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石器時期,邢臺已經成為人類的聚集地,新時期時期,邢臺分屬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層。
上古時期軒轅黃帝曾躬耕于邢臺干言崗,《詩經·國風》記曰:出宿于干,飲餞于言。
公元前17世紀,井方氏聚居冀南,以族名命地為井,即邢。
黃帝部落與蚩尤部落曾九戰于邢臺大陸澤,邢臺成為華夏族融合的重要地域。
在氏族戰爭中黃帝第五子揮公發明弓箭,封于今邢臺清河,為張氏先祖。
堯帝晚年建都邢臺柏人城,并于大麓(巨鹿)考察舜三年,在寧晉堯臺禪位于舜,此為中國禪讓制的根源。
鯀偷天帝息壤,筑堤治水,今威縣、清河、臨西一帶仍有鯀堤遺址。
大禹導河水于邢臺大陸澤,北播為九河入海,成功治理了上古洪水。《史記》記曰:北過逄水,至于大陸(大陸澤)。
夏代《禹貢》定九州,邢屬冀州,冀字下部的共字原為古邢字,代表邢地。
夏代末期先商時期,邢臺成為井方氏的居地。
公元前15世紀,商王祖乙遷都于邢,為國都,經祖辛、沃甲、祖丁等王,歷時百余年。《竹書記年》記載,商祖乙九祀,遷都于邢。
自南庚遷奄,邢地為邢國(方國),是商朝的肘腋之國。
邢國之女婦妌為武丁皇后,舉世聞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即為其所鑄。
商代晚期,有蘇氏于邢地西南建立蘇國。商朝征討有蘇氏,有蘇氏之女妲己被進獻為妃。
商朝末期帝辛(即商紂王)升邢伯為邢侯,邢侯為商朝三公之一,帝辛(即商紂王)于邢臺筑沙丘行宮。
公元前1060年,周成王封周公旦第四子姬苴為邢侯(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是日,周成王攜邢侯姬苴之手,同登龍舟,行射禮,并舍邢侯服,錫臣三品,州人、重人、庸人。恩準邢侯可按天子禮制建城,出行使用周王的車馬服飾。并由召公親自為邢國占卜建城之地。賜邢侯弓錫之命和黃旌白鉞,恩準邢侯用典王命,代天子巡視諸侯,在全國范圍內,得專征伐(有征伐開戰權)。
邢侯到邢地后,在封山登基,并筑邢城,建邢國。邢國東連齊魯,西接三晉,南鄰衛國,北望燕國。
邢國與魯國同為周公旦的嗣國,是周公旦以禮治國的示范地,被稱作禮儀之邦,邢國是周朝53個姬姓封國之一,也是周朝僅有的三個有征伐開戰權(弓錫之命)的元侯之國。西周邢國轄有邢、柏人、鄗、南?、巨鹿、臨、聶等城。
邢侯姬苴第三子邢叔為卿大夫,并于畿內封建邢邑。
邢侯邢利為周穆王太宰,與毛班、畢公同為周穆王時的三公,掌管周朝六軍。井利之孫司馬邢伯為周朝的冊命師儐右。
西周邢國存過四百余年間,多次與戎狄(中山國)作戰,邢侯搏戎載美于諸侯之間。
公元前661年,北狄侵擾已經衰弱的邢國(今河北邢臺)。求救的書簡送到齊國,齊國名相管仲進諫說:戎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桓公聽取管仲的意見,率宋、曹等多國聯軍,出兵救邢,擊退狄人武裝。之后,邢國遷都到夷儀城。齊桓公救邢被稱作救中國。《詩經》說:‘豈不懷歸?畏此簡書。’(邢國告急,主上焉能心安?)
