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一篇名為《成都,上新了》的稿件刷爆成都人的朋友圈。值得一提的是,本篇10萬+爆款稿件的文末還出現了小志的身影。文末參考資料特別提及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成都市交通志》和簡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編纂的《簡陽市志(1986~2005)》。
現在,就跟小志一起,從陸、水、空三個角度,看東部新區的發展變遷。
開拓,是一座城市發展的必經之路,成都也不例外。
這座面積逾1.4萬平方千米的超大城市,在短短數十年間經歷了無數次開拓和重組。
今天,它終于打破了兩山夾一城的城市格局,堪稱千年之變。
從龍泉山向西望,龍門山清晰可見,千年來成都就處于這兩山之間|攝影師@嘉楠
跨過龍泉山向東,城市格局變得豁然開朗,一山連兩翼開始成為現實。
請橫屏觀看,龍泉山往東寬闊的土地| 攝影師@付豐杰
2020年,緊鄰龍泉山東側,承載了萬千期待的成都東部新區應運而生。
成都東部新區區劃示意
,包括了15個街道(鎮)| 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公路、鐵路在此縱橫交錯,我國十三五期間建設的最大民用運輸機場——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也坐落于此。
隨著天府國際機場航空口岸通過國家驗收組驗收,成都聯通世界的新國門正緩緩開啟。而擁有這座機場的東部新區,也即將成為成都乃至整個西南地區的新樞紐。
請橫屏觀看,天府國際機場上空被少見的平流霧籠罩
| 攝影師@唐寅
在工信部賽迪研究院發布的全國城市新區發展潛力百強榜單中,成都東部新區已經連續兩年位居第一。
很難想象,這里曾經連進入成都都異常艱難。那么,它是如何蛻變成如今的西南新樞紐的?
這一切,都要從一座山說起。
01
開山造路
從高空俯瞰四川,在一片群山包裹的低洼之處,仍有一道細長脈絡縱貫南北。
它就是龍泉山。往西,是千年天府成都平原;往東,盡管丘陵密布,卻依然誕生了資陽等眾多城市,距離重慶也僅僅200多公里。
成都
東部新區地形示意| 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長久以來,這座山都是兩側溝通最大的阻礙,只有一條古驛道盤旋而下,人稱東大路。
請橫屏觀看,明清成都東大路示意,經石盤鋪(今石盤街道),到達重慶| 底圖來源@萬邦/成都地圖出版社,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不過,這條路并不好走。遇到雨雪天氣,山路泥濘,寸步難行。即便是后來沿著這條古道修建的西南第一路成渝公路,也常因彎多坡陡,導致車毀人亡。
經多番維護改造,最初的成渝公路已經成為我們熟知的318國道成都段| 攝影師@嘉楠
成都要順利向東,必須要有穿山之路。
1952年,14座隧道貫穿龍泉山,新中國第一條鐵路——成渝鐵路從山洞內呼嘯而來。
1952年7月1日,賀龍元帥為成渝鐵路全線通車剪彩
| 圖片來源@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融媒體中心,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鐵路從山腳下的養馬河路過,讓這個沱江邊的無名小鎮突然變得火熱。
養馬河火車站,位于養馬鎮,今養馬街道| 圖片來源@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融媒體中心,制圖@李雪茜&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綠皮車拉來了外地的糧油,也拉來了四川橡膠廠、養馬河橋梁廠等現代工廠。
小小的養馬河站,堆滿了需要外運的輪胎、枕軌等。而養馬鎮,也順勢成為一座工業重鎮。
四川海大橡膠集團有限公司輪胎成型現場
