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貴縣(已升格為貴港市)原是南疆歷史悠久的小縣城,與全國各地一樣,曾掀起過一場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盡管一切已漸行漸遠,但對一些知青問題的回憶探索,還沒有了結。
通常,老三屆特指1966、1967、1968年的初、高中畢業生。但在貴港市近年的知青活動中,老三屆的提法頻繁出現,指的是1964、1965、1966年上山下鄉務農知青(時稱好青年)。這種提法有意義嗎?
1964年12月18日,貴縣有116名首批下鄉知青,分別插隊到附城公社東北大隊(60名),石卡公社陸村大隊(56名)。
1964年插青林文清
1965年9月24日,第二批204名好青年到農村去。其中續到東北大隊42名,陸村大隊62名,還有包括筆者在內的100人,插隊到石卡公社西山大隊(單批次人數最多?。?。
1965年陸村、西山插青(左起):賴志芳、馮桂蘭、劉慶華、黃雪英
1966年7月28日,第三批101名青年分別到兩個公社:其中覃塘52名,八塘49名。與之前不同的是,他們是去組建新生產隊的,簡稱建隊。
上述老三屆的提法,是僅為論資排輩嗎?或有什么其他的意義呢?筆者從親歷者的角度,粗議一二。
△什么是知青,其解釋是與時俱進的。1956年的《全國農業發展綱要(草案)》中寫道∶城市中、小學畢業的青年,除了能夠在城市升學、就業的以外,應當積極響應國家的號召,下鄉上山去參加生產,參加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事業。這是黨和政府的文件中,第一次提出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概念。
1964年初,以黨中央、國務院名義發布了《關于動員和組織城市知識青年參加農村社會主義建設的決定(草案)》,這是第一次發布指導知識青年下鄉的綱領性文件。隨之,中央成立了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指導小組和安置辦,各地也成立了相應機構。使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有組織、有計劃地在全國范圍內展開。
由于是草案,因此筆者揣測,此時的上山下鄉屬于試驗階段。老三屆正是貴縣知青下鄉初試階段的產物。
△貴縣1964、1965兩屆,下鄉知青以小組的形式,分插到各生產隊。初插隊的一年內,政府(安置辦)給予適當經濟糧油補貼,并撥款到生產隊,以建成插青的住房等。這些管理操作實踐,為1968年后更大規模的知青上山下鄉,累積了一套比較成熟的經驗。
△1966年7月第三批的建隊,即由下鄉知青新創建一個生產隊。這批人到八塘、覃塘兩個點后,組隊並選出隊長之類。但不久(約9月),當年的初中畢業生即接到回校參加文化大革命的通知,離隊回城。剩下的建隊知青隨之分散安排到各生產隊……。建隊試驗隨之流產??赡苁亲鳛榻逃?,1968年后的知青下鄉,大多以插隊形式為主。
△除有試驗意圖外,老三屆與1968年后的知青下鄉,人員結構上也有一些可區別之處。筆者粗略分析1965年到西山10隊的同組知青(即組長甘炳宗、梁家全與我三男,副組長黃健梅、饒忠蘊、姜琳、尹碧芳、馮潔霞、鄧意勤、李玉蓮七女),也初步梳理出一些頭緒。
1965年西山插青(左起)顏麗娥、饒忠蘊、鐘潔芬、黃健梅與大隊副業隊女青年合照
△性別、年齡:本組男女人數是3:7,整個西山插青的男女比例約為4:6,女性多于男性。本組三男年齡為20-22歲相差不大,女的有二人20歲出頭,其余5人約16-18歲。其他隊同批的插青,還有未足15歲者。
△家庭成份:是當時一個十分敏感的問題,本組插青中的成份約好、壞參半。在參軍、招工及升學等問題上,在極左盛行的年代,成份好者明顯占據先機。
△文化程度:在老三屆中高低不一是普遍現象,筆者初中畢業后系統學過5年中醫,而組內多數插友為高小至初中。其他隊也有少數高中畢業者,還有個別近乎文盲者。文化偏低、智能欠缺又難自強奮進者,日后招工就業,其空間格局有限,下崗者也不在少數。
1964年插青馮寶紅
△經受文革洗禮:對老三屆知青來說,相對深刻。從倒流回城、破舊立新、紅衛兵串聯乃至派性武斗等,黑白顛倒的狂熱沖擊,使一部分知青命運瞬間逆轉。之后下鄉的知青,盡管也處于文革期間,但此種風頭火勢的狂熱現象已不再現。
△1968年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最高指示發出后,上山下鄉成了更廣泛、更持久的運動,直至1977年才基本結束。與老三屆比較,隨著應屆畢業生下鄉的常態化,比重隨之增加,插隊知青的年齡、文化程度等差距,才逐漸拉平。
△曾經的安置辦如果資料保存完好的話,上述基本數據的統計都不難。但不管何時何地,數字是冰冷的,最終還必須由人去解讀和感悟才有溫度!例如當年老三屆中,于1970年前后曾出現一股女插青外嫁潮(流向廣東農村為主),以后此種現象甚為少見,其緣由何在?或可從上述梳理中找到答案。
1966年貴港建隊知青紀念活動 攝于2016.7.28
誠然,相對于國內大中城市來說,貴縣畢竟屬小縣城,知青下鄉僅在縣內鄉村流轉,無遠赴荒原戈壁、熱帶雨林等大手筆。本文也僅從筆者認識的老三屆小層面,進行梳理。若通過更大樣本的研究分析,或會得出更切實際的結論。
近些年來,還倡導知青回訪,重聚鄉情,為扶貧攻堅、鄉村振興獻策出力。正如一位老三屆知青下鄉50周年時所言:風雨人生五十秋,初心未改學黃牛,榮枯笑對心無愧,欲把余輝獻九州。謝謝閱讀,敬請留言與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