邢國感恩齊國,遂與齊國結為盟國。
公元前635年(周襄王十七年),衛國以反間計滅邢,漢簡《孫子兵法》記曰:衛之興也,衛師比在邢"。邢國、衛國同為姬姓封國,又稱多次聯姻,故此衛國滅邢被史稱為衛滅同宗,春秋無義戰。
公元前631(周襄王二十一年),晉文公伐衛,邢國歸晉, 邢為晉國屬地。
晉景公十一年(前589年),申公巫臣(子靈)奔晉,被封于邢國。
公元前453年,邢為趙國所屬。趙王之子趙襄子封邑于邢,邢成為襄子之國,始有襄國之稱。戰國四大刺客之一的豫讓在邢邑石板橋下潛伏刺殺趙襄子,留下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的千古名句,該橋后改名為豫讓橋,后人詩曰慷慨還過豫讓橋。
公元前376年,三家分晉,邢臺屬趙。
公元前372年,趙成侯在邢地建立檀臺、信宮,并立邢為趙國信都。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二十年)趙國大朝信宮五日,發布胡服騎射的國策。
公元前295年(趙惠文王四年)發生沙丘宮變,趙武靈王去世于邢臺沙丘宮。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廢分封,設郡縣,在邢置信都縣,屬鉅鹿郡。巨鹿郡為全國36郡之一,在今邢臺市內的轄縣有信都縣、巨鹿縣、厝縣、柏人等。
公元前210年,千古一帝秦始皇病逝于邢臺沙丘宮,胡亥于此矯詔篡位。
公元前208年,張耳、陳余據信都擁立趙歇為趙王,張耳為相,陳余為將。
公元前207年,秦軍圍困趙王于巨鹿,項羽率領諸侯聯軍破釜沉舟打敗秦軍。
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諸侯,立張耳為常山王,理信都,更名襄國(今邢臺),為常山國都。
公元前205年(漢高祖二年),常山被趙歇、陳余攻破,張耳敗走。趙歇復為趙王。
公元前204年(漢高祖三年),張耳與韓信統兵數萬東出井陘擊趙,劉邦也計劃北上襄國合擊趙國。韓信和張耳聯軍背水列陣大敗趙軍,斬殺陳余于臨城釣盤山,追殺趙歇于襄國。
同年,劉邦襲奪了張耳和韓信的印信兵符,并封張耳為趙王,韓信為趙相,趙都襄國(邢臺)。
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張耳去世,張敖襲爵趙王,趙仍都襄國,張敖娶漢高祖長女魯元公主為妻。
漢高祖九年(公元前198年),因柏人之謀,趙國被廢為襄國縣,張敖貶為宣平侯。
前154年,劉乘封為清河王,改清河郡為清河國。
公元2年,劉如意被封為廣宗王,置廣宗國。
公元25年(建武元年)光武帝劉秀在鄗城(今柏鄉)登基稱帝,建立東漢,并設鄗城為冀州治所。
公元72年,劉恭封為巨鹿王。
公元102年,清河王之子劉祜迎立為皇帝,即漢安帝。
公元184年(中平元年)巨鹿郡張角發動黃巾起義,最終導致三國局面的形成。
公元192年,公孫瓚和袁紹在廣宗界橋發動界橋大戰。
公元212年(漢建安十七年),改隸冀州魏郡。
公元213年,漢獻帝以冀州10郡封曹操為魏國公,邢臺屬巨鹿郡,為魏國地。
三國時仍名襄國縣,屬魏國,隸屬冀州廣平郡。
公元312年(西晉永嘉六年),羯人石勒納張賓之策,進據襄國(今邢臺)。
公元319年(東晉元帝大興二年),石勒于襄國稱趙王,國號趙,都襄國,史稱后趙。
公元335年(建武元年),石虎遷都于鄴,襄都置為襄國郡,為陪都。
南北朝時期,襄國先后隸屬廣平郡、易陽郡、南和郡,北齊、北周時置襄國郡。
