不凡的寫實功力。座旁的桌子為盤藤紋案桌,桌上置放有一方硯山狀供石,山形起伏,澗谷瀑布穿插其中,氣勢不凡。供石底座隨形而置,線條簡練,局部有幾處如意矮足。這方供石,從其形態、質色、肌理來看,貌似靈璧、英石一類,更像是靈璧石。這種供石底座式樣,在明代萬歷年間林有麟《素園石譜》圖繪中多次出現。至于盤藤紋案桌,也是晚明比較流行的。所以,如果單從畫面看,就是明人風雅圖。如果聯想到這是入清拒仕的冒襄,就是一幅明遺民像。

明代林有麟《素園石譜》小有洞天

冒襄,字辟疆,號巢民,一號樸庵,又號樸巢。明末清初文學家,南直隸揚州府泰州如皋縣人(今江蘇如皋)人。生于明萬歷三十九年(1611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出身富貴,錦衣玉食,急公好義,而且能詩擅書,著述頗豐,也是一時的文壇領袖。他與秦淮八艷之一董小宛的愛情故事更是傳頌不已。冒襄在明末就以剛正氣節聞名,與桐城方以智、宜興陳貞慧、商丘侯方域并稱四公子。明清易代以后,他以遺民之居,不涉官場?!肚迨犯濉酚袀?。

《冒襄肖像圖軸》畫中的冒襄,應該已經是老年了。此幅畫作上部以及裱面四周寫滿了題跋,不下有十三四處之多。落款的名士以20世紀二十年代居多,包括于右任、張元濟、陳曾壽、陳三立、夏敬觀、李詳、陳寶琛、龔心釗、樊增祥等,均為冒廣生(字鶴亭)——也是畫中主人公的第十二世孫——的生平友好,畫幅上方就是樊增祥題署冒巢民先生遺象。為其裔孫鶴亭同社屬題。也是極一時之盛。

現代樊增祥題署冒巢民先生遺象

《冒襄肖像圖軸》上部題跋

《冒襄肖像圖軸》下部題跋

從畫旁裝裱部分題跋來看,最早的是清初文學家、書畫家、官至吏部尚書的宋犖,以及康熙十二年(1673年)狀元、官至禮部尚書的韓菼等人。韓菼卒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宋犖卒于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宋犖在題跋中落款為綿津山人,據考這是他在康熙十八年(1679年)開始取的號。那么,這幅畫的創作時間可以鎖定于1679—1704年。宋犖在題跋中,還有跌宕文酒,五十余年之夸辭。冒襄少年老成,14歲就刊刻詩集《香儷園偶存》。如此算來,當時冒襄大致是七十歲的年紀。也就是說,這幅畫創作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左右,是主人公的生前寫照。

《冒襄肖像圖軸》宋犖題跋

明清兩代,人物肖像畫頗為流行,寫實技巧達到了高峰,有的還引入了西洋透視畫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立體豐滿。與之相配合的場景,往往都是對景寫實,以景襯人,襯托出主人公高雅的情致和情懷。如清初畫家禹之鼎就是個中高手,這幅畫風庶幾近之。北京匡時2017秋季拍賣會,曾經推出過一幅現代馮超然《臨禹之鼎畫冒辟疆像》手卷,上面為禹之鼎畫像,并有題款:倚石聽泉圖。慎齋禹之鼎為辟疆詞宗清照。 另有惲壽平、宋犖、王翚、查昇等名家題跋。不過,從畫像來看,冒辟疆當時是壯年時候的寫真。

現代馮超然《臨禹之鼎畫冒辟疆像》(局部)

回到這幅《冒襄肖像圖軸》,不知道什么原因,畫幅中未見畫家落款鈐印。最值得注意的是,畫中配景的那方供石和供桌——應該也是寫實之作,一方面點明了主人公的癖好,也是晚明尚石風尚的表征,另一方面可能也是表明主人公的堅貞氣節。

冒襄不但是一代詞宗,而且也是博物君子,富收藏,精鑒賞,有石癖。冒襄的文玩遺物,在各大博物館和藝術品拍賣市場時有所見。如西泠印社收藏有一方靈璧古石水繪靈石,景觀山形,氣勢不凡,為近代藝術大師吳昌碩所舊藏。據吳昌碩1897年在石上刻銘,這方古石原來是冒襄的遺物,所謂山岳精,千年結。前歸巢民后苦鐵。丁酉八月銘。

靈璧古石水繪靈石今藏西泠印社

關于冒襄癖石之好,查閱一過他的詩文集,還真有不少發現。如他寫有一篇《英石解愚》,提到在清順治二年(1645年)避難到鹽官,百念俱滅,此外更無堪系戀,英山樸樹古巢云。英石山、結巢如云的樸樹,這兩物是他割舍不下的心頭好。生平無他嗜,嗜在奇石奇樹。他取號巢民、樸庵、樸巢,都與這棵樸樹有關。至于英石山,是他父親從嶺南帶回的一方英石巨峰,瘦長九尺,峰如玉女,不愧廉吏傳家一片云也。這么一方巨型英石,高度居然超過了江南三名石之一的清代英石皺云峰(今在杭州西湖江南名石苑),也是難得一見了。

《冒襄肖像圖軸》(局部)

《冒襄肖像圖軸》中的硯山

冒襄自詡,余之好石如酒。在《贈云記》中他記錄了一位好友佘公佑,將自己庭院中的綠螺蒼雪員嶠飛來諸石峰相贈,可謂英雄贈美人,奇石得其所。冒襄喜出望外,名其一室為贈云軒。至于他全新構筑的被譽為江東名勝的水繪園,其中也是奇峰怪石林立,有懸雷峰等景點。他作有《水繪園六憶歌》,其中提到明末亂世,是時人家苦兵燹,古石迸落隨人輦。況復吾家有石倉,好為無益成絕巘。不特移石兼移松,九鬣蒼鱗蟠老龍。云云??梢姡敃r因為戰亂,許多園林老宅敗落,古石四散,冒襄的水繪園乘此大量收納,石倉多多益善。

冒襄《樸巢文選》卷之三 書影

自古以來,好石乃好山之意。冒襄也有山水癖,他在《評柳柳州山水文序》一文中提到:若余生居海陬,恨無片石可分云氣。每一望平原,惟見荒荒,白日增其凄冷。披覽所至,間有古木林葦稍堪蔭縟者,徘徊不能去。他周游各地,十分留意奇峰怪石。如《袁州諸山水記》中有一篇《果老石》,記錄了一方在水中的奇石,孤島負雙溪而坐,高十余丈,橫倍之,四面玲瓏,吐欱云氣,稜稜吐崿,類古鐵,英山、靈壁不足喻也。土人云,昔張仙人所遺,故名。一路上,他還令童仆搜集美石,得白黑數座,大如卵,而巒壑皆具,摩玩竟日。在《南岳省親日記》中,冒襄記錄了在江西新喻附近溪流中撿到若干枚美石,有五色光者,有峰巒層起者,有苔色繡錯者。設供于篷窗,不減米顛袖中物。一位石癡的形象愈發分明了。

責任編輯:陸林漢

校對:劉威

轉載注明出處:華峰博客網

內容版權聲明:除非注明,否則皆為本站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