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世界上文明唯一延續至今的國家,我們的祖先曾在華夏這片曠闊的土地上創造了燦爛輝煌的文明。而作為古代使用最廣泛的交通工具,馬車同樣也承載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創造能力。
相傳在4000多年前,馬被人馴服。在此后漫長的農耕社會中,馬在耕種、交通運輸、軍事戰爭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特別是馬車,是古代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運輸工具。
那么在悠遠的歷史文化中,馬車是如何誕生的?又是如何演變與發展?其對于中國古代的發展又起到了何種作用?
馬車的演變及在中國古代發揮的作用
1.馬的馴養及馬車的誕生
唐代詩人杜甫曾有詩《房兵曹胡馬》,這首詩中描述的馬不但長得漂亮,速度也很快,而且可以托付性命。
那么作為人類的好伙伴與一種古老的生物,雖然人類在很早就掌握了馬匹的馴養方法,但對馬的馴養并非在中國土地上最早出現,目前國際上認可的最早出現對馬馴養的時期是在新石器時代的歐洲東部。
而在中國,對馬的養殖則起源于夏朝,《世本》云:相土作乘馬這表明在商十一世祖相土時期,商族人先祖采用馴馬的技術馴服了野馬,此后人們才逐漸開始馴養馬匹,由此可見在殷商時期馬的價值才慢慢被中國古人所意識到。
但在此時,由于尚未出現車這種工具,人們并沒有意識到馬可以用作拉車的生產工具。因此,在當時人們馴服馬匹主要就是為了將它們當作食物以及騎乘。
在人類發明了可以采用滾動的方式前進的輪子后,車隨之誕生。但在當時由于牛車可以運載更多、更重的貨物,所以人們并非是使用馬來作為拉車的工具,大多都是使用牛來運送貨物,充當牛車。那么中國古代馬車是何時出現的呢?
長期以來,關于中國古代馬車的起源問題一直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有學者認為,中國古代馬車是由西方傳入;而持相反意見的學者則認為,中國古代馬車是中國古人獨立發明出來的。
支持古代馬車源于西方的學者們認為,車在西方出現的時間要遠早于中國,在公元前4000年后期的兩河流域以及歐洲地區就已經出現了車子。
但就目前史料記載,中國最早的古代車卻是出現在殷商后期,而反映出系有牲畜的車的形象,在現存在的考古發現中,最早出現就要到公元前5世紀即南北朝時期了。
有學者曾根據為數不多的考古資料推測:中國古代馬車的始源目前至少可上溯至二里頭文化的二、三期即公元前19至前17世紀的夏王朝紀年之內。姑且不論這種推測是否正確,但即使是這個年代也是晚于西方的。
另外中國馬車與西方馬車在形制上基本相同。在歷史早期,東西方馬車具有相同的外觀特征:獨轅,在轅的前端又有一橫衡,衡上又做有雙軛。而馬匹就是通過轅兩邊的軛來與馬車相捆,從而起到牽引車前行的作用。而這種獨轅雙軛的馬車樣式最初可追溯到古代西方的牛車。
這也就是說明中國古代的馬車樣式似乎是由西方的牛車逐漸演變而來。
而支持中國古代馬車是在中國獨立產生以及完成后續發展的學者們則認為,中國很早就有了古老的供馬、牛行走的道路。
據《古史考》記載:黃帝作車, 任重道遠。少昊時略加牛, 禹時奚仲駕馬。這也就是說,至少在少昊和奚仲時期,我國就已經出現了了可供牛車和馬車行駛的道路,那么馬車的出現自然會遠早于這一時期。
有人注意到,在西方四輪馬車相比兩輪馬車而言一直非常受歡迎,但中國與西方不同,在已經出土的文物以及被專家確認過的歷史中,幾乎沒有出現過四輪馬車的身影。
因此在中國古代,馬車的出現基本就是以兩輪馬車的形式,這與西方流行的四輪馬車明顯不同。
并且車的發明應以輪轉工具發展到一定程度為其先決條件。在中國古代,在大約接近夏朝的時期,中國古人就已經能夠熟練的使用輪轉工具,將玉料修整碾壓成規定形狀的器具,那么制作車輪類的輪具自然不在話下,獨立造車也就成為了可能。(重點不在時間上,是在中國古人那時候不需要西方傳入就已經具備了獨立造車的能力)
兩類學者的看法都有十分充分的依據,但無論是源于西方還是在中國本土獨立產生的,馬車作為一種交通運輸、戰爭需要以及騎乘的工具,在中國歷史的漫漫長河中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 中國古代馬車的演變史
自馬車誕生以來,其在中國社會中都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那么中國古代馬車是如何發展與演變的呢?
