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冰
每當聽到或者唱起《黃河大合唱》時,人們心中總會有一股強烈的力量噴薄而出。這首由光未然作詞、冼星海譜曲創作的經典歌曲,被譽為民族危亡時刻奏響的時代最強音。在其誕生80多年后,讓我們再回首這部經典創作的前前后后。
母親河醞釀出經典歌詞
黃河壺口瀑布盛名由來已久,《水經注》中記載大禹治水始于壺口。1938年10月30日,青年作家、詩人光未然(原名張光年)率領抗戰演劇隊第三隊進行抗日宣傳,一路輾轉來到陜西宜川縣的壺口附近,準備從東渡黃河的唯一通道,也就是壺口下游的渡口渡過黃河。
在壺口,光未然和隊員們被壺口瀑布奔騰洶涌的滾滾激流和滔滔巨浪發出的隆隆雷聲所震撼。盡管渡河萬分困難,但光未然和演劇隊員們都表示,為了抗戰隨時準備犧牲自己的生命。當地老百姓見他們如此堅決,答應幫他們想辦法渡黃河。當時已是初冬時節,天氣很寒冷。在領頭老艄公的指揮下,黃河船夫一個個光著膀子,伴隨著響亮有力的黃河號子,渡船帶著光未然一行人穿急流、過險灘、躲漩渦、避礁石,闖過道道險關,向著河對岸駛去。光未然和演劇隊員們大都是二十歲左右的充滿青春理想和抗戰激情的革命青年,還未在戰場上見識過槍林彈雨,就遇到與大自然搏斗的壯觀場面,可謂驚心動魄!
黃河船夫們與狂風惡浪搏斗的情景,以及高亢悠揚、深沉有力的船工號子,給光未然留下了深刻而難忘的記憶,澎湃的激情在他的胸中奔騰激蕩。但處于動蕩和轉移的日子里,光未然無暇記錄下當時的感受和心情。1939年1月,光未然帶領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到達延安。在此之前,光未然在行軍時不慎墜馬,造成左臂骨折。他是坐著擔架到的延安,一到延安就被直接送進延安邊區醫院。在大后方醫院安靜的環境里,光未然壓抑不住奔放的詩情,全然不顧墜馬受傷的行動不便,利用5天時間,口述給其他同志做記錄,創作出400多行的長詩《黃河吟》。
光未然《黃河吟》手跡
延安合作成就輝煌史詩
光未然來到延安后,見到了比他稍早到來的冼星海。兩位老戰友相見三句話就說到了再次合作。冼星海提到:我們合作過,我現在正好想寫點東西,你是不是給我一點歌詞啊!光未然隨機答應:好啊!我正好有一首長詩《黃河吟》,我把它改成歌詞,搞一個大合唱。光未然和冼星海兩人一拍即合,隨即開始商量,二人再來一次更厲害的合作。光未然將長詩《黃河吟》改編成八個段落的大合唱歌詞,冼星海譜曲。
冼星海
1939年的除夕之夜,冼星海受邀來到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同志們的窯洞,聆聽光未然改好的《黃河吟》。光未然在歌詞中刻畫的黃河形象,充分調動讀者和聽眾的視覺聽覺神經,使人感到奔騰的黃河就好像咆哮在眼前、呼嘯在耳邊一樣。冼星海聽得熱血沸騰,聽完之后一把抓過歌詞,激動地表示:我有把握,我有把握把它譜好!
