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古詩大全(關于端午節的古詩)

今天是清明節。

二十四節氣中,最特殊的,當屬清明節。

清明節和端午節、中秋節、春節,同為四大節日。

另一面,清明節和立春、谷雨、夏至同屬二十四節氣。

在中國人心中,清明節祭祖的習俗更加深入人心。

慎終追遠刻到了中國人骨子里。

謹慎的對待死亡,虔誠的追念先祖,是幾千年來中國人的傳統。

面對生命的逝去,對人生的感慨總是多一些。四首清明詩詞,寫盡了清明,寫盡了人生。

01

故鄉,你離開了之后才會有,不離開是不知道的。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是古今最知名的一首清明詩,也是一幅美麗的春雨畫卷。

清明時節,細雨紛紛,路上的行人,個個失魂落魄。

杜牧羈旅在外,想家情切,唯有酒可銷愁。

他詢問一個路過的牧童:小孩,請問哪里有酒家呀?

牧童遠遠地指著:那邊的杏花村。

此時,杜牧也是斷魂的吧。

唐代的清明節,家人聚在一起取新火、掃墓、游春、蹴鞠,是一個歡樂的節日。

可是,杜牧一人行旅在外,不能回家,心情肯定不好。

要命的是,綿綿的春雨,澆在杜牧的身上,更澆在心上,添了一絲沉重。

余秋雨說:夜雨是行旅的大敵。夜雨會使旅行者想家,想得很深很深。夜雨會使旅行者企望安逸,突然憬悟到自己身陷僻遠、孤苦的處境,顧影自憐,構成萬里豪情的羈絆。

杜牧此時就處在這種羈絆中。

于中國人來說,家是一個能撫慰一切不好情緒的地方。

西晉有一個文學家叫張翰。

他是一個任性的人。

某一個秋天,他想念家鄉的莼菜和鱸魚,于是,不顧一切,千里迢迢回到了吳江之地。

連官都不要了。

許多人為他的行為叫好,更多的是羨慕。

說走就走的回家之旅,于普通人來說,需要莫大的勇氣。

此時的杜牧,想回家,官位要不要?理想如何實現?

一腔歸家的情緒,找不到突破口,唯酒可銷愁。

他急切地想找一個能喝酒、歇腳的地方,也許,只有在酒里,方可消磨心中的期待。

人生不過是居家,出門,又回家。

我們一切的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圖,不過是靈魂上的思鄉病。想找一個人,一件事,一處地位,容許我們的身心在這茫茫的世界有個安頓的歸宿。

02

我們所擁有的,只有這一輩子

清明日對酒

宋·高翥

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

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宋代時,清明祭祖早已成為傳統。

每到清明節,人們傾巢而出,各自祭掃,儼然一派獨特的風景。

看著紙灰飄落在空中,如蝴蝶般飛舞,痛哭的人們,流出血淚。

祭掃完畢,一切都歸于沉寂,兒女們忘記了白天掃墓的悲傷,又紛紛開始歡聲笑語。

高翥看得很開:人生有酒,就應當大醉一場,百年之后,可是一滴都帶不到九泉。

掃墓之時,人們帶上酒水、果品,吃食擺了一桌子,可是,逝者真能享受到嗎?

高翥說:死后別人祭祀他的酒他一滴也嘗不到了!

