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濃縮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語言智慧,每天帶你了解中華成語故事
【成語釋義】
索:找;驥:良馬。按照畫像去尋求好馬。
比喻墨守成規辦事;也比喻按照線索去尋求。
【典故出處】
《漢書·梅福傳》:今不循伯者之道,乃欲以三代選舉之法取當時之士,猶察伯樂之圖求騏驥于市,而不可得,變已明矣。
【成語故事】
春秋時候,秦國有個叫孫陽的人,擅長相馬,無論什么樣的馬,他一眼就能分出優劣。他常常被人請去識馬、選馬,人們都稱他為伯樂。
為了讓更多的人學會相馬,使自己一身絕技不至于失傳,他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相馬經驗和知識寫成了一本書,配上各種馬的形態圖,書名叫《相馬經》。
伯樂的兒子也想像父親一樣有一身的相馬本領。于是,他經常努力地把《相馬經》背了下來。
過了一段時間,他認為自己已經學會了所有的相馬知識,就出門去找好馬。
在路上,他看到了一只癩蛤蟆。想起了《相馬經》上的一句話:額頭隆起、眼睛明亮、有四個大蹄子的就是好馬。
瞧,我面前不就有一匹好馬嗎?伯樂的兒子指著癩蛤蟆,興奮的說。
于是他高興的把癩蛤蟆抓了回去。
他一進家門就大聲的對伯樂說:父親,我發現了一匹好馬,你快來看看。
可是,當伯樂看到好馬時有點哭笑不得,他對兒子說:你抓回來的根本不是馬,是一只癩蛤蟆啊。
按圖索驥,比喻做事死守教條,不懂得變通。