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5日,在上海出版的《逸經》第33期雜志上,刊登了署名幽谷《紅軍二萬五千里西引記》的文章,該文從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寫起,詳細敘述了紅軍決定實行戰略轉移的決策過程,并敘述了中央紅軍長征中經歷的主要戰役、事件和行軍路線。諸如四渡赤水,飛奪滬定橋,并在吳起鎮和陜北紅軍勝利會師,取得了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其中還有許多細致的情節描寫,比如紅一、四方面軍在四川懋功會師的動人場面。有1935年1月16日夜,貴州赤水槍廠工人舉行罷工,密切配合紅軍行動。以及紅一師六團在蘆花斷糧,陷入困境等情況。
《紅軍二萬五千里西引記》(簡稱西引記),還從側面揭穿一些真實事件的原因,并加以解釋。如對紅軍在川西毛兒蓋,黑水河地區徘徊不前,指明黨中央與紅四方面軍領導人張國燾分烈主義的抗爭。
研究者認為,《西引記》作為重要的歷史資料,其史料價值,是無可否認的,從《西引記》所敘述的內容,如此翔實,唯有親歷者,才能寫得出來。
有些研究者發現,從現存的紅軍長征史料看,《西引記》中的許多章節與《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簡稱長征記)內容基本相吻合。
《長征記》是毛主席在1936年倡導組織編輯的一部長征回憶錄匯編,但因為戰亂,全書在當時并未能公開出版發行,只作為內部資料在黨內少數干部中,相互傳閱。
1937年2月,《長征記》編完后,正趕上抗日戰爭進入對持階段,不少干部奔赴抗戰前線,出版的事一拖再拖,直至1942年11月,八路軍政治部才騰出手來,于延安出版了該書。
將《西引記》與《長征記》內容一對照,顯然可見《西引記》是基本依靠《長征記》而寫成的。有些章節,直接照搬了《長征記》的篇幅,諸如:火焰山行軍,引自張愛萍的《火焰山》,紅一師紅六團蘆花絕糧情節,引用舒同的《蘆花運糧》。
從目前能看到的有關資料看,1937年7月發表的《西引記》中所公布的長征里程表,是中央紅軍精確的長征路線最早的公開報道。但從詳細觀察中,也有明顯不一樣的地方,說明還有其它樣本做參考。
1937年7月,《西引記》在《逸經》雜志公開發表,但《長征記》的出版,因種種原因拖在之后。
《西引記》雖然是在《長征記》的基礎上寫成的,但因其發表時間早,傳播迅速,為宣傳共產黨領導紅軍長征的英雄偉績,在國民黨統治區域民眾中,樹立共產黨人和紅軍的光輝形象,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因此,引出究竟誰是《西引記》的真實作者,《西引記》作者署名幽谷,這明顯是一個化名,但幽谷究竟是誰的化名,這么多年來,一直引起黨史、軍史工作者的探尋,有學者認為,從《西引記》如此詳細準確的敘述看,幽谷應是參加紅軍長征的親歷者,也有研究者認為,幽谷是當時紅軍軍委副主席兼總政治部主任的王稼祥,理由是,1937年3月,王稼祥因戰傷在上海停留了4個月,7月離開了上海,奔赴莫斯科,《西引記》發表的時候與王稼祥在上海停溜的時間相吻合,但這一觀點,并未得到多數專家的認可。
1994年,傳來柳暗花明的消息,在《上海黨史研究》刊物上,發表了董云飛《幽谷原是董健吾》的文章,而且董云飛是董健吾親生兒子。文章指出,董健吾是1936年,為宋慶齡等黨外友人送信至陜北黨中央后,又護送美國記者埃德加.斯諾至陜北的王牧師。
董健吾:生于1891年,上海青浦縣人,1927年6月前后,由浦化人劉伯堅介紹入黨,曾任青浦初中學校校長,1936年6月,董健吾在西安曾以王牧師的公開身份作掩護,陪同美國記者斯諾前往陜北,采訪紅軍指戰員。
1942年,董健吾通過朋友介紹,潛入汪偽中央警校工作,利用職務之便,營救過不少新四軍人員。潘漢年曾指示董健吾,長期隱蔽在該校,不久被日偽懷疑,轉移到上海工作。
上海解放后,董健吾受潘漢年案株連被捕,1957年被釋放,文革中,董健吾又受到誣陷和迫害,1970年去逝,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董健吾被平反。
董云飛文章稱,《西引記》寫作依據,是董健吾到陜北的所見所聞,加之潘漢年在1937年初,曾交給他的一批資料,如果屬實的話,資料中包括毛主席組織編輯的《長征記》。
因此《西引記》和《長征記》兩者內容近呼相似。在此之前,1936年初,施平在蘇聯發表了《英勇的西征》一文,以俄文發表,在國內極為鮮見,1936年廉臣發表了《隨軍西行見聞錄》,介紹了紅軍長征歷程,由于種種原因,國內難得見到,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1937年在英國出版,1938年,更名為《西行漫記》,在上海發表,因而《西引記》被確認為目前所見到的國內最早報道長征的文章,是研究長征歷史的一份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