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名著導讀
魯迅曾評價一人一書說,在中國歷來作諷刺小說者,再沒有比他更好的了,諷刺小說從它而后,就可以謂之絕響。這就是吳敬梓的《儒林外史》。
No.1
作者簡介
吳敬梓(1701——1754年),清小說家,字敏軒,號粒民,晚號"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清朝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稱文木老人,又因自家鄉安徽全椒移至江蘇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稱秦淮寓客。早年生活豪縱,后家業衰落,移居江寧。乾隆初薦舉博學鴻詞,托病不赴,窮困以終。工詩詞散文,尤以長篇小說《儒林外史》成就最高。又有《文木山房詩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詩說》七卷(今存四十三則)、小說《儒林外史》。
No.2
故事背景
《儒林外史》是我國文學史上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寫的是儒林之外史。換句話說,《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體現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寫世間真事窮極文人情態,針砭時弊,諷喻世人。
作者吳敬梓生活在清政權已趨穩固的時代,而科舉制度已經過興盛之期,顯露出它的弊端。文士們醉心舉業,道德淪喪。《儒林外史》主要描寫對象為儒林文士,正如魯迅所說機鋒所向,尤在士林。書中人物,大都有當時真人真事做影子。為避免清代統治階級的迫害,吳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說成明代。作者托明寫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舉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動描繪吃人的科舉制度、禮教制度和腐敗的政治體制,展現了一幅封建科舉時代的社會風俗畫卷。
No.3
內容簡介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諷刺文學的典范性作品。全書五十六回,作品用一系列相對獨立的故事,展示了一幅十八世紀中國社會的風俗畫。它以封建士大夫的生活和精神狀態為中心,從揭露科舉制度及其奴役下的士人的丑惡靈魂入手,刻畫了特定時代各個不同階層的眾生相,抨擊了腐蝕士人靈魂的八股取士制度。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貴為一篇之骨,貫穿全文,全書的思想內容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對科舉制度及儒林人士的嚴峻批判和辛辣諷刺;一是對理想社會和道德楷模的熱切渴求。
No.4
主題思想
《儒林外史》以封建時代知識分子為主要描寫對象,以批判科舉制度為中心思想,描繪了封建社會廣闊的社會生活,揭露了封建社會末期各種丑惡現象,從而揭示了這個社會必然滅亡的命運。
No.5
藝術特色
是一部杰出的現實主義長篇諷刺小說,全書用白話文寫成。語言準確幽默、生動洗練,細節描寫傳神,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諷刺手法高超絕妙,藝術上達到了較高水平。魯迅先生認為《儒林外史》的出現,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