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北是哪個省(陜西為什么叫陜西)

各界君說陜西省名、省會名和地級市名的由來,陜西人一定要知道!!

陜西

源自陜縣以西,陜縣位于今河南省。起于西周,西周成王時,周公與召公分陜而治。陜,指古之陜塬,今河南陜縣。當時規定,周公治陜之東,召公治陜之西。陜西始見于史。陜西的簡稱是秦,最早指今甘肅天水一帶。

西周時,秦人先祖非子因養馬有功,受封于秦地,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因護駕周平王東渡有功,受封岐山以西之地,建秦國。從此,陜西始有秦的概念。

陜西在口語中還被稱為三秦:最早為楚漢戰爭之際項羽在關中設置的三秦王。楚漢戰爭初期,項羽封劉邦為漢中正王,為防止他北上,將三員秦國降將分封在以咸陽為中心的關中地區。他們分別是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這就是最早的三秦概念。現在的三秦,是指陜北黃土高原、關中平原和陜南秦巴山區。

西安

在西周時稱為豐鎬。豐鎬,是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取當地長安鄉之含意,立名長安,意即長治久安。絲綢之路開通后,長安成為東方文明的中心。史稱西有羅馬,東有長安。

隋時,隋文帝楊堅曾被周明帝封為大興都公,因而將新都命名為大興城,長安作隋時也被稱為大興城。唐朝時,又恢復長安之名。元代,易名為奉元城。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政府改奉元路為西安府,取義安定西北,西安之名由此而來。

延安

商以前延安屬鬼方。公元前13世紀時,武丁伐鬼方,延安成為商王朝的勢力范圍。西周時期,此處為大戎等民族控制。春秋時、晉人大敗那里的白狄,將這里納入晉國版圖。

戰國時,秦人置上郡管轄該地。漢時設高奴縣于此地。隋開皇三年(583年),設延安州,延安之名始見于史。

榆林

明永樂六年(1408年),在今紅山(雄石峽)建榆林寨、榆林之名始見于史。因當地的土壤特別適合種榆樹和柳樹,故名榆林。

榆林地處沙漠地帶,城置其中,又似一匹行進中的駱駝,故又名駱城。榆林于1988年撤縣改市。

寶雞

秦時因其境內有陳倉山,故而設置陳倉縣。唐至德二年(757年),以昔有陳倉寶雞鳴之瑞而改陳倉為寶雞。

相傳陳穆公時,陳倉人發現兩位仙雞化作的神童,得雄者王,得雌者霸。這兩位神童后來一個飛至南陽,一個落至寶雞,人稱陳寶。

咸陽

古代將水之北和山之南均稱為陽,而咸字意為皆、都是等。咸陽地址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山水俱陽,故名咸陽。

也有人根據《史記》和秦都咸陽出上的陶文,認為商秧在此置咸亨、陽里,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將兩名合一,即為咸陽。

渭南

渭城之名,始于前秦苻堅甘露二年(公元360年),以縣城在渭河南岸得名。唐時仍沿用此名。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詩中,即寫道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安康

古代安康號稱群夷之國,至商周時屬庸國。秦時設西域縣,為漢中郡治所,西晉時設安康縣,治所在今漢陰縣。安康之名、取安寧康泰之意。

安康人喜歡稱安康為金州,原因有二:其一,安康盛產黃金,安康月河沙金的產最居全國之首。唐時,安康每年都要向朝廷貢金。其二,安康盛產丹漆。基于此,從西魏開始,政府在此設金州,可謂名副其實。

漢中

位于陜西省的西南部,地赴秦嶺巴山之間。西接甘肅,南鄰四川,整個地區兼跨漢江、嘉陵江兩大流域·并形成沖積形谷地平原,即漢中盆地。漢中之名始于公元312年秦惠文王取地六百里,置漢中郡。因地處漢江中游,故名漢中。

元代蒙古軍占漢中,為了切斷漢中地區與成都地區的聯系,讓四川無險可守,將漢中并入關中,至此漢中開始隸屬于陜西省。漢中是一個典型的行政區劃(西北地區)與自然區劃(西南地區)不一致的城市:無論是地理氣候、方言習俗還是飲食習慣,漢中與陜西的關中、陜北地區都有很大的差異,而與川北極為相似。

銅川

前秦符堅永興元年(公元357年)設銅官護軍,北魏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6年)設立銅官縣,因縣境內有銅官川而得名。

北周改為同官縣。后因軍事上同官與潼關混淆,1946年,民國政府改同官為銅川縣,1958年改為銅川市。

商洛

因境內有商山、洛水而得名。位于陜西省東南部,秦嶺南麓,與鄂豫兩省交界。

東與河南省的靈寶、盧氏、西峽、淅川縣市接壤;南與湖北省的鄖縣、鄖西相鄰;西南與安康、寧陜、旬陽,西北與長安、藍田毗鄰;北與潼關、華陰、華縣相連。

來源:玩轉陜西

轉載注明出處:華峰博客網

內容版權聲明:除非注明,否則皆為本站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