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248課,講《說文解字》辵部的一個漢字<止+辶>字,這個字GBK字庫沒有,大部分設(shè)備無法正常顯示,它其實就是后來的徙(《說文解字》無徙字)字,因此,我們今天要解決的漢字實際上是徙字。
<止+辶>。讀音有兩個:
(一)xǐ。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biāo)注的讀音,給的解釋是:<止+辶>,迻也。從辵,止聲。這個字的六書歸類有爭議,顯然,許慎認為它歸為形聲字。但《字源》師玉梅認為它是會意字。從辵,從步。既然有爭議,我們就看一下字形演變:
(徙字的字形演變)
《字源》認為: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彳為行之省,行初文像四通道路之形,彳為行的左半邊,亦表道路。步,初文像左右腳一前一后,會行走意。甲骨文<止+辶>即雙足行于道上,會遷移之義。我們認為這種說法較為合理。許慎的說法似不對。清代朱駿聲《說文通訓(xùn)定聲》:今隸體作徙,<止+辶>,同徙。因此,<止+辶>的本義是遷移,在隸變之后,寫作徙。
《周禮·地官·比長》:徙于國中及郊。鄭玄注稱:或國中之民出徙郊,或郊民入徙國中。即(居民)遷移到都城中或郊里。《史記·殷本紀(jì)》:殷民咨胥皆怨,不欲徙。(第五次遷移),殷朝的民眾一個個怨聲載道,不愿再受遷移之苦。
(商王遷都)
又比如柳宗元《永某氏之鼠》:數(shù)歲某氏徙居他州。用的也是這個意義。
徙字也指轉(zhuǎn)移、變化。比如《論語·述而》:聞義不能徙。邢昺疏稱:聞義事當(dāng)徙意從之。聞義不能徙,就是知曉了義理不能轉(zhuǎn)變觀念。
(孔子像)
本義之外,徙字還有其他用法,比如:(1)調(diào)職。《史記·淮陰侯列傳》:徙齊王信為楚王,都下邳。(劉邦)改封(調(diào)職)齊王(韓信)為楚王,建都下邳。
(韓信像)
(2)避。《廣雅·釋詁三》:徙,避也。王念孫《廣雅疏證》:《說文》:‘遁,遷也。’與遷與避同義。《爾雅》:‘遷,徙也。’遷與移、徙同義。故遁、遷、移、徙四字俱訓(xùn)為避也。下一課會談到移字。比如《孔子家語·相魯》:及孔子之為政也,則沈猶氏不敢朝飲其羊,公慎氏出其妻,慎潰氏越境而徙。等到孔子執(zhí)政扔時候,沈猶氏不敢在早上用水飲羊(用水灌羊以增加羊的重量)了,公慎氏休了他的妻子(因為他的妻子與人淫亂),慎潰氏越境避開了孔子的地區(qū)(因為其生活奢侈,超過了標(biāo)準(zhǔn))。
(3)踰;越。《禮記·檀公上》:祥而縞,是月禫,徙月樂。孔穎達疏稱:踰月可以歌。即超過一個月才可以歌。
(4)謫戍;流放犯人到邊遠地方。《史記·秦始皇本紀(jì)》:益發(fā)謫徙邊。征發(fā)更多的流放人員去戌守邊疆。秦始皇時戍邊流放人員極多,陳勝吳廣起義就是戍邊超期引起的起義。
(陳勝吳廣起義)
(5)奪取。《國語·吳語》:焚其姑蘇,徙其大舟。韋昭注稱:徙,取也。焚掉了姑蘇之宮,奪取了大舟作為戰(zhàn)利品。
(6)癬。《釋名·釋疾病》:癬,徙也。浸淫移徙處日廣也。故青、徐謂癬為徙也。因為癬類皮膚病大吃一驚染面積越來越大,似乎會遷移一樣,所以青、徐兩州的人稱癬叫徙。
(二)sī。讀這個音時,有兩個用法:(1)古國名。《漢書·西南夷傳》:自雋以東北,君長以十?dāng)?shù),徙、莋都最大。顏師古注稱:徙及莋都,二國也。徙后為徙縣,屬蜀郡。(2)古地名。《集韻·支韻》:徙,地名,在蜀。不管是國還是地名,都在蜀地。只需注意一點,就是徙字作地名時,別讀錯了音。
徙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徙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248,部分圖片引自網(wǎng)絡(luò),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