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四川日報-川觀新聞】
林緒武
《新民主主義論》是毛澤東的重要代表作之一,全文從中國社會的性質和中國革命的特點、新民主主義的基本綱領等方面對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作出明確回答,不僅是毛澤東思想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而且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要豐碑。
誕生背景
●為粉碎民主黨派關于中間道路的幻想,澄清黨內的模糊認識,糾正黨內錯誤傾向,回應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歷史和時代之問,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總結中國革命的歷史特點與規律,回答了中國革命道路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新民主主義論》應運而生
《新民主主義論》誕生于抗日戰爭相持階段,這是黨過去百年征程中極為艱難的時段。這一階段國際國內形勢發生了復雜深刻的變化,亟需共產黨人科學認識和順應變化而提出相應的戰略和策略。
從國際上來說,歐洲國家為了把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禍水東移,對德國、意大利、日本等法西斯國家采取綏靖主義,伙同美國一方面加大對華援助以使中國有能力對抗日本,另一方面犧牲中國利益以緩和同日本的矛盾,避免與日本的直接沖突。
從國內來看,日本企圖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后,戰爭的巨大消耗導致其國內危機日益加深,中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的抗戰局面也令日軍進退兩難。日本侵華戰略不得不做出重大調整:政治上,從對國民黨以軍事進攻為主、政治誘降為輔的方針,轉變為以政治誘降為主、軍事進攻為輔,日本借助戰爭初期的軍事勝利拉攏蔣介石,意圖誘導蔣介石降日反共;軍事上,將敵后戰場作為主要打擊目標,以解除敵后抗日根據地對其占領區統治的威脅;文化上,在占領區實行奴化教育,強制推行日文。
從國共關系看,伴隨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事武裝力量不斷發展壯大,對日軍事壓力減輕的國民黨政府,將工作重點由抗日逐漸轉向反共反人民,把軍事重點放在解放區戰場,各地反共活動愈演愈烈,反共宣傳也變本加厲,最終以三次大規模軍事進攻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同時,黨內部分同志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旗幟下一味遷就國民黨,忽略了國共兩黨原則性的分歧,右傾主義錯誤思想開始滋長蔓延,最終發展成為投降主義傾向。此外,代表資產階級和小資產階級上層利益的民主黨派,仍然期望國民黨在堅持抗戰的同時能夠推進民主化的進程,企圖走出一條所謂的中間道路,期望建立一個歐美式的資產階級共和國。
在這種復雜的形勢下,中國向何處去,又成為問題了。
面對形勢的復雜變化,為粉碎民主黨派關于中間道路的幻想,澄清黨內的模糊認識,糾正黨內錯誤傾向,回應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歷史和時代之問,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總結中國革命的歷史特點與規律,回答了中國革命道路的一系列基本問題,《新民主主義論》應運而生。
美好藍圖
●建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制度;走節制資本和平均地權的路;形成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為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文化
《新民主主義論》旗幟鮮明地回答了新民主主義國家建設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綱領,從政治、經濟、文化方面初步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義國家,怎樣建設新民主主義國家的基本問題。
第一,政治綱領。新民主主義的國體是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們聯合專政的民主共和國,即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
毛澤東認為,中國民族資產階級革命性的一面,決定了其能參加無產階級領導的革命,是我們革命聯合的一部分,但妥協性的一面,則決定了其不能成為中國革命的領導階級。領導中國革命的重任只能由中國無產階級承擔。無產階級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領導者,資產階級在一定時期是中國革命聯合的對象,中國無產階級、農民、知識分子和其他小資產階級,必然要成為中華民主共和國的國家構成和政權構成的基本部分。
新民主主義共和國,不同于舊形式的、歐美式的、資產階級專政的、資本主義的共和國,因為其領導力量不是資產階級而是無產階級。新民主主義共和國也不同于蘇聯式的、無產階級專政的、社會主義的共和國,因為根本任務不是反對資本主義而是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革命在一定歷史時期中所采取的過渡的國家形式。這就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國家政權形態的理論。
新民主主義的政體實行民主集中制的制度。毛澤東認為,只有民主集中制的政府,才能充分地發揮一切革命人民的意志,也才能最有力量地去反對革命的敵人。1945年4月24日,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中進一步闡述了新民主主義的民主集中制,它是民主的,又是集中的,就是說,在民主基礎上的集中,在集中指導下的民主。
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國體和政體的闡釋,謀劃了新民主主義國家的政治建設綱領,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體、政體勾畫了藍圖,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
第二,經濟綱領。毛澤東提出了新民主主義經濟一定要走‘節制資本’和‘平均地權’的路。
所謂節制資本,一方面沒收大銀行、大工業、大商業,歸新民主主義共和國所有,另一方面允許不操縱國計民生的私人資本主義的發展。新民主主義的共和國并不沒收其他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并不禁止‘不能操縱國民生計’的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這是因為中國經濟還十分落后的緣故。允許發展私人資本主義是新民主主義經濟比較特殊的內容,是毛澤東根據中國的實際國情作出的正確判斷。新民主主義經濟允許發展私人資本主義的思想,對于中國由一個經濟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不經過資本主義獨立發展階段而過渡到社會主義,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所謂平均地權,就是通過沒收封建土地為農民所有,實現農民的土地所有權,從而達到耕者有其田的目的,對富農經濟采取保存和限制的辦法。毛澤東認為,要容許農村的富農經濟存在。因為中國農村經濟落后,為了迅速恢復生產,穩定富裕中農以得到富農的支持,容許富農經濟在一定條件下存在,對于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是有利的。
