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奪是什么意思(定奪和決定的區別)

生活中你的那些選擇讓你至今印象深刻?

生活中你的那些決策讓你悔恨不及?

前一段時間,我們這邊的地鐵大修,本來這個口是兩個直梯一個樓梯,維修的時候會選擇關閉一個,但是最開始關閉是中間的,那個時候對大家的影響還不是特別大,可是等那個關閉之后,開始維修中間的時候,一切都變了,雖然開的還是上梯,但是上梯和樓梯挨的特別緊,所以每次出站排隊最少待5分鐘左右,然后等兩邊都修好,上下電梯都可以使用,但是中間還是上梯,最初排隊和維持秩序的情況還是沒有有所改善。

直到今天早上我突然發現電梯上下行的方向調整了,中間還是下行,旁邊是上行,另外一個旁邊步梯,人員前行明顯流暢很多,中間未有排隊現象。

看到這個現場我突然想起來,很多時候我們都是選擇和決策者,在生活中我們不要害怕去選擇,如果這個選擇不是很正確,這個時候就需要決策者果斷的去做決策,立馬去改正。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有各種各樣的選擇:

你是計劃本科畢業直接工作,還是準備留校繼續讀研?

你是愿意留在大城市里打拼,還是打算退居小城鎮里享受安逸?

你是選擇呆在熟悉的職場里奮斗,還是敢于走出來自己創業?

不一樣的選擇造就了每個人不一樣的人生,那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最優的決策呢?

當一種選擇比另一種明顯要好的時候,面對這種簡單的二選一,我們輕而易舉就能做出判斷,根本無需決策。

而一個抉擇之所以艱難,就是因為一種選擇在這方面較好,而另一種選擇在那方面更好,兩者各有千秋讓人無法定奪。

就像你可以輕松地決定今天吃米飯還是吃面條,但卻很難決定到底是繼續一份有些厭倦的工作,還是追求自己感興趣的愛好。

所以,決策,是面對優劣相當不容易判斷的多個選項,從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日常的生活中,大部分人做決策的機會并不多,無非就是選擇什么專業,做什么樣的工作,跟誰結婚,跳不跳槽等等。

即使是這些少量的決策機會,很多人也只是隨波逐流,不具有決策意識,反而異常草率地做出選擇。

就像前幾天和一個朋友聊天,她說起今年是繼續找工作,還是趕緊回家,如果現在不回去,不知道今年疫情發展情況如何,當時的他焦慮地根本沒有辦法做出一個明智的選擇。

因為在她的決策中有兩個決策因素,第一個:才畢業,從未有春節是不和家人一起過的;第二個:她對工作和金錢的需求沒有那么強烈。

決策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最終會讓我們做出一個決定生活走向,改變人生命運的選擇。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三個學生向他求教:我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侶呢?

蘇格拉底沒有直接回答他們,而是把他們帶到了一片麥田,說:你們走進麥田,只許前進,不許回頭,途中摘下一支,只能摘下一支,最大的麥穗。

第一個學生進入麥田,沒走幾步就看見了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麥穗,于是很高興地摘了下來。可是,當他繼續往前走,發現前面有許多比他摘的那只大得多,結果他很后悔自己下手早了,只好遺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個學生吸取了教訓,每當他要摘的時候,總是提醒自己,后面還有更好的。可是,不知不覺他就走到了終點,手上卻一支麥穗也沒有。他也很后悔,沒有把握住機會,總覺得有更大的在后面,結果錯過了全世界。

第三個學生吸取了前面兩者的教訓,當他走到三分之一的時候,只觀察不下手,在心中把麥穗分為大,中,小三類;再走三分之一的時候,他還是只觀察不下手,驗證前面的判斷是否正確;等走到最后一段,他摘下了遇到的第一支屬于大類中的麥穗。這可能不是最大的一支,但他卻心滿意足地走完了全程。

第一個學生的決策很隨意,第二個學生非常糾結,毫無決策可言,而只有第三位學生擁有決策意識,系統地分析了當下的情況,最后做出了滿意的選擇。

很多人的問題,不僅僅是不懂如何去做決策,更嚴重的是不重視自己的選擇權,對決策毫無頭緒。

比起不加思索地隨意選擇,具有決策意識的人,往往能夠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轉載注明出處:華峰博客網

內容版權聲明:除非注明,否則皆為本站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