| 圖片來源@四川輪胎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此后,隨著大三線建設的進行,大量產業也從東部遷移至成渝沿線。然而,耗時達13小時的鐵路遠趕不上旺盛的交通需求。
直到1995年,西南地區的第一條高速公路——成渝高速,終于在千呼萬盼中駛來。
1995年,成渝高速公路全線初通試運行,這是四川第一條全封閉、全立交的高速公路,此后開始了高速公路投資建設的熱潮
| 圖片來源@蜀道集團,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新路接過兩地交流的重擔,從更靠西的石盤鎮經過,將成渝通行時間縮短到4小時。
成渝高速,一路開山架橋,經石盤鎮(今石盤街道)前往重慶
攝影師@嘉楠,制圖@李雪茜&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二十年后,四川第一條出川高鐵成渝客運專線再次穿越龍泉山,如今可以最高350公里的時速,將成渝兩地拉近到僅僅62分鐘。
成渝客運專線,2015年開通運營初期時速為300千米/小時,2020年經提速改造后可達350千米/小時
| 攝影師@嘉楠
但快還不夠,密切的溝通需要更多的道路。
2016年,成安渝高速(渝蓉高速)全線建成,成為成渝之間最短的高速公路。
成安渝高速,穿龍泉山隧洞后,經安岳抵達重慶
| 攝影師@王加林
2020年,成資渝高速正式通車,通過資陽連接重慶。
2022年底,成渝之間的第四條鐵路,成渝中線高鐵宣布開工,再次拉近成渝兩地的距離。成渝中線簡州站將誕生于此,而它也是未來的東部新區鐵路樞紐站。
無數路網在此交織,成都和重慶兩個西部最大的城市,經歷幾千年頻繁往來,終融為一小時城市圈。
成都
東部新區交通示意| 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而位于成渝要道上的東部新區,也迎來最好的時代。
石盤與養馬,組成了如今的簡州新城。新城內,曾經的橡膠廠已是全國重要的輪胎制造基地。吉利學院從北京搬遷至此,為新能源、智能汽車等行業輸送人才。
簡州新城新經濟產業園| 攝影師@賴欣宇
龍泉山,這座屹立不倒的山地屏障,在汽笛聲中迎來了東部新區的第一次突破。
火車拉來了產業,但這片土地卻留不住人,因為除了交通,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亟待解決。
02
劈山鑿河
龍泉山不僅阻擋了人類向東的腳步,也阻擋了水流的東去。
龍泉山以西的成都平原,在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改造下,早已形成了四川盆地最稠密的河網。相比之下,東邊的河網則顯得格外稀疏。
成都
東部新區水系示意,圖中展示的是現今的水網格局,包含了部分人工水系| 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更糟糕的是,這里還長期受到春旱、夏旱、伏旱的影響,干旱時長可達近四個月。水源短缺與旱情疊加,導致農田干涸,甚至連日常飲水也難以維系。
這種聽天由命的生活,不僅束縛著這片土地的生命力,也束縛著成都繼續向東。
簡陽歷年干旱情況,以1953-1963年為例| 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引水,是解決當地干旱最好的辦法。
從都江堰引來的人工河東風渠,在龍泉山的阻擋下,不得不駐留在山的西側。
要讓它繼續向東,我們必須再一次打通龍泉山。
都江堰水利工程| 攝影師@張銓生
1970年,引水工程正式動工。
數十萬當地民工用鐵鍬等最簡陋的工具,在龍泉山中段挖出了一個6274米長的隧洞,同時在東側山腳修建了三座水庫以及若干灌溉渠,這就是著名的東灌工程。
1970年2月20日,東灌工程龍泉山隧洞二號斜井破土動工
|圖片來源@成都東部新區水務監管事務中心,制圖@李雪茜/星球研究所
歷經十年,都江堰的涓涓細流,終于穿過龍泉山,來到了東部新區這片干渴的土地。
東灌工程東部新區片區,工程全稱為東風渠第六期擴灌工程
|制圖@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汩汩流水潤澤良田,也支撐著人們更富裕的生活。
