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的味道——胡麻油香飄四方
◎陳中杰
生不逢時,是對我出生時間的最好寫照。
我出生于1972年農歷11月初七日,天寒地凍的日子,所有的農民都被驅趕到農業起社的水利工地上,吃著野菜,穿著單衣,用最原始的勞動工具盲目的改天換地。
甘肅省武山縣榆盤鄉梁溝村,是一個家家戶戶缺吃少穿的窮鄉僻壤,而我的家,又是這個村里最窮的人家。我的父親在三年災難中餓死了九個親人,十二歲時被我的四爺陳世芳收養,1968年我的哥哥陳根生來到這個世界,招待他的是饑餓,是寒冷,是病痛,是臘月天氣父母都被趕到農業社水利工地上的無奈。
現在的農民冬天在磚混平房里烤著有煙囪的塊煤爐都天天喊冷,那時的嬰兒包個破布片,躺在爛背斗里,母親們大多數被生產隊長連打帶罵,孩子哭的聲音嘶啞也不敢去看一眼,他們能不苦嗎?
父親三代單傳,四爺無兒無女,雖有數年的養育之恩,但父親一人不能承繼兩家人的香火,因此哥哥一歲時,父親要求單獨過日子,四爺勸了幾次,但父親主意已定,于是四爺用老房子上拆下來后放置了十幾年的舊椽檁給父親蓋了一間面積不到十五個平方的土坯房,父親拔除掉荒廢了八九年的老院里的蒿草,簡單,貧苦,艱難的日子就這樣開始了。
1972年的十一月,我把溫熱的身子跌落在冰天雪地里,坐月子的母親沒有生火的柴,沒有做飯的面,沒有燒炕做飯的親人伺候。洋芋,包菜,糜谷面也是吃了上頓沒有下頓。
粗糧野菜吃不飽
農田水利天天修
大小會議凌晨續
草根刨盡沒柴燒
在這樣的日子里,家里偶爾來個親戚,母親往往跑七八家鄰居借點小麥面,借點胡麻油,烙幾頁油餅子招待客人。客人在,我們小孩子是不敢動油餅子的,父母也總是減口待客。
我們眼巴巴的盯著油餅子,心里不停的念叨親戚快點走啊!有些粗心的客人會光盤后走了,有些懂點禮數的客人會留點油餅渣子,給主人的孩子解解饞。
有一年我過生日,理直氣壯的向母親要油餅子吃,母親盡管很愛我,卻不愿為給孩子過生日去借油借面,怕鄰居們說寵孩子沒有規矩了,你不知道,在一部分人的眼里,窮人的孩子是不能享福的,穿一件新衣服也會被某些人罵幾年,說某某人不會過日子,寵愛孩子不知天高地厚,給孩子買高檔衣服!況且那時家家困難,借油借面也非易事。就這樣,我哭鬧了兩個多小時愣是沒吃上渴望已久的油餅子!
因為貧窮,所以單純。在村里,在學校,在親戚家,唱秦腔,耍秧歌,唱歌跳舞,練武打拳等等容易贏得他人掌聲的風光活,我都不敢奢望,只能埋頭讀書。
好在天道酬勤,我終于能依靠書本吃一碗飽飯了。
現在,我有能力不依靠種地來謀生了。但現在的農民為了節省出到建筑工地上打工掙錢的時間,莊稼的肥料靠化學肥料,自己家的農家肥寧肯倒在垃圾堆里也不往地里送。
這不是因為農民懶,而是因為種地賠錢,農民花不起時間往地里送糞。除草也依靠除草劑,過多的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你到醫院里看看現在的腸胃病和血液病患者有多少,它們或多或少與過量使用化肥農藥有關。
為了時時刻刻告誡自己是農民的子女,不能忘記吃苦精神,也也為了能和家里人一起吃上有機健康食品,我堅持種地打糧。耕地,播種,鋤草,拔胡麻,碾胡麻。
對于從小干農活,又在農業職中,農業大學學習八年的我來說并非難事。榨油,烙油餅子,把自己的快樂與汗水揉和到胡麻油的生命里程中,媽媽的味道又來了,而且比兒時的味道更甜,因為這油里有自己的汗水,希望,快樂和愛!
文:陳中杰 圖:瀟 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