最早,考古學家在殷墟中發掘出的甲骨文里發現了了象形的車字,這是中國古代可考究的出現的最早的車;在河南偃師商城發現了商代早期車馬的遺跡。
同時在琉璃河文化遺址的車馬坑中,考古學家又發現了我國商周時期的馬匹遺骸和車馬等陪葬器物;并在秦始皇陵出土了八角青銅戰車等等。
從象形字到銅馬車,這些考古的發現,說明馬車早就存在并貫穿于與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作為世界上最早出現并廣泛運用馬車的國家之一,馬車在中國歷朝歷代中也呈現出不同的型制。
春秋戰國時期馬車已經被人們廣泛使用了,那時馬車主要用于軍事。馬車的構造相對來說簡單、也不具備額外的功能。
如用來摧毀城墻和其他建筑的戰車被稱鵝鶻車,撞擊城門的稱撞車,適用于遠程攻擊的馬車稱架火車等。
在秦朝時期,馬車的型制主要還是沿用了春秋戰國時的馬車,但秦人在春秋戰國時期馬車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了馬車的功能。
當時人們將馬車細分為大車和小車。其中小車稱為輕車,用于日常出行和民間使用;大車又稱作戎車,主要用在官用或軍事方面。
漢朝時期,馬車的功能以及分工演變的更加完備,漢朝對馬車的使用進行了嚴格的限定,并對不同場合、不同儀式做了具體的規定。對馬車的種類也進行了詳細而復雜的劃分。
《續漢書·輿服志》中描述皇帝乘坐的車稱輅車和金銀車;高級官吏乘軒車;一般官吏乘軺車;貴族乘輜車。
除此之外,還有斧車是用來祭祀,鼓吹車是用來奏樂,獵車是用來打獵,辒辌是用來下葬,檻車用來運送動物和囚犯等。
而在之后的朝代中,馬車基本具有了固定的種類與型制,其作用也被發揮到了極致。而在之后更為長遠的發展中,馬車也逐漸被各種更為便利快捷的交通工具所取代。
3. 馬車在中國古代社會生活中的作用
在中國古代禮儀制度的發展過程中,西周是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時代。中國古代許多的禮儀制度都是在西周時代產生的。車馬制度同樣是如此。
當時,馬車還象征著身份與等級。據周代的禮書記載,從周王到諸侯、卿大夫,身份地位不同其所能乘坐的馬車也有著嚴格的區分。
此時馬車亦稱為乘車,乘車的最高級別成為路,據《周禮? 春官?巾車》記載:一日玉路,以祀;金路,以賓,同姓以封:象路,以朝,異姓以對。其中的玉路、金路、象路都是為諸候王所乘之車。
同樣在周代的貴族墓葬旁邊,常可發現附葬的車馬,坑內埋放車馬的數量和旁邊貴族墓葬的規模和隨葬品相匹配。
迄今所見西周時期的車馬坑埋放車最多的可達十余輛,前不久發掘的湖北棗陽九連墩一號東周墓旁邊的車馬坑中的車子達33輛之多。
并且據史書記載,在武王伐紂的時候(公元前十一世紀)就已經有車三百乘了。
另外,馬車在春秋戰國期間已然成為了決定戰爭勝負的武器裝備,因為在中國古代社會,戰車數量的多少是衡量—個國家軍事實力的重要標志。故有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
在《孫子兵法》中寫到過一種戰車:轒辒車。轒辒車與鵝鶻車類似但其有更為堅固的防護,在戰爭中可以很好的保護友方、摧毀敵方,這說明馬車在春秋時期在戰爭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秦漢時期以后,車子的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從二馬駕的單轅車變為單馬駕的雙轅車,車子主要被作為出行代步和運載貨物的工具。
如輜車,也稱輜軿或重車,后來人們衍伸為稻重車,所謂的錙重則是指輔車中所運載的重物,如軍需物資等。銷車是一種設有帷慢,可以遮風擋雨,人也可以在里面躺臥休憩,并且能夠保護所載之物不受損害,此車大多數被用于載物。
而在漢代諸侯王的墓葬中,常??梢钥吹接熊囎与S葬。古代用于喪事有5種喪車名稱為:木車、素車、藻車、漆車和駹車。
總結下來,中國古代馬車一共有四種類型:乘車、兵車、運輸車和喪車。
可見當時馬車不僅在戰場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其更是人們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遍布于大街小巷的各種馬車 ,促進了社會的發展和繁榮。
總結
中華文化璀璨奪目,隨著中國古代馬車的出現與發展,古車形象及其文化成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
馬車是中國古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在古代的勞動生產或是戰爭中,亦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與裝備。
中國古代馬車經歷幾千年的發展在不同朝代中呈現出不同的形式與作用,有用于載人的乘車;在戰爭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兵車;運輸貨物的運輸車以及作為陪葬品的喪車。
但無論是何種品類的馬車,其都極大的推進了中國古代的生產發展與社會的繁榮昌盛,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參考文獻
1. 《中國古代馬車產生的歷史自然背景探析》
2. 《車子的演進與傳播——兼論中國古代馬車的起源問題》
3.《中國古代車的淵源探究》
4.《馬車的前世今生》
5.《古代重要交通工具——馬車》
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