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大拜年
明日正月十四,癸卯年 癸丑月 辛卯日 是農歷的立春日,立春一年端,新春大似年,在立春是24節氣中首個節氣,它寓意著春天即將來臨,古代一些朝代,視立春為新年的第一天。因此它還被叫做正月節、歲旦等,所以在中國年俗中,立春是一個極其重要的日子。
那么今年的立春有何特別之處呢?
一:今年的立春,恰好在正月十四.
二:其次和2023年公歷不同,農歷癸卯年合計有384天,如此長的跨度,導致癸卯年出現了兩個立春,分別是2023年2月4日,與2024年02月04日這兩天。那么癸卯年遇上雙立春,同時還是閏年,在古人看來會怎么樣?
三:今年出現的兩個立春,根據傳統農歷的計算方法,都是晚立春,但是為何立春會有早晚的分別?
古人為何如此看重立春這一天?
從農歷確立春日的制定,我們就可以看到中國古人,在自然科學探索中全面而先進的一面。
一:立春的立,是非常講究的,在24節氣中,分別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個重要的節氣,中國古人定名是經過斟酌,其中含有豐富的寓意。
節氣中的立字,有設置,制定,確定,存在等含義,立春代表著冬天的結束,春天即將到來,萬事萬物復蘇將從新開始的狀態,古人萬事萬物只有立,才能成長和豐收。中國古代是農耕社會,古人認為春華秋實,立春的影響了一年是否豐收,因此人們寄予了它美好的期盼。
二:農歷立春這天的制定,是經過中環先民不斷觀察天地運行,總結出來的智慧結晶,即便是現在看來,也是非常的科學。根據專家的考證,先秦時期的人們,依據天上的北斗星,斗柄的方位來判斷24節氣,例如:北斗的斗柄,指向寅的方位,那么這天就是立春,北斗指壬的方位,就是節氣雨水,如此類推。
但這個方法,存在一定的偏差,為此到了漢代,開始采用了更為先進的圭表測影法,這種方法也叫做平均時間法。這個方法保留了24節氣的名稱,但時間卻與北斗觀測法不同。
漢朝的天文學家,以冬至為起點,將一年分成了十二個份,將這12個節點,命名為中氣(冬至、大寒等),再將中氣平均等分,每個節氣之間,相隔剛好15天,或得另外12個節氣,就是大雪、小寒、立春等等。一年恰好是24個節氣,這個方法沿用了2000多年,直到清朝還在使用。
而我們現在使用的節氣劃分,并不是上面的兩種方法,而是更為先進的定氣法,定氣法和前兩者不同的地方,是依據黃道12經為基礎,將太陽運行的軌道,劃分為24份,太陽每移動15度對應一個節氣,節氣之間度數相等。
和前兩者所不同的是,由于定氣法的節氣,并不是固定和均等,它是依據太陽運行的軌跡來對應,節氣具體在哪天,但偏差不會太大,例如立春的時間,大部分在2月4日前后等。
三:立春,俗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古人通過自然觀察,認為萬事萬物都是有陰陽組成的,萬事萬物物極必反,因此到了冬至這天,陽氣就開始萌芽,但這時候的陽氣卻是處于一種隱藏狀態,經過了一段時間,到了立春時節,萬物逐漸復蘇,陽氣從地下升騰起來,新的一個輪回又開始到來,過了立春白天開始慢慢變長,同時冰雪消融,溫度也開始上升,春雨的到來,也寓意這農耕即將開始,不過今年雖然是雙春兼閏年,但在民俗看來,卻是一個晚春。
為何立春還有早晚的分別?
古人特別重視立春,因此還把立春日區分出了早晚,早立春和晚立春的區分,是按照一天午時來劃分,子時到午時的交節的立春被稱為早立春,而從午時到亥時交節的立春,則叫做晚立春。
還有一個說法,就是古人認為北斗柄指向寅的方位,也就是寅時是立春最佳的交節時間,寅時也就是現在的凌晨3點5點。因此古人認為,立春交節寅時前的為早立春,將寅時以后的都稱為晚立春。根據農歷和現代科學的推算,今年立春交節點,在大年十四的亥時,因此被稱為晚立春。
早立春和晚立春有什么差異,為何要如此仔細的劃分呢?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從古至今,中國一直非常重視農耕,農耕是否豐收,天氣的因素非常重要,雖然古代沒有現代的科技儀器,但中華先民經過不斷的摸索和總結,匯總了一套非常實用的天氣預測法,
而立春作為一年農耕的開始,古人則更為重視,對于早晚立春的分別,他們留下了一句俗語立春催牛耕,晚立春耕牛歇,
這句話表示,如果該年是早立春,那么這年的天氣暖的比較快,萬物生長的也快,人們則更需要盡快的下田耕作,不要錯過了農時。反而,如果該年是晚春晚,那么很可能出現倒春寒,萬物復蘇會相對緩慢點,因此可以稍微休息和等待。
特別是在古人看來,立春才是農歷新年真正的開始,這天也是生肖和太歲交接的時候,所以按照農歷來說,過了正月十四的亥時,才真正算進入了癸卯年,因此立春日,為了在新一年討個吉利,古人是定下了不少的規矩
在古人看來,立春1要躲,2要說,3要放,新的一年定然萬事吉利,吉祥安康!