人生,就是如此,一旦進入死亡,塵世的美好,都化為泡影,再也無法享受。

我們所擁有的,只有這一輩子。

莊子是一個智者。

妻子去世了,朋友惠子來吊唁,他準備好好安慰悲傷的莊子。

可是,來到莊子家,只見他坐在地上,敲打著盆缶,大聲地唱著歌。

惠子很氣憤:你的妻子和你共同生活,為你生兒育女,她死了,你不傷心也就罷了,還高聲唱歌,真是太過份了。

莊子卻一臉淡定:我本是傷心的,可一想到死亡是自然之理,于是就停止了哭泣。

看淡了生死的差別,所以,莊子才能如此淡定。

生命是一場旅行,我們無法改變結果,卻能讓過程燦爛而豐盈。

古人說: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

喜歡的酒、熱愛的事,及時享受,及時去做,生命一旦終結,什么都沒有了。

與其悲傷對泣,不如過好每一天。

讓別人快樂,叫做情商;讓自己快樂,那才是人生。

03

人總要沉下心來,過一段寧靜而自省的日子整理自己。

清明

宋·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清明正值暮春,草長鶯飛,花開燦爛,是郊游的好日子。

《論語》里曾記載郊游: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

一千多年前,王羲之曾和友人在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成就一段佳話。

仰慕前人遺風,王禹偁也想去郊游一番。

可是,詩人一貧如洗,沒有花也沒有酒,就像置身在荒山野寺中的僧人,無著無落的,想快樂也無從談起。

不過,詩人馬上想到了新的快樂。

昨天向鄰人討要了新的火種,破曉時就在窗前點燈,坐下來潛心讀書。

越是昏暗的時候,越要自己治愈自己。

和大多數詩人一樣,唐代詩人李涉多次被貶,仕途不順,他曾被流放到南方。

人生不順,李涉長時間處在昏昏沉沉之中。

有一天,他恍然驚覺春天就要過去了。

趁著春天的最后一抹風光,李涉強打起精神來登山。

強撐著精神欣賞春色,在山中的寺院中,他碰見一位高僧。

兩人聊了很久很久,那些煩惱呀、憂愁呀,都煙消云散。

他心情很愉快,于是提筆在墻上寫下:

終日昏昏醉夢間,忽聞春盡強登山。

因過竹院逢僧話,偷得浮生半日閑。

一生中,最光輝的一天并非功成名就的那天,而是從悲嘆與絕望中產生對人生挑戰和勇敢意志的那天。

我仍覺得那無數個奮筆疾書的日夜、無數個崩潰又自我治愈的瞬間、無數個含淚堅持的時刻,都在不經息間匯成生命的寬度。

04

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清明

宋·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清明正值春日,桃李爭艷,燦爛芳華。

可黃庭堅的心情,卻沒有就此開心起來。

一邊是桃李盛放,而掃墓的人,卻一臉愁容。

打雷了,春雨落下滋潤著大地,黃庭堅卻想到古人。

《孟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齊人有一妻一妾,他每次和妻妾吹噓,自己和達官貴人一起吃飯,酒足飯飽,方回家來。

可妻子疑惑了:既然結交了達官貴人,為何卻從未見一個貴人來家里拜訪呢?

有一天,妻子悄悄跟著丈夫,發現,街上沒有一個人與他搭話。

最后,丈夫走到城外的墳墓中間,向掃墓的人乞討一些剩飯剩菜。

妻子得知真相,與妾悲痛大哭。

在黃庭堅看來,這個齊人是一個愚者。

黃庭堅看不上齊人,卻敬重介子推。

介子推曾跟隨公子重耳流亡19年,不離不棄。

后來,重耳當上齊國君主,介子推卻拒絕高官厚祿,帶著母親,隱居到了綿山上。

為了逼介子推出山相見,重耳下令燒山,介子推堅持不出,最終,被燒死在綿山上。

千百年來,介子推一直被后人贊頌,稱為智者賢人。

如今,時間荏苒,愚蠢的齊人、賢良的介子推,早已變成了滿目的野草。

他們是貧賤,是愚蠢、是賢良,還有誰知道呢?

《紅樓夢》里有一句名言:縱有千年鐵門檻,終須一個土饅頭。

即使人真的有千年鐵門檻般的顯赫家世,最終也就是落得一個土饅頭似的墳丘。

唐代詩僧王梵志則直白多了:城外土饅頭,餡草在城里。一人吃一個,莫嫌沒滋味。

人世間榮耀、權力放在歷史長河里不過是過眼云煙。

每一次清明,都切切實實感受到,除了生死,都不是大事。有些人,有些事,一笑置之。

人一輩子活的什么呢?

現在看來就是體驗,認識不同的人,去到不同的地方,看朝霞蓬勃,海浪翻滾,夕陽西下,雞鳴牛哞,炊煙裊裊,星漢燦爛,記住此時此刻,一如彼時彼刻。

每一年的清明節,總會帶給人關于生與死的感慨。

莊子說:方生方死,方死方生。

萬事萬物正在不斷地成長,也在不斷的消亡,人,也是如此。

我們無法把握死亡,卻可以抓住生的時光。

人生就八個字,喜怒哀樂憂愁煩惱,八個字里頭喜和樂只占兩個,看透就好了。

常喜樂,能愛人,有健康,已經是很好的人生了。

與君共勉。

轉載注明出處:華峰博客網

內容版權聲明:除非注明,否則皆為本站原創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