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題中問題的答案先奉上:(1)成語嗛而未發中,嗛是懷恨的意思;(2)成語萬馬齊喑,喑指的是沉默不語。詳情請見相關字詞條。如不必須,其他內容可以忽略不計,但請口下留德。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148課,講四個漢字,分別是喑、<口+疑>、咳、嗛,四個字全部是《說文解字》口部漢字,詳情如下:
1、喑。讀yīn。《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喑,宋齊謂兒泣不止曰喑。從口,音聲。形聲字。顯然,許慎說,這又是一個方言用字。是宋齊兩地對小兒哭泣不止的稱謂。喑的本義就是小兒哭泣不止。結合上一課內容,不同地區的人對小兒哭泣不止各有稱謂。
本義之外,喑還有其他用法,舉常用的說說:
(1)因悲痛過度而哽咽,哭不出聲來。也是方言用法,《方言》卷一稱:平原謂啼極無聲謂之唴哴,楚謂之噭咷,齊、宋之間謂之喑。這里的平原是地名,在山東省西北部。
(2)通瘖。啞。朱駿聲的《說文通訓定聲.臨部》稱:喑,假借為瘖。比如《韓非子.六反》有:人皆寐,則盲者不知;皆嘿,則喑者不知。大意是:人都睡著了,那么瞎子就不會被人發現;都沉默了,那么啞巴也不會被人察覺。
(3)緘默不語。最有名的是龔自珍的《己亥雜詩》: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這里的成語萬馬齊喑中的喑就是沉默不語的意思,千萬匹馬都沉寂無聲,用來比喻人們都沉默,不說話,不發表意見,形容局面沉悶。詩中用這個成語比喻在清朝統治下,人們不敢講話,到處是一種令人窒息的沉悶氣氛。
(《己亥雜詩》詩意)
喑的小篆寫法如圖:
(喑的小篆寫法)
2、?<口+疑>。這個字GBK字庫沒有,就是左邊一個口,右邊一個疑,部分設備不能正常顯示。讀yì。《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小兒有知也。從口,疑聲。《詩》曰:‘克歧克嶷。’形聲字。本義就是小兒懂事的樣子。許慎舉的《詩經》的例子出自《詩經.大雅.生民》:誕實匍匐,克岐克嶷,以就口食這里的山字頭的嶷,段玉裁認為是后人不識<口+疑>字,從岐字改定的字。《毛傳》稱:岐,知意也。嶷,識也。這句詩合在一起的意思大致就是:(后稷)剛會在地上爬,就很聰明很乖巧,能夠自己覓食并且吃飽。
(陜西教稼臺的后稷像)
<口+疑>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口+疑>字的小篆寫法)
3、咳。這個字有三個讀音:
(一)hái。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注的讀音。注意,這是咳的本義讀音。《說文解字》給的解釋是:咳,小兒笑也。從口,亥聲,孩,古文咳從子。形聲字。古文的咳寫作孩。就是孩子的孩。咳的本義是指嬰兒笑。《禮記.內則》:子生三月,父執子之右手,咳而名之。三國魏劉禎《處士國文甫碑》有:咳笑則孝弟之端著,匍匐則清節之兆見。(先生)在嬰兒時就顯出孝悌的跡象,剛會爬時就有高潔品格的征兆。
(嬰兒笑)
本義之外,又同孩。小孩。《字匯補.口部》:咳,與孩同,小兒也。《說文解字》中沒有孩字,用到孩字時,可以用咳替代,但要注意用字場合。
(二)ké(舊讀kài)。咳嗽。也作欬。《正字通.口部》:咳,與欬同,嗽也。方書:無痰有聲謂之咳,無聲有痰謂之嗽。比如柳宗元《宥蝮蛇文》:又善伺人,聞人咳喘步驟,輒不勝其毒,捷取巧噬肆其害。大意是:(蝮蛇)還善于觀察、等候人,聽到有人咳嗽、喘息以及邁步急走的聲音,就可判斷出他們抵擋不住自己的毒性,于是就敏捷地攻取,巧妙地咬食、肆意地加害他們。
(柳宗元在永州)
(三)hāi。有兩種用法:(1)用作嘆詞。既可以表示傷感、后悔,也可以表示招呼人,提醒人注意。(2)嘆息。發出嘆氣聲。比如《紅樓夢》第三十二回:黛玉只‘咳’了一聲,眼中淚直流下來,回身便走。又比如朱自清《房東太太》:決不垂頭喪氣,決不咳聲嘆氣。咳聲嘆氣是成語,與另一成語唉聲嘆氣語意相近,指因憂傷、煩悶或痛苦而發出嘆息的聲音。
(87版《紅樓夢》中的林黛玉)
咳的小篆寫法如圖:
(咳的小篆寫法)
4、嗛。這個字有五個讀音:
(一)xiá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嗛,口有所銜也。從口,兼聲。形聲字。本義是用嘴含。后作銜。王筠的《說文句讀》稱:銜乃馬口所嗛之物,且與‘嗛’同音。故以況之,今即借‘銜’為‘嗛’。馬銜是馬嘴里所銜之物,就是馬嚼子,是連著韁繩上套在馬嘴巴上的金屬部分,借以控制馬匹的活動,跟嗛同音,因此借銜為嗛。如圖:
(戴有馬銜和轡頭的馬)
比如《史記.大宛列傳》:昆莫生,棄于野,鳥嗛肉欲蜚其上,狼往乳之。大意就是(烏孫國王)昆莫出生后,被拋棄到曠野里,鳥兒口銜著肉飛到他身上(喂他),狼跑來給他喂奶。
本義之外,嗛還指懷恨,即心有所銜。比如《史記.外戚世家》:景帝恚,心嗛之而未發也司馬貞《史記索隱》稱:嗛音銜,銜謂恨也。大意是,景帝惱恨,心中懷恨卻沒有發作。后來,嗛而未發發展成為成語,意思就是懷恨在心而未露表露出來,其中的嗛,指的就是懷恨。
(二)qiàn。音出《廣韻》。指猴鼠之類頰中貯藏食物的地方。《爾雅.釋獸》:寓鼠曰嗛。郭璞《爾雅注》稱:頰里貯食處。如圖:
(松鼠頰內貯食)
比如,柳宗元《憎王孫文》(王孫)竊取人食,皆知自實其嗛。就是把王孫比作了偷人食物的鼠類,稱他們有嗛;
(三)qiàn。通歉,指歉收;不足。因以后還要講歉的本字,這里不再多說;(四)qiān。通謙,指謙虛。因以后還要講謙的本字。這也也不再多說。這兩個讀音,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均有提及。
(五)qiè。通慊,指滿足,滿意。因以后還要講慊的本字,這里也不再多說。
嗛字主要記前兩個讀音。后三個讀音,是通假用法。嗛的小篆寫法如圖:
(嗛的小篆寫法)
注:本課程中的大量通假字情況,一般會在通假用法時標出所通之字以及所用字義,但不做詳細解釋,詳解請參見本字詞條。
(【說文解字】之148,部分圖片引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