其實,毛澤東對新民主主義經濟的闡述中曾多次提及孫中山先生的一些言論,這實際上說明了新民主主義的經濟綱領同孫中山先生新三民主義的契合之點,從而擴大了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的社會影響,并贏得革命民主派更廣泛的認同。同時,這也體現了毛澤東對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吸收和借鑒。
第三,文化綱領。毛澤東分析了中國帝國主義文化和半封建文化這兩種舊的文化形態,指出舊的文化要破除,但破的同時也要立新的文化,這就是新民主主義文化。所謂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在今日,就是抗日統一戰線的文化。這種文化,只能由無產階級的文化思想即共產主義思想去領導,任何別的階級的文化思想都是不能領導了的。
新民主主義文化不同于資產階級的文化專制主義,因為后者不愿意工農在政治上抬頭,也不愿工農在文化上抬頭。新民主主義文化也不是社會主義文化,雖然新民主主義的政治、經濟、文化,都具有社會主義的因素,但以整個社會來說,我們現在還沒有形成完整的社會主義的政治和經濟,所以也還不能有這種整個的社會主義的國民文化。因此,毛澤東認為,現階段上中國新的國民文化的內容,既不是資產階級的文化專制主義,又不是單純的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而是以無產階級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為領導的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
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文化,就是人民大眾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文化,就是中華民族的新文化。新民主主義文化反對帝國主義壓迫,主張中華民族的尊嚴和獨立,因而是民族的;新民主主義文化反對一切封建思想和迷信思想,主張實事求是,因而是科學的;新民主主義文化為全民族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工農勞苦民眾服務并逐漸成為他們的文化,因而是大眾的。
通過對新民主主義三大基本綱領的闡述,毛澤東科學描繪了未來新中國的美好藍圖,為中國革命指出了一條前景充滿希望的光明道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新民主主義的經濟和新民主主義的文化相結合,這就是新民主主義共和國這就是我們要造成的新中國。
時代價值
●《新民主主義論》的完成和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提出,正是毛澤東對中國革命長期的探索和思考,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時代產物
復雜的國際國內形勢,是毛澤東思考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重要外部因素。而此前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提出的關于中國革命的一些理論原則,為這一理論形成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準備。中國革命兩次勝利、兩次失敗的基本經驗,特別是抗日戰爭提供的新的歷史條件和經驗,最終促成了這一理論的形成、完善和成熟。《新民主主義論》的完成和新民主主義理論的提出,正是毛澤東對中國革命長期的探索和思考,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時代產物。
《新民主主義論》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清晰而有力地回答了社會各階級最為關切的前途問題,指明了中國革命的具體道路,描繪了一幅嶄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美好藍圖,宣告了一種新的國家(社會)制度將要在中國大地上出現。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黨的中央領導核心,根據本國具體情況和獨特經驗,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一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實際問題,提出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科學體系,成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最為成功的理論范例之一,不僅從理論上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指明了目標和方向,也為中國革命的實踐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
《新民主主義論》所堅持的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是黨長期以來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推進過程中始終不渝的遵循。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國情相結合,創立了鄧小平理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開篇之作。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某種程度來說是對新民主主義經濟綱領的繼承和發展。黨的十五大報告還第一次提出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政治、文化綱領,無論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還是發展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也都是對新民主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綱領與時俱進地豐富和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緊緊圍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堅持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馬克思主義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譜寫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篇章,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飛躍。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社會主義并沒有定于一尊、一成不變的套路,只有把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本國具體實際、歷史文化傳統、時代要求緊密結合起來,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總結,才能把藍圖變為美好現實。總而言之,馬克思主義深刻改變了中國,中國也極大豐富了馬克思主義。
(作者系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文來自【四川日報-川觀新聞】,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