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豎
為
虐
成語讀音
èr shù wéi nüè
成語釋義
比喻疾病纏身。豎:小子;二豎:指病魔;虐:侵害。
詞語辨析
近義詞:二豎為災、病入膏肓、膏肓之疾
成語出處
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年》:公(晉景公)疾病,求醫于秦,秦伯使醫緩為之。未至,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
釋義:春秋時期,晉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聽說秦國有一個醫術很高明的醫生,名字叫做緩,便專程派人去請來。緩還沒到,晉景公就在恍惚中做了個夢,夢見了兩個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說話。一個說:那個醫生就要來了,聽說他醫術十分高明,我看我們這回難逃了,我們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個小孩說道:這沒什么可怕的,我們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無論他醫術如何高明,都奈何我們不得。
不一會兒,緩到了,立刻被請入宮替晉景公治病。診斷后,緩對晉景公說:這病已沒辦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針又達不到,藥力也達不到。這病我實在治不好了。晉景公聽了,十分驚異,自己夢見的兩個小孩的對話果然被緩驗證了,便點了點頭說:你的醫術真高明??!說完,送給緩一份厚禮,讓他回秦國去了。不久,晉景公便病死了。二豎為虐一成語便出于此。
之后,人們用病入膏肓、疾在膏肓、膏肓之疾、豎子居肓等指病情危重,癖好根固,不可求治;用晉豎、疾豎、二豎、豎子等指病魔;用二豎為災指生病;用膏肓指難以救治的部位;用醫緩、肓醫等泛指良醫。
PS:晉景公,是中國春秋時代諸侯國晉國的一位君主。為晉文公之孫、晉成公之子。于公元前599年繼其父晉成公在位,晉景公曾被楚國打敗,使楚莊王成為霸主,不過晉景公亦曾攻敗齊國。晉景公在晚年將國都由絳遷往新田(今山西侯馬),并改稱新絳。公元前581年去世,在位共計十九年,之后由其子晉厲公繼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