公元526年(北魏孝昌二年),設殷州,治所廣阿(今隆堯),轄趙郡、南巨鹿郡(南趙郡)、巨鹿郡、北廣平郡。
公元551年(北齊天保二年),因避太子殷之名諱,殷州改名趙州,治所仍在廣阿(今隆堯)。
公元579年(北周大象元年)五月,宣帝以襄國郡邑萬戶為趙國,趙王宇文招出就封國,史稱趙僭王。
公元589年(隋開皇九年),襄國縣改稱龍岡縣。
公元596年(隋開皇十六年)置邢州,治所龍岡,轄龍岡、內丘、沙河、南和、任縣、巨鹿、平鄉、青山、柏人等9縣。
公元607年(隋大業三年),復置襄國郡,治領龍岡。
公元618年(唐武德元年),改襄國郡為邢州總管府,轄邢州、和州、東龍州、蓬州、溫州、封州等六州。
公元622年(唐武德四年),罷邢州總管府,仍為邢州。
公元742年(唐天寶元年),邢州改為鉅鹿郡。
公元757年(唐至德二年),巨鹿郡復為邢州。
公元881年(中和元年),孟方立遷昭義軍于邢州,邢州節度使衙門轄邢、洺、磁三州十八縣。
公元907年至960年五代時期,邢州分屬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設有昭義軍、保義軍、安國軍等節鎮。
公元960年至1118年(宋建隆元年至重和元年),仍置邢州,設安國軍。
公元1062年(宋嘉祐七年),趙曙被立為皇子,封巨鹿郡公。
公元1119年(宋宣和元年)因邢州為宋英宗趙曙潛邸之故,升邢州為信德府。
公元1119年(宣和二年)改龍岡縣為邢臺縣,行政區劃正式建置始有邢臺之名。
公元1125年(宋宣和七年),信德府改屬金朝。
公元1129年(金天會七年),金改信德府為邢州,屬河北西路,仍設安國軍,為河北西路的上州。
元初,木華黎大軍破邢州,設元帥府,召集各路兵馬于邢州商討南下之軍事,同時設邢州為萬戶府,立安撫司。
公元1238,在劉秉忠、張文謙等邢州大臣的倡導下,忽必烈用漢法試治于邢州。在選拔真定張耕、洺水劉肅為正副安撫使之后,通過選賢任能、興利除弊、勸課農桑等一系列政策,邢臺很快老幼熙熙,遽為樂郡,史稱邢州大治。
公元1262年(元中統三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邢臺設總管府,邢州總管賜金虎符。
公元1262年(元中統三年)八月八日,忽必烈接受邢州劉秉忠之建議,取《易經·坤卦》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之意,詔升邢州為順德府,并劃洺州、磁州、威州來屬。
公元1265年(元至元二年),改順德府為順德路(總管府),隸屬中書省29路之一,轄內丘、任縣、唐山、平鄉、巨鹿、邢臺縣、廣宗、南和、沙河九縣,并設有錄事司、安撫司。
1368年(明洪武元年),改順德路為順德府,后屬京師,為北直隸8府之一。
清代順德府屬直隸省,為清初直隸省6府之一,到乾隆年間,為直隸省11府之一。
民國1913年,廢府留縣,邢臺各縣屬直隸省冀南道,冀南道首任鎮撫使王懷慶(寧晉人)駐邢臺。
1914年,冀南道改名大名道,道尹移駐大名,轄區屬之。
1925年8月29日,北洋執政府析邢臺城廂設立順德市,為直隸省5個自治市之一。
1928年,直隸省改為河北省,道廢,邢臺各縣均直隸于河北省,因京東唐山鎮(原名喬屯鎮)欲升為唐山市,南京國民政府撤邢臺唐山縣為堯山縣。
同年,中共順直省委以邢臺為中心成立直南特委,負責邢臺、邯鄲、大名等冀南27縣的工作。