1要會躲
眾所周知,古代習俗中有一種避春的習慣。在一年的習俗中,遇上立春那天,家家戶戶躲春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習俗,
什么是躲春?癸卯兔出現了兩個立春,又該如何去躲春?
躲春的年俗由來已久,具體出現的年代不可考證。躲春又名躲星,躲太歲,眾周所知,古人按照木星的運行軌跡,制定了12生肖,并且在后來逐漸演化,出現了太歲和生肖對應的文化。也因此每一年都會有幾個生肖和太歲有沖突,由于立春是一年的開始,人們認為這天和太歲想沖的人,想要新的一年萬事順利,減少一些磕磕碰碰,最好的方法就是躲春,
由于南北風俗不同,所以各地躲春的習俗不同,但躲春的群體都是一致的,今年躲春的生肖有,兔,鼠、龍、雞、馬等,還有一些地方外加上時辰,例如生辰在子、辰、午、酉、卯的人也需要躲春。
而2023年躲春最好的時間,就是在正月十四,也就是明天的早上9點到11點之間,躲春方方法比較簡單,就是一個人待在家里,安安靜靜的睡覺或者享受美食,只要不要受外界打擾就可以了。當然有條件的家里,還可以準備一些香燭貢品,其實躲春的目的,更多的就是讓人身心安穩,讓人身心舒暢的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2要會說
現在看來,很多人都認為躲春沒有必要,因為沒有一定的科學支持,其實古人認為立春日,犯太歲的生肖去躲春,更多的是一種天人合一去考慮,同時也非常符合人的心理。
因為古人認為,人是自然界之一,生存在天地之間,自然會受到天地的影響,而立春日恰好是除舊迎新的日子,這個時候天地的氣場會出現一定的變化。
同時也會影響人的心態,更重要的就是古代立春這一天,是歲旦和新年,所以古人希望新的一年能夠開個好頭,因此盡量避免和別人爭執或者拌嘴。
而人待在家里躲春,其實在心理學上將,就是讓人能安靜渡過兩個太歲之間的交接,避免因為氣場導致的情緒煩躁,出現爭執和拌嘴。
所以立春這天,人們除了要躲春,同時也要會說話,因為立春是一年的開始,而這時候對別人,地自己都說一下激勵和祝福的話語,或者說一些讓人聽起來非常開心的話,是非常的有必要的。特別是春天的到來,氣節的變化,許多人明顯會感到情緒起伏,這個時候更需要好言好語,切忌說出一些傷人的話語,
特別一些人,在外面對別人很尊敬,回到家里卻無所謂,啥都張口就說,對父母的嘮叨也不耐煩,這些都需要注意,切忌刀子嘴豆腐心,雖然你自認為心直口快,但卻很容易為以后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3要會放
古代年俗認為,過了立春,春天就到來,這個時候萬物漸漸復蘇,冰雪也開始融化,生機勃勃的春天,對應的植物和五行的木屬性,
而木屬性對應人體的就是肝臟,肝臟主人的情緒,古代中醫認為春天是肝氣生發的時候,但這個時候也會影響人的情緒,一些肝火旺盛的人,到了春天就很容易發怒。
為此立春日,古人告誡人們,最重要的就是要放,要放的下,看的開,例如在家里躲春的時候,可以多想想一些美好的事情,多回憶一些幸福的過往,
讓歡喜的情緒沖掉憂郁和煩躁,春天人一定要保持情緒樂觀,讓身體的肝氣通順暢快,心情好了,自然身體也就健康了。
另外一個放,則就是做一些類似放生的善事,因為古人認為春天是萬物生長的季節,這個時候盡量讓做一些例如放生,或者幫助別人的善事,人會產生出一種正能量,而這股能量也會讓人感覺到身心愉快,做這些都是讓人更好的享受春天的到來。
而全國各地,由于南北文化不同,立春日除了躲春外,其實還有不同的年俗,但所有的年俗,都不過是為了新的一年開個好彩頭,同時讓人身心愉快,氣機順暢,配合萬物的生長,讓人健康長壽。
綜合來說,其實立春的種種規矩,古人都是經過不斷的探索發展形成的,立春日的年俗,都是中國古人,對自然事物觀察的結果,同時它也包含了中國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立春1要會躲,2要會說,3要會放,新的一年定然萬事吉利,吉祥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