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觀影,一年閱讀100本書!No.12
第一次接觸這本書,是在好幾年前,看到這個書名,其實是很不屑的。從小學三年級開始看書,到大學畢業,所看之書不到一千,也有幾百了。難道還用你來教我怎么看書嗎?還值得為此正兒八經地寫一本書?
事實證明,當時的我還是年少輕狂,不識愁滋味,以至于若干年后的今天,我又不得不重新來學習閱讀。在看了一堆新近出版的介紹閱讀方法的書之后,再次翻開這本初版于80年前的老古董,卻發現它依然光鮮亮麗,在這個領域里,無論是資歷還是實力,它都值得坐上頭把交椅。
作者: ] 莫提默·J. 艾德勒 / 查爾斯·范多倫 /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 / 出版年: 2004-1
本書第一版出版于1940年,由艾德勒獨立撰寫,目前流行的版本是1972年的修訂版,由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合作完成。
在序言中,艾德勒直接了當地指出:今天,我們的教育普及程度越來越高,但在指導閱讀這件事情上,依然停留在基本水平。我們教育體系里的人才、金錢與努力,大多花在小學六年的閱讀上,超出這個范圍,可以帶引學生進入更高層次,需要不同閱讀技巧的正式訓練,則少之又少。
艾德勒說這話的背景是1972年的美國,但是,放到今天的中國,似乎也毫無違和感。以我自己為例,雖經過大學中文系的專業教育,但到現在卻發現自己的閱讀技巧其實一直沒有長進,說停留在小學階段或許有些夸張,但與初中時的閱讀方式相比,的確沒有改變多少。以己度人,我想,對于喜歡讀書的成年人來說,重新學習閱讀,應該是值得做的一件事情。
《如何閱讀一本書》全書共四篇,脈絡清晰。第一篇總論,介紹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即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然后對前兩個層次進行了展開說明。第二、四篇分別講述分析閱讀、主題閱讀。第三篇穿插介紹了閱讀不同種類圖書的方法。
之前介紹閱讀辦法的書時,我們主要關注的是速讀,結合這本書,就來講一講如何精讀的問題。全書除附錄外共300頁,談精讀的內容,也就是分析閱讀這一篇就占了100頁,所以這部分內容也是作者特別重視的部分。在作者看來,分析閱讀可以分成3個階段,閱讀過程需要注意15個問題。第一階段的主要目的是搞清楚這本書的大致內容,任務包括了解書的種類、歸納書的主題、明確全書結構、發現作者意圖(或明確他想談的主要問題)。第二階段的主要目的是搞清楚這本書的詳細內容,也可以說是找重點,任務包括找出關鍵詞、找出關鍵句、理清作者的論述、明確作者已解決問題和未解決問題。第三階段的主要目的是評價這本書。作者認為不要輕易去批評一本書,除非你確定已經把這本書弄懂了,并且清楚自己不是只想跟作者抬杠,能夠明確區分知識和個人觀點的不同。如果你非要批評,也不能信口開河,最好從四個方面來進行:證明作者知識不足、證明作者知識錯誤、證明作者不合邏輯、證明作者的分析和理由不完整。
當然,作者也指出這是一個理想化的分析閱讀模型。用這個模型來訓練,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但也沒有必要每一本書都這么去看。尤其是形成習慣以后,所有的步驟其實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不必特別有意識地去想自己該怎么閱讀。
在講解完分析閱讀之后,本書第三篇還特別介紹了在閱讀幾種不同類型的圖書時如何應用這套模型,這里講到類型有實用型的書、想象文學、故事戲劇和詩、歷史書、科學與數學、哲學、社會科學等。如果你經常閱讀其中某一類型的書,也可以看看本書作者是怎么說的。
除此之外,作者行文過程中談到的不少閱讀問題,都相當經典。讀完這本書再回頭看今天很多閱讀大師的書,他們所津津樂道的所謂方法和技巧,其實都有拾人牙慧之嫌。比如作者談到閱讀必須要主動,越是主動,效果就會越好。他舉了個例子,說聽眾或讀者在接收書本內容時應該像棒球賽中的捕手一樣。比如,他認為理想的閱讀速度,不是只求快,而是要能用不同的速度來閱讀,要明確什么時候用什么樣的速度是恰當的。這些,我前幾期介紹的書中都有類似說法。
最后要說明一點:這不是一本容易閱讀的書。我在看這本書的時候,幾次想快起來,但都失敗了,基本是以一小時五六十頁的速度讀完的。打個比方,當前市面上很多教你如何閱讀的書,讀起來就像是菜譜之類的說明書,通俗易懂,你花幾小時就可以看完。而這一本,卻更接近于一篇專業的論文,作者字斟句酌力求嚴謹的表述方式,很容易讓你迷失在文本里。
但是,我認為在這本書上多花些時間,還是值得的。
一年100本書,50部高分電影
歡迎關注書影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