不僅農田變得穩定高產,還擁有了晚白桃、櫻桃、柑橘等果園。而原本用于蓄水的水庫,同時也被用于養魚。
成都東部新區的柑橘產業園
|攝影師@唐寅
但好景不長,高密度的網箱養魚等活動,在湖底沉積了大量的廢棄物,連年積累,導致水質惡化,湖中的魚接二連三死亡。
2003年開始,水庫的環境治理提上了日程。經過六年的治理,水庫水質終于從最差的V類提升了兩個等級,達到了III類標準。
三岔水庫中
捕魚;我國的水質分為五類,其中I類水質最好,III類水經過凈化處理也可供生活飲用|攝影師@鄒文泗
東灌工程最大的水庫三岔水庫,在疏浚治理后,變成了如今風景宜人的三岔湖。
5.8萬余棵樹木扎根在此,讓三岔湖地區的森林覆蓋率達到85%以上。
連片的森林可以一直延伸到視野盡頭,掩映著新區的山水全景| 攝影師@賴欣宇
湖內113個島嶼、160多個半島,或花開四季,或野鳥成群,吸引了白鷺、紅嘴鷗等眾多飛鳥來此駐足,數量可達5萬余只。
三岔湖上空成群的飛鳥| 攝影師@唐寅
綠道沿著湖邊蜿蜒,連通著沿岸的天府奧體公園、絳溪河公園等大大小小的公園,直到與龍泉山上的森林綠道相遇,成為東部新區的慢行交通骨架。
從此,龍泉山不再是東面的屏障,而變為了成都的城市綠心。
從龍泉山上的
丹景臺眺望三岔湖| 攝影師@書是波
當山體阻力漸漸隱去,森林之下,地鐵18號線從內城向東穿山而來。
18號線三岔地鐵站| 攝影師@蔣小翼
與此同時,產業也紛紛向東轉移。
四川大學等眾多科研機構的研究成果,它們的轉化基地放在了三岔湖邊;汽車制造產業也向東來到新區,同吉利學院一起形成人城產結合的智造新城。
吉利學院的學生們圍繞在吉利星方程式賽車周圍
| 圖片來源@吉利學院
當山不再高大雄偉,當水不再困住生產,成都向東的號角勢不可擋地吹響。
然而,與周圍的城市相比,即便是擁有了數量繁多的鐵路、公路甚至江河,東部新區也算不上獨特。想要脫穎而出,它必須將目光從腳下轉向藍天。
03
沖上云霄
在歐洲與我國西部之間的廣袤土地上,除了阿拉伯半島上的迪拜、卡塔爾多哈兩個航空樞紐之外,幾乎再沒有規模相當的大型國際航空樞紐。
位于歐亞航路重要節點上的成都,當然不能放過這個機會,想要在全球的航空樞紐競爭中占據一席之地。
僅僅一個雙流機場還不夠,對成都而言,新建一個機場更能滿足這座城市長久的發展需求。
雙流機場排隊起飛的客機| 攝影師@趙靖影
放眼成都,龍泉山以西,密集的城市難以提供一座新機場所需的龐大空間,而東側不僅面積開闊,還可以憑借良好的區位優勢成為成渝兩地的新紐帶。
2021年6月,天府國際機場正式通航,成都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后,第三個擁有雙國際樞紐機場的城市。
不久之后,成都的國際航班將全部轉場到天府國際機場,可以為中部地區直飛歐洲搭建空中通道,真正開啟一個西南腹地的新國門。
請橫屏觀看,天府國際
機場舉行煙花秀,慶祝機場航站樓竣工驗收| 攝影師@嘉楠
高空視角下,航站樓如同兩只太陽神鳥,展翅待飛,以另一種方式延續著三千余年的古蜀文明。
夜晚,天府國際機場星光閃耀| 攝影師@唐寅
航站樓之間,直接接入高鐵、城軌、大巴等9種交通方式,可以輕松實現無縫換乘。
機場內的換乘中心| 攝影師@唐寅
作為一座智慧機場,從航站樓延伸的跑道,預埋了各種各樣的傳感器實時監測跑道的沉降、濕度、溫度等信息,從而對飛機起飛和降落的兩個關鍵階段進行預警,保證飛行的安全。
人們正在圍觀天府國際機場的飛
機試航| 攝影師@蔣人可
從這些智慧跑道起飛的飛機,將沿著241條國內航線和眾多的國際航線,通向國內外數百個城市。
僅僅通航半年,天府國際機場的旅客運輸量就足夠其在全國248個民用機場競爭中,超越80%的同行。
請橫屏觀看,成都國際(地區)航空客貨運通道規劃示意,成都對天府和雙流兩個機場的航線實行整體規劃與布局| 制圖@ 陳志浩/星球研究所
機場不遠處,正在規劃建設的鐵路貨站,甚至可以直聯蓉歐班列以及整個川南鐵路網絡。除了鐵路,成簡快速路等公路通道也不斷向機場延伸而來。
新與舊,快與慢,不同時空下誕生的運輸媒介,此刻齊聚在東部新區的大地上,賦予它新的使命。
老成渝鐵路,如今已變成了貨運專線| 攝影師@何波/中國鐵路成都局集團公司融媒體中心