1936年,河北省在邢臺設第十五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公署駐邢臺縣城,轄邢臺、沙河、南和、雞澤、永年等縣。
1937年10月15日,日軍侵占邢臺,華北委員會設偽冀南道,道尹駐邢臺。轄成安縣、肥鄉縣、趙縣、清河縣、南宮縣、磁縣、高邑縣、贊皇縣、寧晉縣、邯鄲縣、永年縣、任縣、南和縣、沙河縣、內邱縣、臨城縣、平鄉縣、巨鹿縣、威縣、邢臺縣、柏鄉縣、堯山縣、隆平縣、廣宗縣、廣平縣、雞澤縣、大名縣、濮陽縣、東明縣、元氏縣、曲周縣、南樂縣、清豐縣、長桓縣等冀南34縣
1938年8月,中共撤銷直南特委,在邢臺地區設立冀南第一專區 ,轄井陘、獲鹿、高邑、贊皇、元氏、臨城、內邱、邢臺、沙河、磁縣等10縣,專區行署駐邢臺。同時設立冀南第四專區,轄南和、任縣、隆平、堯山、柏鄉、巨鹿、平鄉、廣宗、威縣、南宮、 新河、寧(晉)南等12縣,專區行署駐南宮。
1940年7月,偽華北委員會析冀南道分設順德道,轄今邢臺15縣。道尹駐今邢臺市。轄縣為:任縣、內邱縣、臨城縣、平鄉縣、巨鹿縣、威縣、沙河縣、柏鄉縣、邢臺縣、南和縣、堯山縣、隆平縣、廣宗縣、清河縣、南宮縣
同年,1940 年,中共中央北方局將冀南一專區改名為太行第一專區,轄內邱、臨城、高邑、贊皇、元氏、井陘、獲鹿、邢西、邢東、沙河 及 平 ( 定 ) 東、西 ( 陽 ) 東、和 ( 順 ) 東等13縣,專區行署駐邢臺。
1941年,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成立,邢臺轄區屬晉冀魯豫邊區的冀南行署和太行行署。
1945年9月24日,邢臺解放。
1945年9月25日,順德更名為邢臺市,邢臺市政府宣告成立,邢臺市為太行區唯一的直轄市,也為太行第一專區專署駐地。
1948年9月,華北人民政府成立,晉冀魯豫邊區撤銷,邢臺各縣屬華北行政區。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合并冀南四專區和太行一專區成立邢臺專區,專員公署駐邢臺市。轄邢臺市1市和邢臺、沙河、內丘、臨城、隆堯、任縣、柏鄉、南和、寧晉、巨鹿、平鄉、新河、廣宗、南宮、威縣15個縣。
1952年11月,清河縣劃歸邢臺專區。
1964年12月,設立臨西縣,屬邢臺專區。至此,邢臺專區共轄1市(邢臺市)、17縣(邢臺、沙河、臨城、內丘、柏鄉、隆堯、任縣、南和、寧晉、巨鹿、新河、廣宗、平鄉、南宮、威縣、清河、臨西)。
1980年3月6日,經國務院批準,邢臺市設橋東區、橋西區、郊區3個市轄區。
1983年11月15日,經國務院【國函字243號】批準,邢臺市升為河北省直轄市,與邢臺地區分設。
1986年5月,經國務院批準,邢臺縣劃歸邢臺市領導。
1988年9月17日,經民政部【民行批32號】批準,撤銷邢臺市郊區,邢臺市僅轄橋東、橋西二區。
1986年3月、1987年5月,南宮、沙河兩縣先后改為地轄市,為縣級市。
1993年7月1日,根據省委冀發[1993]16號文件,邢臺地區與邢臺市合并為邢臺市,邢臺地區撤銷,組建新的地級邢臺市,轄2區2市15縣,實行市領導縣體制。
邢臺市商代為邢都,周朝為邢國,秦漢時期屬巨鹿大郡,晉代為后趙石勒之都,隋代為襄國郡、唐代之邢州,宋代之信德府、元代之順德路,明清為順德府,民國為河北第十五督察區,日占時期為順德道,解放后為邢臺市,歷史源遠流長,國-都-郡-州-府-路-道-市,邢臺從古至今行政建制一脈相承,未有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