冼星海拿走了歌詞,并決定把《黃河吟》譜成《黃河大合唱》。沒有親臨壺口歷險的冼星海為了獲取創作源泉,更好地詮釋出《黃河大合唱》,他用了近一個月的時間向光未然和演劇三隊的同志們詳盡了解搶渡黃河時的情形以及船工號子的鏗鏘呼號,默默地醞釀著這部作品。光未然和他的隊員們也不遺余力為冼星海反復敘述和描繪在壺口渡河時的所見所聞所感,為創作提供豐富的創作靈感和素材。
兩斤白糖換來不朽名曲
當時的延安,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冼星海卻很樂觀,在生活上有很多創舉,比如他把黃豆磨成粉拌上少許紅糖,創造出土咖啡。他的煙斗嘴壞了,在延安配不上,就把一支竹竿毛筆的筆尖拔了,將筆桿當煙嘴用,坐在土炕上臨窗的小桌前,抽著超長煙斗奮筆創作。
冼星海藝術創作有個習慣:先經過長時間醞釀,一旦思考成熟,就可以連續幾天幾夜不休息直至作品完成。很快,冼星海在簡陋的窯洞里全身心地投入到《黃河大合唱》的創作中。
當時他的妻子錢韻玲懷著孕,一邊照顧他的生活起居,為他熬紅棗湯、烤山藥蛋,還幫助他在空白稿子上畫好格子便于譜曲。冼星海是廣東人愛吃糖,但當時全延安買不到水果糖。光未然就幫冼星海借了二斤白糖。靠著借來的這兩斤白糖,冼星海晚上困了就一邊吃白糖,一邊堅持搞創作。白糖成為激起他創作靈感的不可或缺的道具。創作時,冼星海時而抓起一撮白糖放進嘴里,時而飛快地在紙上寫下一串音符。每寫完一首,冼星海就拿給學員們試唱,讓大家提意見,仔細詢問覺得哪里不通順,甚至于一個裝飾音都要問大家意見。
經過6天的創作,1939年3月31日,冼星海完成《黃河大合唱》八個段落合唱、齊唱、獨唱、對唱、輪唱作品的譜曲。就這樣,在延安的小窯洞里,在那盞搖曳著微弱火苗的菜油燈下,在兩斤白糖對味蕾的刺激下,冼星海實現詩與樂的完美結合,創作出一部被稱作音樂史上不朽的史詩性名作——《黃河大合唱》。
從紅遍延安到唱響中國
《黃河大合唱》曲譜共分八個樂章:第一,黃河船夫曲;第二,黃河頌;第三,黃河之水天上來;第四,黃水謠;第五,河邊對口曲;第六,黃河怨;第七,保衛黃河;第八,怒吼吧,黃河。其中第七個樂章是我們大家最為熟悉的歌曲《保衛黃河》。
光未然和抗敵演劇隊第三隊接到冼星海《黃河大合唱》的全部清稿后,欣喜萬分。為了在離開延安奔赴前線前盡快掌握這部聲樂套曲的演唱和演奏,冼星海加緊對他們進行排練輔導。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在延安陜北公學大禮堂首演,這也是抗戰演劇隊第三隊向延安各界的告別演出。觀眾達千人以上,光未然擔任朗誦。這場用木魚、煤油桶、搪瓷缸伴奏的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演出完畢,臺下發出狂熱而持久的掌聲,一時之間轟動延安。
在慶祝魯迅藝術學院成立一周年的晚會上,魯藝邀請毛澤東等中央領導觀看《黃河大合唱》。冼星海親自指揮,魯藝百名師生表演的《黃河大合唱》作為壓軸節目出場。毛澤東看完拍手大喊三聲好,周恩來為《黃河大合唱》親筆題詞為抗戰發出怒吼,為大眾譜出呼聲!
從此,《黃河大合唱》就作為延安各種演出和晚會的保留節目,招待來延安的國共兩黨的抗日將領、愛國華僑和外國賓客。《黃河大合唱》油印歌本一時之間洛陽紙貴、供不應求,還有人用手抄的方式將《黃河大合唱》帶出延安。光未然也托人將曲譜交給重慶生活書店排版印刷。《黃河大合唱》像長了翅膀一樣廣為流傳,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的歌聲在中華大地到處傳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來源:河北省委《共產黨員》雜志
河北共產黨員
全面 | 深度 | 權威 | 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