機場北側,順豐、豐樹等不同類別的航空物流園漸漸生長,四川第一個空港型綜合保稅區也將在此建成,屆時,成都東部新區將成為中國(四川)自貿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請橫屏觀看,機場北側的產業園
| 攝影師@阿布
一座空港新城拔地而起。
除了緊鄰機場的物流、貿易產業園,它還包括更遠處的未來醫學城、西部金融創新中心等建筑群。它們將加速孕育航空維修、人工智能機器人等高端制造產業,以及電子、醫藥、跨境電商等高度依賴航空運輸的產業。
空港新城| 攝影師@張翔升
這場新興的浪潮不僅影響產業,還融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
人們可以在未來城市體驗中心沉浸式感受一個更宜居的未來城市,也可以在知也·圖書館、東·壹·美術館等領略天南海北的文化藝術。
壹·美術館,成都東部新區首座公共美術館| 攝影師@蔣小翼
東部新區,不僅承載了成渝相向發展的期望,也寄托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想象。
正在建設東部新區的女
工們| 攝影師@盧興東
至此,完善的交通體系,秀麗的自然風光,活力十足的樞紐經濟,讓東部新區終于蛻變為真正意義上的現代綜合樞紐。
請橫屏觀看,成都東部新區城市
風光| 攝影師@張翔升
通過這個新樞紐,成都往東,無盡的山地丘陵,也許都將化為坦途。
通過這個新樞紐,不靠海不沿邊的成都,也能將腳步邁向全世界。
請橫屏觀看,從龍泉山向東遠望,成簡快速路段通過層層丘
陵| 攝影師@吳科
- 本 文 創 作 團 隊 -
撰稿 | 卜川子
編輯 | 李丫梨
圖片 | 徐鷹
地圖 | 陳志浩
設計 | 李雪茜
審校 | 清流&王邏輯&吳昕恬
封面攝影師 | 唐寅
【參考文獻】可上下滑動查看
[1] 四川省簡陽縣志編纂委員會. 簡陽縣志[M]. 巴蜀書社, 1995.
[2] 簡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簡陽市志(1986~2005)[M].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1.
[3] 成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成都市交通志[M].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4.
[4] 四川省簡陽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編. 簡陽文史資料 第21輯 功在千秋[M]. 2000.10.
[5] 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史志編審委員會. 中國鐵道建筑總公司年鑒[M].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01.
[6] 胡開全.龍泉山見證成渝鐵路建設史(上)[J]. 文史雜志, 2021(05):49-54.
[7] 胡開全.龍泉山見證成渝鐵路建設史(下)[J]. 文史雜志, 2021(06):59-62.
[8] 曾永松,陳彩媛.全球化新趨勢下成渝樞紐機場發展的思考[J]. 城市交通, 2019, 17(04):42-49.
[9]張俊.成渝城鎮密集區建設與西部大開發[J].城市規劃匯刊, 2000(04):17-20+3-79.
[10] 成都市東進總體戰略規劃(2017-2035), 2017.
[11] 成都市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和物流業發展規劃, 2022.
[12] 成都東部新區十四五發展規劃, 2022.
[13] 成都天府臨空經濟區建設方案, 2023.
來源:星球研究所
編輯:龍昱丹
校對:譚麟 高賽琦
審核:楊蕊羽 李華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