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蛾俗稱洋辣子、刺毛蟲,屬鱗翅目,刺蛾科。國內已知100余種,大部分種類分布幾乎遍及全國。重要的有黃刺蛾 、褐邊綠刺蛾 、麗綠刺蛾。幼蟲粗短,蛞蝓型,長有毛疣或枝刺,無腹足,化蛹前作石灰厚硬繭。初齡幼蟲只食葉肉,殘留表皮,大齡幼蟲食葉成孔洞或缺刻,甚至將葉片吃光,是園林植物主要多食性食葉害蟲之一。
常見刺蛾種類
(麗綠刺蛾)
(黃刺蛾)
(扁刺蛾)
常見刺蛾的生活習性
黃刺蛾。華北1年1代,華東、華南1年2代。以老熟幼蟲在樹上結繭越冬,翌年5~6月間化蛹,6月出現成蟲,6月下旬為幼蟲為害盛期。成蟲多在傍晚羽化,有趨光性。卵散產或數粒相連,多產于葉背。每雌產卵50~70粒。幼蟲共7齡。初孵幼蟲先取食卵殼,后在葉背取食葉肉,4齡后取食全葉。第2代幼蟲在8月中、下旬大量出現。
黃刺蛾的天敵有上海青蜂和刺蛾廣肩小蜂等,其幼蟲及蛹被寄生率較高。
麗綠刺蛾。華東1年2代,華南1年發生2~3代,以老熟幼蟲在樹枝上、樹干基部結繭越冬。翌年4月中、下旬化蛹,5月中旬至6月中旬成蟲羽化產卵。成蟲具有趨光性。卵多塊產于嫩葉背面,十多粒或數干粒呈魚鱗狀排列,上覆蓋一層淺黃色膠狀物。低齡幼蟲群集性強,3~4齡分散為害,共8~9齡。6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為第1代幼蟲為害期,8月中下旬至9月下旬為第2代為害期。
刺蛾的防治方法
園林技術防治 園林設計時注意增加植物多樣性,形成喬木、灌木、花草多層結構,加強肥水管理,合理修剪,可減輕為害。在株際空隙處,應進行冬耕、翻曬,去除土中或樹上的蟲繭。平時應注意摘除卵塊、剪除幼蟲群集的葉片,直接捕殺齡期較大的蟲體,并將卵塊、蟲繭及剪下的枝葉放人紗網中,讓寄生蜂羽化飛出,以保護寄生性天敵。
燈光誘集 成蟲期在苗圃等生產場地可使用頻振式殺蟲燈或黑光燈誘殺成蟲。但晚上有人活動的公園、城市綠化帶等不宜使用黑光燈。光源離地面1.5m,上方架設防雨罩,下方裝集蟲漏斗、殺蟲和集蟲裝置。直徑300m范圍內無高度超過6m的建筑物和叢林,距路燈等干擾光源300~350m。從當地最早見蟲年份的成蟲初見期前10d開始,至常年成蟲終見后10d結束。每天天黑前開燈,天明后關燈。
生物防治 保護天敵,在除繭時注意保護寄生蜂類天敵,如青蜂、姬蜂。在幼蟲低齡期選用每克100億活芽孢的蘇云金桿菌可濕性粉劑或每毫升100億活芽孢懸浮劑,在潮濕條件下噴霧使用(蠶桑區嚴禁施用)。
化學防治 在幼蟲幼齡期,可選用25%滅幼脲3號懸浮劑1000~1500倍液+2%甲維鹽乳油2000倍液或2%苦煙堿乳油1000~1500倍液、或選用吡蟲啉、功夫聚酯、聯苯菊酯等交替噴施,共2~3次,注意噴施均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